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主要分哪几种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0 12:37:39
文档

中医养生主要分哪几种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以下项目:1. 药养: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包括药膳等。2. 针灸:包括毫针刺和艾灸,通过针灸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理身体。3. 拔罐:通过拔罐刺激促进血液运行和调理气血,预防治疗疾病。4. 推拿:通过手法推拿穴位激发功能,调理气血和养生保健。5.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等来平衡阴阳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保健包括以下项目:1. 药养: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包括药膳等。2. 针灸:包括毫针刺和艾灸,通过针灸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理身体。3. 拔罐:通过拔罐刺激促进血液运行和调理气血,预防治疗疾病。4. 推拿:通过手法推拿穴位激发功能,调理气血和养生保健。5.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等来平衡阴阳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以下项目:

1. 药养: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包括药膳等。

2. 针灸:包括毫针刺和艾灸,通过针灸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理身体。

3. 拔罐:通过拔罐刺激促进血液运行和调理气血,预防治疗疾病。

4. 推拿:通过手法推拿穴位激发功能,调理气血和养生保健。

5.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等来平衡阴阳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几种?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该书正是一本经络养生书籍,针对男女老少,日常生活各种病症均有方法,适合家庭必备。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几种?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该书正是一本经络养生书籍,针对男女老少,日常生活各种病症均有方法,适合家庭必备。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几种?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该书正是一本经络养生书籍,针对男女老少,日常生活各种病症均有方法,适合家庭必备。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通常是指调整饮食结构、针灸以及拔罐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以及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1、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是一个概念,养生特别的重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粗粮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吃七八分饱,不建议吃寒冷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者辣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针灸:针灸属于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肌肉疼痛以及关节疼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3、拔罐:拔罐具有散风除寒的效果,而且还有化瘀通络以及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肩颈以及腰腿痛等,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常也可以采取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还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通常是指调整饮食结构、针灸以及拔罐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以及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1、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是一个概念,养生特别的重视饮食,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粗粮中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吃七八分饱,不建议吃寒冷以及辛辣的食物,比如冰激凌或者辣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针灸:针灸属于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式,一般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调整内分泌紊乱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肌肉疼痛以及关节疼痛的情况,也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改善,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3、拔罐:拔罐具有散风除寒的效果,而且还有化瘀通络以及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肩颈以及腰腿痛等,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常也可以采取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而且还有缓解疲劳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中医养生是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的'办法特别的多,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养生之道,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可以供大家参考。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1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2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时推一次,晚上临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从肋骨两侧向前下方推,仔细按揉,过程要放松。

3、跪膝30秒

跪膝对腰部有很多好处,能治疗腰痛,如果您经常腰痛,那就试试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将力量用在臀部后身体微微撑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个身体微微浮起来,这样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的膝盖。

5、30秒金鸡独立

这个动作能调和平衡,中医一直认为身体有疾病就是阴阳失调,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平衡。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主要是什么5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的,中医的养生效果也非常不错的,中医有很多种养生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中医养生都有哪些作用?来看看。
1、中医养生方法
1.按摩:经络缓通
以温和的手部按摩,慢慢地疏通经络,给予身体能量,当身体能量充足后,经络就畅通了。适合身体问题不严重的人,特点在于可以天天做。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2.刮痧:经络速通
以通为补,它是不用手的按摩术,不用针的针灸术。使用刮痧板从血液中直接代谢出痧。它的速度特别快,在出痧的当下就将毒素和体内废物垃圾排出,立刻疏通淤滞缓解疼痛。适合身体健壮、体内偏热、毒素积累很多的人使用,而气血虚、身体弱的老人和小孩不适合。刮痧不能天天做,至少要等痧全部褪去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3.拔罐:身体除湿器
用火罐或气罐,拔完之后也出痧,不仅治疗风邪效果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独家特点-除湿,特别适合胖人或水肿体质的人,但不适合阴虚或身材特别瘦的人。此外,拔罐受身体部位*,比如小巧的手指关节部位、头部等,而且不能天天做,至少等痧彻底消除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4.针灸:隐秘穴位探测器
针的特点是又细又长,可以刺激到一些比较深的穴位,比如腹部的穴位,这时其他手法都没办法做到的。不过在化瘀方面的效果,比不上拔罐和刮痧。针灸可以天天做,但因为对穴位的要求非常精准,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并不是居家保健的手法。
5.艾灸:身体“温补剂”
艾灸所使用的艾条由艾草加工而成,艾灸具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络、调阴阳、理气血。如果说身体温度不够,体质又虚,恰巧又感受了风寒,这个时候首先就要用艾灸。
2、修复疤痕的方法
一、修复关
从肌肤表层到肌肤深层的细胞修复,促进肌肤细胞生长因子发挥功效,让疤痕一点点淡化。
二、防晒关
疤痕最怕晒,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在阳光的刺激下会更加活跃,极易形成黑色素沉淀。做好防晒,给肌肤建立一个完美的屏障,使得烫伤疤痕修复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三、保湿关
尤其是在夏季,要是烫伤疤痕周遭的水分没有得到充足的补给,肌肤就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因为烫伤疤痕周遭的肌肤会比一般的肌肤要脆弱,因此,舒缓的喷雾无疑是夏季最好的补水良品。
四、美白关
在烫伤疤痕的修复上,解决疤痕周围和全方位的肌肤暗沉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想解决烫伤疤痕修复难这个问题,就是想拥有全方位的净白肌肤,而不想疤痕解决了,暗沉还在。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宝,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在临床上也起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的,中医的养生效果也非常不错的,中医有很多种养生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几种?中医养生都有哪些作用?来看看。
1、中医养生方法
1.按摩:经络缓通
以温和的手部按摩,慢慢地疏通经络,给予身体能量,当身体能量充足后,经络就畅通了。适合身体问题不严重的人,特点在于可以天天做。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2.刮痧:经络速通
以通为补,它是不用手的按摩术,不用针的针灸术。使用刮痧板从血液中直接代谢出痧。它的速度特别快,在出痧的当下就将毒素和体内废物垃圾排出,立刻疏通淤滞缓解疼痛。适合身体健壮、体内偏热、毒素积累很多的人使用,而气血虚、身体弱的老人和小孩不适合。刮痧不能天天做,至少要等痧全部褪去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3.拔罐:身体除湿器
用火罐或气罐,拔完之后也出痧,不仅治疗风邪效果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独家特点-除湿,特别适合胖人或水肿体质的人,但不适合阴虚或身材特别瘦的人。此外,拔罐受身体部位*,比如小巧的手指关节部位、头部等,而且不能天天做,至少等痧彻底消除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4.针灸:隐秘穴位探测器
针的特点是又细又长,可以刺激到一些比较深的穴位,比如腹部的穴位,这时其他手法都没办法做到的。不过在化瘀方面的效果,比不上拔罐和刮痧。针灸可以天天做,但因为对穴位的要求非常精准,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并不是居家保健的手法。
5.艾灸:身体“温补剂”
艾灸所使用的艾条由艾草加工而成,艾灸具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络、调阴阳、理气血。如果说身体温度不够,体质又虚,恰巧又感受了风寒,这个时候首先就要用艾灸。
2、修复疤痕的方法
一、修复关
从肌肤表层到肌肤深层的细胞修复,促进肌肤细胞生长因子发挥功效,让疤痕一点点淡化。
二、防晒关
疤痕最怕晒,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在阳光的刺激下会更加活跃,极易形成黑色素沉淀。做好防晒,给肌肤建立一个完美的屏障,使得烫伤疤痕修复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三、保湿关
尤其是在夏季,要是烫伤疤痕周遭的水分没有得到充足的补给,肌肤就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因为烫伤疤痕周遭的肌肤会比一般的肌肤要脆弱,因此,舒缓的喷雾无疑是夏季最好的补水良品。
四、美白关
在烫伤疤痕的修复上,解决疤痕周围和全方位的肌肤暗沉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想解决烫伤疤痕修复难这个问题,就是想拥有全方位的净白肌肤,而不想疤痕解决了,暗沉还在。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主要分哪几种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以下项目:1. 药养: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包括药膳等。2. 针灸:包括毫针刺和艾灸,通过针灸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理身体。3. 拔罐:通过拔罐刺激促进血液运行和调理气血,预防治疗疾病。4. 推拿:通过手法推拿穴位激发功能,调理气血和养生保健。5.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等来平衡阴阳气血,提高身体机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