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健康养生介绍怎么写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7 11:08:51
文档

中医健康养生介绍怎么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简说中医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学是在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 ***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 *** ,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认为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方法

      形体的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量要适度,,,不要超强度,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

      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惜精养生有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等。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简】

        中医养生的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养生的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骗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二:《浅谈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1000字中 医养 生论 文范 文”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骗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二:《浅谈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1000字中 医养 生论 文范 文”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养生就发展出了刮痧、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 健康养生知识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男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 措施 。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诸如:“肾虚”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女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

          可见,“男补肾,女养肝”有一定的道理。在如何补肾、养肝方面,人们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食可吃些有利于肝、肾的食物,以增强肝肾功能。

          补肾养肾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调养为主,以肾为本。所以,实用的补肾方法需要你尽快掌握。中医告你补肾养肾10个最有效方法,保护你的肾脏健康!

          方法一:饮食补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方法二: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方法三: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方法四: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方法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方法六: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方法七: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方法八: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方法九:有尿不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方法十: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 说明书 ,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养肝护肝的方法

          1、午后小睡10分钟

          很多肝炎患者午后易疲倦,不妨尝试一种简单的“疗法”——每日午后小睡10分钟。临床证明,午后小睡10分钟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白天在等候飞机、火车、轮船或在乘坐长途巴士和公交时,不妨小睡片刻,这可以让你显得较有精神。

          2、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3、不要暴饮暴食

          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而在冬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4、少吃刺激食品

          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5、进补不能乱补

          冬季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中医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养生就发展出了刮痧、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 健康养生知识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男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 措施 。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诸如:“肾虚”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女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

          可见,“男补肾,女养肝”有一定的道理。在如何补肾、养肝方面,人们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食可吃些有利于肝、肾的食物,以增强肝肾功能。

          补肾养肾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调养为主,以肾为本。所以,实用的补肾方法需要你尽快掌握。中医告你补肾养肾10个最有效方法,保护你的肾脏健康!

          方法一:饮食补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方法二: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方法三: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方法四: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方法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方法六: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方法七: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方法八: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方法九:有尿不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方法十: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 说明书 ,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养肝护肝的方法

          1、午后小睡10分钟

          很多肝炎患者午后易疲倦,不妨尝试一种简单的“疗法”——每日午后小睡10分钟。临床证明,午后小睡10分钟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白天在等候飞机、火车、轮船或在乘坐长途巴士和公交时,不妨小睡片刻,这可以让你显得较有精神。

          2、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3、不要暴饮暴食

          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而在冬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4、少吃刺激食品

          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5、进补不能乱补

          冬季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2)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2)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很多,每个人需要懂得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知识,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中医养生健康知识的相关信息吧,一起来看看。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1

        1、合理安排三餐

        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

        减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觉前吃东西。睡眠的时候身体不需要运动,吃下的东西全部会被身体吸收变成脂肪囤积起来。假如饿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于起床

        早晨醒来后,仰卧、伸展身体。然后,四肢着地,拱拱背,让脊柱也有“苏醒”的时间,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态,在愉快的心情中开始每一天。

        5、收拾厨房

        吃完饭后别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点其他的活,反正,饭后强迫自己运动15分钟。这是简单有效的保持体重稳定的又一方法。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2

        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愉悦自然,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1] 。

        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饮药酒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养生要保住好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夏季昼比较长,所以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保持好,药酒在帮助睡眠这方面是经过中药研究所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他们研究方面认为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调节身体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药酒的调节可以舒缓压力,安神补血,在夏季药酒可以减少烦躁,减少夏季带来的不安,夏季气候燥热,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之要道。药酒在不同的方向进入脾胃帮助降火消炎。药酒是传承了不同的理论学说。药酒选择要从客观的方面进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养生选择药酒要多注意。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健康养生介绍怎么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