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包括什么内容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01:24:40
文档

中医养生包括什么内容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健康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 养生 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详细到每样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便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若精辟到“调和气血”“平衡营养”,又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结合当下对 健康 的认识,以及对 健康 生活的要求,我们将中医 养生 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饮食 养生

食疗 养生 、药膳 养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民以食为天,饮食提供给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生命得以延续,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身体 健康 ,而不当的饮食则能危害机体的 健康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 健康 饮食的原则是:饮食规律、品种多样化、营养全面均衡、合理搭配。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机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和三餐无规律。

除此之外,中医饮食 养生 最具特色的是食疗和药膳。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来自于大自然,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一样可以调养不同的脏腑。比如水果中的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时,多吃点生梨,可以起到养阴生津放秋燥的作用。当肺热咳嗽、烦渴时,可用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冰糖炖雪梨就是一个经典的清热润肺止咳的食疗方。而药膳更可以 养生 防病,辅助治疗一些疾病。比如黄芪炖鸡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再比如痛经的女性,属于气滞血淤者,在月经来临前的两三天服用川芎煮鸡蛋,可以改善痛经。

总之,饮食 养生 的内容很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或体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或者药膳调理,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起居 养生

我们的祖辈一直以来都过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激烈,日常学习、工作中熬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有些人纵情 娱乐 ,挥霍 健康 。不良的生活习惯 催发了多种疾病,如颈椎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使得疾病日益年轻化。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身体 健康 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起居有规律,不睡懒觉不熬夜, 娱乐 有度,劳逸结合;保持居室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卫生,经常晒太阳,定时给房间通风换气;冬天要注意保暖,不要盲目追赶 时尚 ,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夏天应适当出汗,不要整天待在冷空调环境下贪凉而得“冬病”。

3、情志 养生

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记载,“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的情绪心态、精神活动与身体 健康 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七情,即人的各种情志活动,可影响脏腑的功能、气血

的运行,从而引起全身多种疾病。现代医学也同样重视心理因素对 健康 的影响,并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发怒时会刺激肾上腺,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成为偏头痛、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 社会 竞争激烈,学习、工作的压力很大,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要学会情志 养生 。即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宽以待人,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的产生;心情不好时,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千万不可闷在心中,郁积成病,也可以选择出去 旅游 ,看看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散心方式。总之,要让自己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4、运动 养生

随着 科技 的快速发展,体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少,脑力劳动的人群越来越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就是“久坐不动”,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使气血流通,适当的健身锻炼,可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像健身操、慢跑、散步、游泳、球类运动等,都是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但是,运动也不能极端化,有些人过度痴迷于运动健身也是不妥当的。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突然进行大运动量的锻炼,还有可能使心脏难以负荷而发生危险事件。故建议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中医认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不及”,二是“太过”,所以不锻炼不行,锻炼过度也不行。

4、四季 养生

中医 养生 讲究天人合一,顺时而养,即提倡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活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 养生 的基本原则之一。

春季,万物复苏, 养生 应注重养阳。应夜卧早起,多晒晒太阳,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调畅气血。

夏天,万物生长繁盛,人体阳气最易发泄,此时更要注意养阳。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开午时的炎热,运动要适度,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秋季,是一个成熟的季节,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要收敛精气,保津养阴,故预防秋燥是最为重要的。古代 养生 学家认为,秋天的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觉,早起床,早起时间与鸡叫扑翅的时间差不多。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早卧顺应阳气之收,防止阴精外泄。同时,衣着要根椐气温变化随时调整。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悲秋伤怀。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积蓄能量,抵御寒冷。 养生

要以护阴潜阳为原则,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进补。应早睡晚起,早锻炼不

宜太早,室外锻炼应在太阳出来后为宜。有些老人在雨雪天还要早早出去锻炼,显然是不恰当的。

5、体质 养生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中医 养生 也是如此。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共性,那么体质 养生 讲究的就是个性了。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这个“辨证”是针对疾病而言的。那么,对于 健康 的人群是不是就没有差异了呢?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无论是 健康 人群、亚 健康 人群,还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罹患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质,因此在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运动锻炼、情绪心理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选择,这就是身体的个体差异。

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或者咳嗽、咳痰,而有些人则表现为头痛、咽喉痛、发热,还有些人感觉四肢酸痛、头重脚轻、浑身无力等。这些差异与遗传基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气候因素、 社会 环境、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种先天、后天的因素有关,这就是体质的差异。

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即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就跟中医诊断时的辨证分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群, 养生 方法也不同。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养生知识点都有哪些内容?

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养生方法,只要是用于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能够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是古代医学的精华,我们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点中医养生的知识点吧。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

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

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

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

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中医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养生注意事项
1.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2.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3.服药饵

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包括什么内容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