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皮肤病用什么中医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0 13:09:32
文档

皮肤病用什么中医养生

治疗皮肤病的中药:1. 中药种类繁多:防风、蛇床子、紫草、丹参、当归、白芍、柴胡等。2. 需要辨证治疗:需找到病因,选择恰当的中药进行调理。3.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对皮肤病的病因进行根本治疗,例如有大量湿邪所导致的皮肤病。4. 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自身卫生、适当运动、饮食不能过于刺激、局部卫生要注意等。
推荐度:
导读治疗皮肤病的中药:1. 中药种类繁多:防风、蛇床子、紫草、丹参、当归、白芍、柴胡等。2. 需要辨证治疗:需找到病因,选择恰当的中药进行调理。3.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对皮肤病的病因进行根本治疗,例如有大量湿邪所导致的皮肤病。4. 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自身卫生、适当运动、饮食不能过于刺激、局部卫生要注意等。

治疗皮肤病的中药:

1. 中药种类繁多:防风、蛇床子、紫草、丹参、当归、白芍、柴胡等。

2. 需要辨证治疗:需找到病因,选择恰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3.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对皮肤病的病因进行根本治疗,例如有大量湿邪所导致的皮肤病。

4. 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自身卫生、适当运动、饮食不能过于刺激、局部卫生要注意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工作压力或生活习惯引发的各种皮肤问题,都可以通过中医调养回来。下面分享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1

肺胃蕴热型。

多见于青年人,脸*痤疮、小丘疹、脓疮、黑头、粉刺,伴瘙痒、口臭、大便干结。原因在于饮食不正常,多食肥甘之品,肺火过旺。调理方法是通过清热解毒来去除肺热。常用药为枇杷叶、黄连、苦参、生槐花,也可用黄芩、白菊花等中药。

肝火型。

表现为面色发暗红、口干,烦躁、易发怒。这类人生活极不规律,常熬夜。治疗方法去肝火,可以用逍遥散加减。另外,少吃牛肉、羊肉等燥热之品,可常食用芹菜、菠菜、苦瓜等。

湿热型。

面部有皮疹、痤疮,嘴巴发黏。常用中药有柴胡、丹皮等加减方法清热去湿,用水牛角、乌梢蛇、地肤子等中药调理。饮食上多吃白萝卜、白扁豆、紫菜、白果、赤豆等。

血淤型。

脸部出现黄褐斑,女性常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胸口发闷,易激动,这是淤血内阻的情况,可服用血府逐淤汤加减。饮食上多吃些黑豆和醋。

肝肾气血不足型。

面色发黑,耳鸣、头晕。主要通过滋补肝肾的方法治疗,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常进食木耳、银耳、黑芝麻、糯米、豆腐等。

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每个人的'皮肤性质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去选择化妆品,可能化妆品还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一些刺激作用,因为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所以还是食疗的方法比较可靠,不会对皮肤产生副作用。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2

1、用蜂蜜润唇

秋季,很容易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喝水之外,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滋阴食物。用蜂蜜可以滋润双唇,将少量蜂蜜直接抹在双唇上,或在蜂蜜中加入一点粗粒糖,为嘴唇去死皮。将蜂蜜泡水,能为身体补充大量维生素和优质矿物质,有益对抗秋燥。

2、少食辛辣

除了辣椒,咖喱和黑胡椒都属于辛辣食物,在秋天如果吃得太多,,会加重秋燥对阴阳平衡的破坏,导致体内阴津缺失,不仅皮肤变得干燥,还容易长痘痘和皱纹。所以,喜爱辣食和咖喱的你,可得在这个时节稍加克制,将每周食辣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每次食辣后,喝银耳羹助滋阴。

3、温柔清洁

秋日里,雾霾天显著增多。因为地面温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容易出现雨雾濛濛天气。于是,减少户外活动频率和时长之外,每次回家还要彻底清洁皮肤和头发,选用低泡沫型清洁品,对皮肤刺激性低,保湿性强。

4、胡萝卜榨汁喝

先买些胡萝卜储备在家,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新鲜胡萝卜。将胡萝卜榨汁,加入少量蜂蜜调味,就是这个时节你每天都应该补充的滋阴饮料。胡萝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能滋阴润肤,防止皮肤干燥发痒,还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保护脾胃,避免因脾胃失和而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5、泡个半身浴

足部、小腿和大腿分布有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关系全身的淋巴排毒,最好每晚泡浴(至少用热水泡脚),能增加肾气,预防寒邪从足底入侵,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更棒的是,足部皮肤也能保持细腻水嫩。需要特别注意,下肢泡浴的水量一定要足,水深以没过膝盖为佳。再准备一条毛巾,在泡脚时热敷大腿。整个泡浴时间保持15分钟左右,途中要注意添加热水保暖。

6、自制消炎润肤水

将柠檬草精油与菊花水混匀制成爽肤水来用,不仅可以滋润保湿,还有消炎止痒功效。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用沸水冲泡菊花(像平时冲泡菊花茶那样),倒出一小杯菊花茶放凉(其余的菊花茶可以继续冲泡饮用),再在放凉的菊花茶中滴入2滴柠檬草精油,混匀后就可以当作爽肤水在皮肤上拍打使用了。

7、一拍一压好排毒

涂完护肤品,轻拍脸部60下,能促进细胞排毒,还能刺激脸部气血循环,增加养分吸收效果。接着,从耳根向下,沿着颈部侧面按压至肩头,反复按压10次后,换另一边,有辅助淋巴排毒效果,坚持去做,保持肤色亮泽均匀。

8、点穴生津

天突穴位于颈部下方,两锁骨连线的中点。中医认为,按压这个穴位有滋阴生津的功效。因此,建议你每晚临睡前,用食指稍用力点按这个穴位,尽量多次。另外,心境平和,避免口舌之争,也是滋阴生津的秘诀。

9、切莫熬夜

秋天,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调整起居作息,保证每晚22:30前入睡。因为熬夜伤阴,再加上“秋燥”气候,体内阴津缺失更明显,皮肤容易缺水长痘,出现黑眼圈,身体免疫力也会急剧降低。只有晚上十点左右进入深睡眠,身体自我修护力才能完全调动起来。

10、谷物迎清晨

每天早上吃谷物类早餐,是滋阴润燥的有效方法。因为谷物含丰富叶酸和矿物质铁,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如果把谷物当下午茶和夜宵,也没问题,一碗香滑的豆浆燕麦或麦圈酸奶,又好吃又润燥。

11、红糖红酒巧嫩肤

最普通的食用红糖和喝剩的红酒,可以让双手、手肘、膝盖和脚踝皮肤保持水嫩、细腻和白皙。做法非常简单,将红糖与适量红酒混合,调成糊状,用混合物揉搓1分钟后拿保鲜膜包裹皮肤,再覆上温热毛巾,热敷3分钟后拆掉保鲜膜,温水冲净,你会发现皮肤马上细腻白皙起来,散发着健康的光泽。美肤专家说,因为红糖与红酒中含有果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12、多喝番石榴汁

番石榴汁能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保持皮肤细腻健康,由内而外滋阴润燥,还能改善口腔内的菌群平衡,维持口气清新。

13、自制美白面膜

秋季,美丽任务变成找回雪白肌。想做“最经济美白大王”,美白保湿诀窍就是“自制橄榄油面膜”:把橄榄油加热至37℃左右,加入适量蜂蜜,然后把纱布块浸在油中取出覆盖在脸上,20分钟后取下。“这个办法不仅能润肤美白,还能祛斑哦!”

14、茶水洗脸防皱纹

因缺水干燥导致的皱纹,让女人抓狂不已。有一种天然有效的好方法:“很简单,用茶叶洗脸!”将喝剩下的茶叶泡水,用来洗脸,或用纸膜浸湿敷面。“但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这样,不仅能在皮肤上留下淡茶香,更能使得面部光亮、减少皱纹,还可预防多种皮肤病。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工作压力或生活习惯引发的各种皮肤问题,都可以通过中医调养回来。下面分享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1

肺胃蕴热型。

多见于青年人,脸*痤疮、小丘疹、脓疮、黑头、粉刺,伴瘙痒、口臭、大便干结。原因在于饮食不正常,多食肥甘之品,肺火过旺。调理方法是通过清热解毒来去除肺热。常用药为枇杷叶、黄连、苦参、生槐花,也可用黄芩、白菊花等中药。

肝火型。

表现为面色发暗红、口干,烦躁、易发怒。这类人生活极不规律,常熬夜。治疗方法去肝火,可以用逍遥散加减。另外,少吃牛肉、羊肉等燥热之品,可常食用芹菜、菠菜、苦瓜等。

湿热型。

面部有皮疹、痤疮,嘴巴发黏。常用中药有柴胡、丹皮等加减方法清热去湿,用水牛角、乌梢蛇、地肤子等中药调理。饮食上多吃白萝卜、白扁豆、紫菜、白果、赤豆等。

血淤型。

脸部出现黄褐斑,女性常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胸口发闷,易激动,这是淤血内阻的情况,可服用血府逐淤汤加减。饮食上多吃些黑豆和醋。

肝肾气血不足型。

面色发黑,耳鸣、头晕。主要通过滋补肝肾的方法治疗,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常进食木耳、银耳、黑芝麻、糯米、豆腐等。

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每个人的'皮肤性质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去选择化妆品,可能化妆品还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一些刺激作用,因为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所以还是食疗的方法比较可靠,不会对皮肤产生副作用。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2

1、用蜂蜜润唇

秋季,很容易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喝水之外,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滋阴食物。用蜂蜜可以滋润双唇,将少量蜂蜜直接抹在双唇上,或在蜂蜜中加入一点粗粒糖,为嘴唇去死皮。将蜂蜜泡水,能为身体补充大量维生素和优质矿物质,有益对抗秋燥。

2、少食辛辣

除了辣椒,咖喱和黑胡椒都属于辛辣食物,在秋天如果吃得太多,,会加重秋燥对阴阳平衡的破坏,导致体内阴津缺失,不仅皮肤变得干燥,还容易长痘痘和皱纹。所以,喜爱辣食和咖喱的你,可得在这个时节稍加克制,将每周食辣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每次食辣后,喝银耳羹助滋阴。

3、温柔清洁

秋日里,雾霾天显著增多。因为地面温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容易出现雨雾濛濛天气。于是,减少户外活动频率和时长之外,每次回家还要彻底清洁皮肤和头发,选用低泡沫型清洁品,对皮肤刺激性低,保湿性强。

4、胡萝卜榨汁喝

先买些胡萝卜储备在家,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新鲜胡萝卜。将胡萝卜榨汁,加入少量蜂蜜调味,就是这个时节你每天都应该补充的滋阴饮料。胡萝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能滋阴润肤,防止皮肤干燥发痒,还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保护脾胃,避免因脾胃失和而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5、泡个半身浴

足部、小腿和大腿分布有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关系全身的淋巴排毒,最好每晚泡浴(至少用热水泡脚),能增加肾气,预防寒邪从足底入侵,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更棒的是,足部皮肤也能保持细腻水嫩。需要特别注意,下肢泡浴的水量一定要足,水深以没过膝盖为佳。再准备一条毛巾,在泡脚时热敷大腿。整个泡浴时间保持15分钟左右,途中要注意添加热水保暖。

6、自制消炎润肤水

将柠檬草精油与菊花水混匀制成爽肤水来用,不仅可以滋润保湿,还有消炎止痒功效。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用沸水冲泡菊花(像平时冲泡菊花茶那样),倒出一小杯菊花茶放凉(其余的菊花茶可以继续冲泡饮用),再在放凉的菊花茶中滴入2滴柠檬草精油,混匀后就可以当作爽肤水在皮肤上拍打使用了。

7、一拍一压好排毒

涂完护肤品,轻拍脸部60下,能促进细胞排毒,还能刺激脸部气血循环,增加养分吸收效果。接着,从耳根向下,沿着颈部侧面按压至肩头,反复按压10次后,换另一边,有辅助淋巴排毒效果,坚持去做,保持肤色亮泽均匀。

8、点穴生津

天突穴位于颈部下方,两锁骨连线的中点。中医认为,按压这个穴位有滋阴生津的功效。因此,建议你每晚临睡前,用食指稍用力点按这个穴位,尽量多次。另外,心境平和,避免口舌之争,也是滋阴生津的秘诀。

9、切莫熬夜

秋天,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调整起居作息,保证每晚22:30前入睡。因为熬夜伤阴,再加上“秋燥”气候,体内阴津缺失更明显,皮肤容易缺水长痘,出现黑眼圈,身体免疫力也会急剧降低。只有晚上十点左右进入深睡眠,身体自我修护力才能完全调动起来。

10、谷物迎清晨

每天早上吃谷物类早餐,是滋阴润燥的有效方法。因为谷物含丰富叶酸和矿物质铁,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如果把谷物当下午茶和夜宵,也没问题,一碗香滑的豆浆燕麦或麦圈酸奶,又好吃又润燥。

11、红糖红酒巧嫩肤

最普通的食用红糖和喝剩的红酒,可以让双手、手肘、膝盖和脚踝皮肤保持水嫩、细腻和白皙。做法非常简单,将红糖与适量红酒混合,调成糊状,用混合物揉搓1分钟后拿保鲜膜包裹皮肤,再覆上温热毛巾,热敷3分钟后拆掉保鲜膜,温水冲净,你会发现皮肤马上细腻白皙起来,散发着健康的光泽。美肤专家说,因为红糖与红酒中含有果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12、多喝番石榴汁

番石榴汁能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保持皮肤细腻健康,由内而外滋阴润燥,还能改善口腔内的菌群平衡,维持口气清新。

13、自制美白面膜

秋季,美丽任务变成找回雪白肌。想做“最经济美白大王”,美白保湿诀窍就是“自制橄榄油面膜”:把橄榄油加热至37℃左右,加入适量蜂蜜,然后把纱布块浸在油中取出覆盖在脸上,20分钟后取下。“这个办法不仅能润肤美白,还能祛斑哦!”

14、茶水洗脸防皱纹

因缺水干燥导致的皱纹,让女人抓狂不已。有一种天然有效的好方法:“很简单,用茶叶洗脸!”将喝剩下的茶叶泡水,用来洗脸,或用纸膜浸湿敷面。“但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这样,不仅能在皮肤上留下淡茶香,更能使得面部光亮、减少皱纹,还可预防多种皮肤病。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工作压力或生活习惯引发的各种皮肤问题,都可以通过中医调养回来。下面分享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1

肺胃蕴热型。

多见于青年人,脸*痤疮、小丘疹、脓疮、黑头、粉刺,伴瘙痒、口臭、大便干结。原因在于饮食不正常,多食肥甘之品,肺火过旺。调理方法是通过清热解毒来去除肺热。常用药为枇杷叶、黄连、苦参、生槐花,也可用黄芩、白菊花等中药。

肝火型。

表现为面色发暗红、口干,烦躁、易发怒。这类人生活极不规律,常熬夜。治疗方法去肝火,可以用逍遥散加减。另外,少吃牛肉、羊肉等燥热之品,可常食用芹菜、菠菜、苦瓜等。

湿热型。

面部有皮疹、痤疮,嘴巴发黏。常用中药有柴胡、丹皮等加减方法清热去湿,用水牛角、乌梢蛇、地肤子等中药调理。饮食上多吃白萝卜、白扁豆、紫菜、白果、赤豆等。

血淤型。

脸部出现黄褐斑,女性常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胸口发闷,易激动,这是淤血内阻的情况,可服用血府逐淤汤加减。饮食上多吃些黑豆和醋。

肝肾气血不足型。

面色发黑,耳鸣、头晕。主要通过滋补肝肾的方法治疗,可服用六味地黄丸。常进食木耳、银耳、黑芝麻、糯米、豆腐等。

中医调养皮肤的方法,是通过食疗的方法进行调解,因为每个人的'皮肤性质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去选择化妆品,可能化妆品还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一些刺激作用,因为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所以还是食疗的方法比较可靠,不会对皮肤产生副作用。

  中医调养皮肤要怎么做呢2

1、用蜂蜜润唇

秋季,很容易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喝水之外,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滋阴食物。用蜂蜜可以滋润双唇,将少量蜂蜜直接抹在双唇上,或在蜂蜜中加入一点粗粒糖,为嘴唇去死皮。将蜂蜜泡水,能为身体补充大量维生素和优质矿物质,有益对抗秋燥。

2、少食辛辣

除了辣椒,咖喱和黑胡椒都属于辛辣食物,在秋天如果吃得太多,,会加重秋燥对阴阳平衡的破坏,导致体内阴津缺失,不仅皮肤变得干燥,还容易长痘痘和皱纹。所以,喜爱辣食和咖喱的你,可得在这个时节稍加克制,将每周食辣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每次食辣后,喝银耳羹助滋阴。

3、温柔清洁

秋日里,雾霾天显著增多。因为地面温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容易凝结,容易出现雨雾濛濛天气。于是,减少户外活动频率和时长之外,每次回家还要彻底清洁皮肤和头发,选用低泡沫型清洁品,对皮肤刺激性低,保湿性强。

4、胡萝卜榨汁喝

先买些胡萝卜储备在家,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新鲜胡萝卜。将胡萝卜榨汁,加入少量蜂蜜调味,就是这个时节你每天都应该补充的滋阴饮料。胡萝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能滋阴润肤,防止皮肤干燥发痒,还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保护脾胃,避免因脾胃失和而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5、泡个半身浴

足部、小腿和大腿分布有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关系全身的淋巴排毒,最好每晚泡浴(至少用热水泡脚),能增加肾气,预防寒邪从足底入侵,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更棒的是,足部皮肤也能保持细腻水嫩。需要特别注意,下肢泡浴的水量一定要足,水深以没过膝盖为佳。再准备一条毛巾,在泡脚时热敷大腿。整个泡浴时间保持15分钟左右,途中要注意添加热水保暖。

6、自制消炎润肤水

将柠檬草精油与菊花水混匀制成爽肤水来用,不仅可以滋润保湿,还有消炎止痒功效。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用沸水冲泡菊花(像平时冲泡菊花茶那样),倒出一小杯菊花茶放凉(其余的菊花茶可以继续冲泡饮用),再在放凉的菊花茶中滴入2滴柠檬草精油,混匀后就可以当作爽肤水在皮肤上拍打使用了。

7、一拍一压好排毒

涂完护肤品,轻拍脸部60下,能促进细胞排毒,还能刺激脸部气血循环,增加养分吸收效果。接着,从耳根向下,沿着颈部侧面按压至肩头,反复按压10次后,换另一边,有辅助淋巴排毒效果,坚持去做,保持肤色亮泽均匀。

8、点穴生津

天突穴位于颈部下方,两锁骨连线的中点。中医认为,按压这个穴位有滋阴生津的功效。因此,建议你每晚临睡前,用食指稍用力点按这个穴位,尽量多次。另外,心境平和,避免口舌之争,也是滋阴生津的秘诀。

9、切莫熬夜

秋天,中医养生专家建议,调整起居作息,保证每晚22:30前入睡。因为熬夜伤阴,再加上“秋燥”气候,体内阴津缺失更明显,皮肤容易缺水长痘,出现黑眼圈,身体免疫力也会急剧降低。只有晚上十点左右进入深睡眠,身体自我修护力才能完全调动起来。

10、谷物迎清晨

每天早上吃谷物类早餐,是滋阴润燥的有效方法。因为谷物含丰富叶酸和矿物质铁,能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如果把谷物当下午茶和夜宵,也没问题,一碗香滑的豆浆燕麦或麦圈酸奶,又好吃又润燥。

11、红糖红酒巧嫩肤

最普通的食用红糖和喝剩的红酒,可以让双手、手肘、膝盖和脚踝皮肤保持水嫩、细腻和白皙。做法非常简单,将红糖与适量红酒混合,调成糊状,用混合物揉搓1分钟后拿保鲜膜包裹皮肤,再覆上温热毛巾,热敷3分钟后拆掉保鲜膜,温水冲净,你会发现皮肤马上细腻白皙起来,散发着健康的光泽。美肤专家说,因为红糖与红酒中含有果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12、多喝番石榴汁

番石榴汁能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保持皮肤细腻健康,由内而外滋阴润燥,还能改善口腔内的菌群平衡,维持口气清新。

13、自制美白面膜

秋季,美丽任务变成找回雪白肌。想做“最经济美白大王”,美白保湿诀窍就是“自制橄榄油面膜”:把橄榄油加热至37℃左右,加入适量蜂蜜,然后把纱布块浸在油中取出覆盖在脸上,20分钟后取下。“这个办法不仅能润肤美白,还能祛斑哦!”

14、茶水洗脸防皱纹

因缺水干燥导致的皱纹,让女人抓狂不已。有一种天然有效的好方法:“很简单,用茶叶洗脸!”将喝剩下的茶叶泡水,用来洗脸,或用纸膜浸湿敷面。“但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这样,不仅能在皮肤上留下淡茶香,更能使得面部光亮、减少皱纹,还可预防多种皮肤病。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

一、疱疹

疱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病初往往先有烧灼感,搔痒或疼痛,继而出现红斑、水疱,损害破裂后露出糜烂面,然后结痂,痂脱而愈。

临床最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热疱”“蛇丹”等范畴,多由风热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

1 风热袭表型

多见于单纯疱疹,皮疹发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围,皮肤灼热刺痒,红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数日后干燥结痂。

方 1

组成:新鲜荷花瓣10张。

用法:将荷花瓣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日换4一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生蒲黄6克,黄连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

用法:先将黄连、冰片磨成细粉,再和入蒲黄,加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2 肝胆湿热型

多见于带状疱疹。疱疹好发于颜面及胸胁,皮肤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热疼痛。

方 1

组成:新鲜柿子5只,冰片1克。

用法:将鲜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药汁涂于患处,1日4~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6克,白矾3克,冰片1克。

用法:将雄黄、白矾、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加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二、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1 风热外袭型

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方 1

组成:新鲜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

用法:将豨签草、地肤子、白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肤风团鲜红,状如云片,搔痒不已,伴有身重纳呆,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方 1

组成:新鲜青蒿叶60克。

用法:将青蒿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明矾9克。

用法:将苦参、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明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附注:如风团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临床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顶部有小脓疱,破溃后可有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疤痕。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多由肺经风热或肠胃湿热所致。

1 肺经风热型

症见皮疹色红或稍红,局部瘙痒,或焮红疼痛,多伴有颜面潮红,口干尿黄等。

方 1

组成: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腊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参9克,大黄9克。

用法:将金银花、野菊花、腊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参、大黄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苍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矾5克。

用法:先将苍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疹红肿疼痛,脓疱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等。

方 1

组成:大黄15克,硫黄15克,硼砂6克。

用法:将大黄、硫黄、硼砂,磨成细粉和匀,用茶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日1换,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芦荟60克。

用法:将鲜芦荟捣烂取汁,涂擦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绿豆30克,白芷10克,面粉30克,鸡蛋1个。

用法:先将绿豆、白芷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面粉调匀,用鸡蛋清调至糊状,制成面膜,临睡前敷贴患处,清晨洗去,7日为1疗程。

四、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表皮生成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界线分明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干癣”、“白疕”、“松皮癣”等范畴,多由血瘀风燥或血热风燥所致。

1 血瘀风燥型

症见皮肤损害偏暗红,鳞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样,并有色素沉着,病程长,经年不愈等。

方 1

组成:硫黄10克,海螵蛸10克,雄黄6克,轻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将硫黄、海螵蛸、雄黄、轻粉、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凡士林调成糊状,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将黑豆放入锅内,小火煎熬取油,冷却后涂于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血热风燥型

症见皮肤潮红,鳞屑不厚,剥去后有小出血点,皮疹发展迅速,搔痒不已,遇热或心情烦躁时加剧等。

方 1

组成:杏仁60粒,猪油15克。

用法:先将杏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再加入猪油调匀,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60克,凤尾草60克,草河车60克。

用法:将苦参、凤尾草、草河车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日2次,7日为1疗程。

五、脱发

脱发的种类颇多,常见的有斑秃、脂溢性脱发等,其发病原因有内分泌失调,精神创伤,血管机能紊乱,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以头发脱落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油风”范畴,多由肝郁血瘀或阴血虚弱,血不养发所致。

1 斑秃

症见突然脱发,脱发区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全部头发脱落,脱发处皮肤光滑。

方 1

组成:新鲜毛姜30克。

用法:将毛姜切片,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艾叶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风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荆子6克,荆芥6克。

用法:将艾叶、菊花、薄荷、防风、蒿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斑蚝1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将斑蚝、红花、川芎放入酒精内浸泡7日后,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 脂溢性脱发

症见脱发于前发际及两端,逐渐稀疏,脱发处有细软毛发,头发皮脂溢出,伴有瘙痒。

方 1

组成:新鲜侧柏叶500克。

用法:将侧柏叶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覆盆子500克。

用法:将覆盆子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六、疣

疣为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发病部位不同,疣状不一,较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疣子”、“疣目”等范畴,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气血凝滞肌肤所致。

1 寻常疣

症见疣子米粒样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触之坚硬,色呈灰黄或污褐色,常单发,亦可多发。

方 1

组成:鸦胆子15粒。

用法:将鸦胆子去壳取仁,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无菌剪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好,再将大蒜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2 扁平疣

症见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体表面光滑,触之较硬,偶有微痒。

方 1

组成:新鲜鸡内金3张。

用法:用鸡内金拭擦疣体,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细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参15克,陈皮15克。

用法:将马齿苋、苍术、蜂房、白芷、细辛、蛇床子、苦参、陈皮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3 传染性软疣

症见躯干、四肢、肩胛处发出粟米大半球状丘疹,数目多少不定,并逐渐增大至豌豆大,挤破后可见豆渣样物。

方 1

组成:地肤子30克,白矾15克。

用法:先将地肤子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一日2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板兰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将板兰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七、癣

癣是致病皮肤丝状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花斑癣。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秃疮”、“鹅掌风”、“脚湿气”等范畴,多由外感湿热之毒,或湿热伤燥伤血,皮肤失养所致。

1 头癣

症见头皮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片灰白色鳞屑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新鲜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将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30克,猪胆1个。

用法:将雄黄与猪胆汁调匀至糊状,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2 体癣

症见面、颈、躯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继而扩展为古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

方 1

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将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内,密封30天备用。用时取药酒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蛇含草60克,明矾15克。

用法:将蛇含草、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1日1换,7日为1疗程。

3 股癣

症见腹股沟内侧、会阴、*周围等处出现古钱币大小的红斑、丘疹、丘疱疹,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花椒15克,葱白头50克。

用法:将花椒、葱白头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3日为I疗程。

方 2

组成:黄连30克,蛇床子30克,矾石30克。

用法:将黄连、蛇床子、矾石和匀,磨成细粉,装入纱布口袋内,扑擦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适用于股癣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癣

症见手足皮肤出现小水疱,瘙痒,破溃后出现脱屑,或伴有潮红,甚则融合成脱屑性斑片等。

方 1

组成:鲜鹅掌皮10张。

用法:将鹅掌皮焙干,磨成细粉,加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适量。

用法:先将五倍子、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茶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5 甲癣

症见指趾甲的远端或侧缘失去光泽,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秽色等。

方 1

组成:生大蒜头50克,糯米饭1团。

用法:将大蒜头去皮,加入糯米饭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组成:新鲜凤仙花1棵,明矾9克。

用法:先将凤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6 花斑癣

症见胸、背、腋等多汗处出现斑点状色素减退斑,形如花斑。俗称汗斑。

方 1

组成:陈醋250毫升。

用法:将陈醋放入锅内,小火煎熬至粘稠状,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黄瓜1条,硼砂30克。

用法:将黄瓜切开,蘸硼砂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

一、疱疹

疱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病初往往先有烧灼感,搔痒或疼痛,继而出现红斑、水疱,损害破裂后露出糜烂面,然后结痂,痂脱而愈。

临床最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热疱”“蛇丹”等范畴,多由风热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

1 风热袭表型

多见于单纯疱疹,皮疹发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围,皮肤灼热刺痒,红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数日后干燥结痂。

方 1

组成:新鲜荷花瓣10张。

用法:将荷花瓣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日换4一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生蒲黄6克,黄连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

用法:先将黄连、冰片磨成细粉,再和入蒲黄,加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2 肝胆湿热型

多见于带状疱疹。疱疹好发于颜面及胸胁,皮肤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热疼痛。

方 1

组成:新鲜柿子5只,冰片1克。

用法:将鲜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药汁涂于患处,1日4~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6克,白矾3克,冰片1克。

用法:将雄黄、白矾、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加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二、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1 风热外袭型

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方 1

组成:新鲜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

用法:将豨签草、地肤子、白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肤风团鲜红,状如云片,搔痒不已,伴有身重纳呆,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方 1

组成:新鲜青蒿叶60克。

用法:将青蒿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明矾9克。

用法:将苦参、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明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附注:如风团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临床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顶部有小脓疱,破溃后可有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疤痕。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多由肺经风热或肠胃湿热所致。

1 肺经风热型

症见皮疹色红或稍红,局部瘙痒,或焮红疼痛,多伴有颜面潮红,口干尿黄等。

方 1

组成: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腊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参9克,大黄9克。

用法:将金银花、野菊花、腊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参、大黄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苍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矾5克。

用法:先将苍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疹红肿疼痛,脓疱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等。

方 1

组成:大黄15克,硫黄15克,硼砂6克。

用法:将大黄、硫黄、硼砂,磨成细粉和匀,用茶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日1换,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芦荟60克。

用法:将鲜芦荟捣烂取汁,涂擦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绿豆30克,白芷10克,面粉30克,鸡蛋1个。

用法:先将绿豆、白芷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面粉调匀,用鸡蛋清调至糊状,制成面膜,临睡前敷贴患处,清晨洗去,7日为1疗程。

四、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表皮生成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界线分明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干癣”、“白疕”、“松皮癣”等范畴,多由血瘀风燥或血热风燥所致。

1 血瘀风燥型

症见皮肤损害偏暗红,鳞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样,并有色素沉着,病程长,经年不愈等。

方 1

组成:硫黄10克,海螵蛸10克,雄黄6克,轻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将硫黄、海螵蛸、雄黄、轻粉、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凡士林调成糊状,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将黑豆放入锅内,小火煎熬取油,冷却后涂于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血热风燥型

症见皮肤潮红,鳞屑不厚,剥去后有小出血点,皮疹发展迅速,搔痒不已,遇热或心情烦躁时加剧等。

方 1

组成:杏仁60粒,猪油15克。

用法:先将杏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再加入猪油调匀,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60克,凤尾草60克,草河车60克。

用法:将苦参、凤尾草、草河车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日2次,7日为1疗程。

五、脱发

脱发的种类颇多,常见的有斑秃、脂溢性脱发等,其发病原因有内分泌失调,精神创伤,血管机能紊乱,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以头发脱落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油风”范畴,多由肝郁血瘀或阴血虚弱,血不养发所致。

1 斑秃

症见突然脱发,脱发区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全部头发脱落,脱发处皮肤光滑。

方 1

组成:新鲜毛姜30克。

用法:将毛姜切片,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艾叶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风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荆子6克,荆芥6克。

用法:将艾叶、菊花、薄荷、防风、蒿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斑蚝1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将斑蚝、红花、川芎放入酒精内浸泡7日后,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 脂溢性脱发

症见脱发于前发际及两端,逐渐稀疏,脱发处有细软毛发,头发皮脂溢出,伴有瘙痒。

方 1

组成:新鲜侧柏叶500克。

用法:将侧柏叶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覆盆子500克。

用法:将覆盆子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六、疣

疣为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发病部位不同,疣状不一,较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疣子”、“疣目”等范畴,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气血凝滞肌肤所致。

1 寻常疣

症见疣子米粒样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触之坚硬,色呈灰黄或污褐色,常单发,亦可多发。

方 1

组成:鸦胆子15粒。

用法:将鸦胆子去壳取仁,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无菌剪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好,再将大蒜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2 扁平疣

症见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体表面光滑,触之较硬,偶有微痒。

方 1

组成:新鲜鸡内金3张。

用法:用鸡内金拭擦疣体,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细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参15克,陈皮15克。

用法:将马齿苋、苍术、蜂房、白芷、细辛、蛇床子、苦参、陈皮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3 传染性软疣

症见躯干、四肢、肩胛处发出粟米大半球状丘疹,数目多少不定,并逐渐增大至豌豆大,挤破后可见豆渣样物。

方 1

组成:地肤子30克,白矾15克。

用法:先将地肤子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一日2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板兰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将板兰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七、癣

癣是致病皮肤丝状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花斑癣。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秃疮”、“鹅掌风”、“脚湿气”等范畴,多由外感湿热之毒,或湿热伤燥伤血,皮肤失养所致。

1 头癣

症见头皮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片灰白色鳞屑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新鲜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将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30克,猪胆1个。

用法:将雄黄与猪胆汁调匀至糊状,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2 体癣

症见面、颈、躯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继而扩展为古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

方 1

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将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内,密封30天备用。用时取药酒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蛇含草60克,明矾15克。

用法:将蛇含草、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1日1换,7日为1疗程。

3 股癣

症见腹股沟内侧、会阴、*周围等处出现古钱币大小的红斑、丘疹、丘疱疹,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花椒15克,葱白头50克。

用法:将花椒、葱白头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3日为I疗程。

方 2

组成:黄连30克,蛇床子30克,矾石30克。

用法:将黄连、蛇床子、矾石和匀,磨成细粉,装入纱布口袋内,扑擦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适用于股癣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癣

症见手足皮肤出现小水疱,瘙痒,破溃后出现脱屑,或伴有潮红,甚则融合成脱屑性斑片等。

方 1

组成:鲜鹅掌皮10张。

用法:将鹅掌皮焙干,磨成细粉,加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适量。

用法:先将五倍子、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茶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5 甲癣

症见指趾甲的远端或侧缘失去光泽,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秽色等。

方 1

组成:生大蒜头50克,糯米饭1团。

用法:将大蒜头去皮,加入糯米饭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组成:新鲜凤仙花1棵,明矾9克。

用法:先将凤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6 花斑癣

症见胸、背、腋等多汗处出现斑点状色素减退斑,形如花斑。俗称汗斑。

方 1

组成:陈醋250毫升。

用法:将陈醋放入锅内,小火煎熬至粘稠状,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黄瓜1条,硼砂30克。

用法:将黄瓜切开,蘸硼砂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各种皮肤病的中药外治法

一、疱疹

疱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病初往往先有烧灼感,搔痒或疼痛,继而出现红斑、水疱,损害破裂后露出糜烂面,然后结痂,痂脱而愈。

临床最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热疱”“蛇丹”等范畴,多由风热毒邪阻于肺胃,或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

1 风热袭表型

多见于单纯疱疹,皮疹发于口鼻及生殖器周围,皮肤灼热刺痒,红疹,水疱,疱液透明或混浊,数日后干燥结痂。

方 1

组成:新鲜荷花瓣10张。

用法:将荷花瓣贴于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日换4一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生蒲黄6克,黄连3克,冰片0.5克,麻油适量。

用法:先将黄连、冰片磨成细粉,再和入蒲黄,加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2 肝胆湿热型

多见于带状疱疹。疱疹好发于颜面及胸胁,皮肤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热疼痛。

方 1

组成:新鲜柿子5只,冰片1克。

用法:将鲜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药汁涂于患处,1日4~5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6克,白矾3克,冰片1克。

用法:将雄黄、白矾、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加入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二、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风团样损害,常骤然发生,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瘾疹”范畴,多由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或脾胃湿热,郁于皮毛所致。

1 风热外袭型

症见皮肤风团色红,此起彼落,搔痒剧烈,遇热或汗出易发,遇冷则减等。

方 1

组成:新鲜芝麻杆100克。

用法:将芝麻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洗擦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豨签草60克,地肤子15克,白矾9克。

用法:将豨签草、地肤子、白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肤风团鲜红,状如云片,搔痒不已,伴有身重纳呆,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泻等。

方 1

组成:新鲜青蒿叶60克。

用法:将青蒿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30克,马齿苋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明矾9克。

用法:将苦参、马齿苋、白鲜皮、地肤子、明矾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3~4次,3日为1疗程。

附注:如风团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临床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顶部有小脓疱,破溃后可有色素沉着,或凹陷性疤痕。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多由肺经风热或肠胃湿热所致。

1 肺经风热型

症见皮疹色红或稍红,局部瘙痒,或焮红疼痛,多伴有颜面潮红,口干尿黄等。

方 1

组成: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腊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参9克,大黄9克。

用法:将金银花、野菊花、腊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参、大黄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苍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矾5克。

用法:先将苍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脾胃湿热型

症见皮疹红肿疼痛,脓疱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纳呆腹胀等。

方 1

组成:大黄15克,硫黄15克,硼砂6克。

用法:将大黄、硫黄、硼砂,磨成细粉和匀,用茶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日1换,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芦荟60克。

用法:将鲜芦荟捣烂取汁,涂擦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绿豆30克,白芷10克,面粉30克,鸡蛋1个。

用法:先将绿豆、白芷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面粉调匀,用鸡蛋清调至糊状,制成面膜,临睡前敷贴患处,清晨洗去,7日为1疗程。

四、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表皮生成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界线分明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干癣”、“白疕”、“松皮癣”等范畴,多由血瘀风燥或血热风燥所致。

1 血瘀风燥型

症见皮肤损害偏暗红,鳞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样,并有色素沉着,病程长,经年不愈等。

方 1

组成:硫黄10克,海螵蛸10克,雄黄6克,轻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将硫黄、海螵蛸、雄黄、轻粉、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凡士林调成糊状,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将黑豆放入锅内,小火煎熬取油,冷却后涂于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2 血热风燥型

症见皮肤潮红,鳞屑不厚,剥去后有小出血点,皮疹发展迅速,搔痒不已,遇热或心情烦躁时加剧等。

方 1

组成:杏仁60粒,猪油15克。

用法:先将杏仁去皮尖,捣烂如泥,再加入猪油调匀,涂于患处,1日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苦参60克,凤尾草60克,草河车60克。

用法:将苦参、凤尾草、草河车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日2次,7日为1疗程。

五、脱发

脱发的种类颇多,常见的有斑秃、脂溢性脱发等,其发病原因有内分泌失调,精神创伤,血管机能紊乱,神经营养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以头发脱落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油风”范畴,多由肝郁血瘀或阴血虚弱,血不养发所致。

1 斑秃

症见突然脱发,脱发区可呈圆形或椭圆形,甚至全部头发脱落,脱发处皮肤光滑。

方 1

组成:新鲜毛姜30克。

用法:将毛姜切片,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艾叶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风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荆子6克,荆芥6克。

用法:将艾叶、菊花、薄荷、防风、蒿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7日为1疗程。

方 3

组成:斑蚝1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将斑蚝、红花、川芎放入酒精内浸泡7日后,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2 脂溢性脱发

症见脱发于前发际及两端,逐渐稀疏,脱发处有细软毛发,头发皮脂溢出,伴有瘙痒。

方 1

组成:新鲜侧柏叶500克。

用法:将侧柏叶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覆盆子500克。

用法:将覆盆子捣烂取汁,拭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六、疣

疣为生在皮肤浅表的小赘生物,体小如粟米,或大如黄豆,呈颗粒状,散在或簇集成群,发病部位不同,疣状不一,较常见的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疣子”、“疣目”等范畴,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气血凝滞肌肤所致。

1 寻常疣

症见疣子米粒样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触之坚硬,色呈灰黄或污褐色,常单发,亦可多发。

方 1

组成:鸦胆子15粒。

用法:将鸦胆子去壳取仁,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无菌剪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好,再将大蒜捣烂如泥,涂敷疣体上,外用纱布包扎,每3~4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2 扁平疣

症见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体表面光滑,触之较硬,偶有微痒。

方 1

组成:新鲜鸡内金3张。

用法:用鸡内金拭擦疣体,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细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参15克,陈皮15克。

用法:将马齿苋、苍术、蜂房、白芷、细辛、蛇床子、苦参、陈皮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3 传染性软疣

症见躯干、四肢、肩胛处发出粟米大半球状丘疹,数目多少不定,并逐渐增大至豌豆大,挤破后可见豆渣样物。

方 1

组成:地肤子30克,白矾15克。

用法:先将地肤子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矾溶化,趁热熏洗患处一日2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板兰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将板兰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1~2次,7日为1疗程。

七、癣

癣是致病皮肤丝状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花斑癣。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秃疮”、“鹅掌风”、“脚湿气”等范畴,多由外感湿热之毒,或湿热伤燥伤血,皮肤失养所致。

1 头癣

症见头皮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片灰白色鳞屑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新鲜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将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雄黄30克,猪胆1个。

用法:将雄黄与猪胆汁调匀至糊状,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2 体癣

症见面、颈、躯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继而扩展为古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自觉瘙痒。

方 1

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将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内,密封30天备用。用时取药酒涂擦患处,1日3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蛇含草60克,明矾15克。

用法:将蛇含草、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1日1换,7日为1疗程。

3 股癣

症见腹股沟内侧、会阴、*周围等处出现古钱币大小的红斑、丘疹、丘疱疹,自觉瘙痒等。

方 1

组成:花椒15克,葱白头50克。

用法:将花椒、葱白头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趁热熏洗患处,1日2~3次,3日为I疗程。

方 2

组成:黄连30克,蛇床子30克,矾石30克。

用法:将黄连、蛇床子、矾石和匀,磨成细粉,装入纱布口袋内,扑擦患处,1日2—3次,3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适用于股癣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癣

症见手足皮肤出现小水疱,瘙痒,破溃后出现脱屑,或伴有潮红,甚则融合成脱屑性斑片等。

方 1

组成:鲜鹅掌皮10张。

用法:将鹅掌皮焙干,磨成细粉,加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适量。

用法:先将五倍子、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茶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1日1换,3日为1疗程。

5 甲癣

症见指趾甲的远端或侧缘失去光泽,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秽色等。

方 1

组成:生大蒜头50克,糯米饭1团。

用法:将大蒜头去皮,加入糯米饭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附注: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组成:新鲜凤仙花1棵,明矾9克。

用法:先将凤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矾和匀,捣烂如泥,涂敷甲上,1日1换,7日为1疗程。

6 花斑癣

症见胸、背、腋等多汗处出现斑点状色素减退斑,形如花斑。俗称汗斑。

方 1

组成:陈醋250毫升。

用法:将陈醋放入锅内,小火煎熬至粘稠状,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方 2

组成:新鲜黄瓜1条,硼砂30克。

用法:将黄瓜切开,蘸硼砂涂擦患处,1日3—4次,7日为1疗程。

止痒吃什么中草药效果比较好

多数皮肤病患者皮肤都会发痒,一痒起来难免就要挠抓,可往往是越抓越痒。很多人都想知道有什么中草药吃了具有止痒功效的。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吧。

  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
  1、冰片:又称龙脑,味辛、苦,性微寒,对于热性皮疹有良好的止痒作用。使用时可将冰片研粉后加入 其它 药物制成散剂,亦可制成1%-2%的洗剂或酊剂。

  2、松香:性温,有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疹、慢性皮炎等皮肤病。研末撒于患处或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亦可。

  3、蛇床子:性温,味辛、苦,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治疗*瘙痒、女性阴痒、*湿疹、滴虫性*炎等症。可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4、地肤子:性寒,味辛、苦,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瘙痒、湿疹及荨麻疹等。多煎汤熏洗。

  5、苍术:性温,味辛苦,有祛风燥湿止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糜烂渗出期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可煎汤外洗或研末外用。

  6、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有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疥疮、皮肤癣病、蛲虫病及虱病等。可泡酒配成酊剂外搽患处,亦可水煎外洗,还可以将其研末或浓煎后配成膏状外用。

  7、花椒:又名川椒,性热味辛,有温通止痒作用,属风寒性皮肤病均可应用,常与艾叶合用煎汤外洗。
  蚊子叮咬止痒 方法
  1、一般人被蚊子叮咬后,都会出现红肿、痒、痛等症状,这时可用碱性物质进行缓解,比如,可将香皂蘸水在红肿处涂抹,这样能在数分钟内止痒。

  2、如果叮咬处很痒,可先用手指弹一弹,再涂上花露水、风油精等。

  3、把盐直接洒在痒处,用手指搓至感到发热或者用盐水涂抹痒处,这样能使肿块软化,还可以有效止痒。

  4、蚊毒最怕高温,被蚊子咬过后,立即用热毛巾敷5分钟就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了。

  5、用西瓜皮反复擦拭蚊虫叮咬处,即可止痒。

  6、可用芦荟叶中的汁液止痒。被蚊子叮咬后红肿奇痒时,可切一小片芦荟叶,洗干净后掰开,在红肿处涂擦几下,就能消肿止痒。

  7、如果对蚊子叮咬较敏感的人,不妨在外出前,吃一粒抗组织药物。最近 报告 指出,抗组织药物阻断免疫反应,可以减轻蚊虫咬的痒和肿胀。但抗组织胺的副作用是想睡觉,开车者避免服用。

  8、只要肯改吃碱性蔬菜之饮食,体质及血液是微碱性的,不但蚊子不爱叮,就算被叮之后,也不至於会太痒!如果叮到,可用自己微碱性之口水,涂抹蚊虫叮咬处,亦能止痒。
  皮肤病止痒方法
  1、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因风寒或暑热而致者,应调适寒温,避免暑热及寒冷刺激;如对食物诱发者,当忌油腻酒酪、鱼虾海味等。

  2、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

  3、阴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切忌搔抓不洁。不滥用强刺激的外涂药物。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患于未然。平时情绪逸怡,忌忧思恼怒,精神力求欣快。

  4、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有很多,瘙痒剧烈时可及时服药止痒。

  5、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皮肤过敏的5种中药止痒偏方
  1、马齿苋

  皮肤用清水洗净,拿一小部分马齿苋捣烂抹在患处;其余部分煮水喝;捞出来的马齿苋放点酱油、醋和香油拌着吃。

  2、艾叶油

  菊科植物艾的叶。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现代报道,艾叶油有抗过敏作用,临床用於治疗过敏性皮炎。

  3、千里光

  根据皮炎部位的大小,取适量的千里光(鲜品加倍),加水煮沸15-30分钟,取液待温度适宜,先熏后洗,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2—3天即可见效。民间也有用“八干柴”的树枝,煮液熏洗。八干柴的特征是外皮枯干粗糙,有棱边。

  4、冰硼散

  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待干后撒于患部冰硼散适量,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

  5、川椒

  取川椒40克研成粗末,加水2000毫升充分浸泡后,煮沸取滤液稍凉后蘸洗,浸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期间禁用肥皂、热水洗浴,忌食鱼腥、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过敏性皮炎是过敏的一种最常见表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不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加运动锻炼,同时合理饮食。

看过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的人还会看:

1. 祛风湿的中草药

2. 中草药的功效大全

3. 常见中药的功效与禁忌

4. 中药白鲜皮的功效及副作用

5. 5大常用中草药的养生功效

止痒吃什么中草药效果比较好

多数皮肤病患者皮肤都会发痒,一痒起来难免就要挠抓,可往往是越抓越痒。很多人都想知道有什么中草药吃了具有止痒功效的。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吧。

  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
  1、冰片:又称龙脑,味辛、苦,性微寒,对于热性皮疹有良好的止痒作用。使用时可将冰片研粉后加入 其它 药物制成散剂,亦可制成1%-2%的洗剂或酊剂。

  2、松香:性温,有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疹、慢性皮炎等皮肤病。研末撒于患处或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亦可。

  3、蛇床子:性温,味辛、苦,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治疗*瘙痒、女性阴痒、*湿疹、滴虫性*炎等症。可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4、地肤子:性寒,味辛、苦,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瘙痒、湿疹及荨麻疹等。多煎汤熏洗。

  5、苍术:性温,味辛苦,有祛风燥湿止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糜烂渗出期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可煎汤外洗或研末外用。

  6、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有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疥疮、皮肤癣病、蛲虫病及虱病等。可泡酒配成酊剂外搽患处,亦可水煎外洗,还可以将其研末或浓煎后配成膏状外用。

  7、花椒:又名川椒,性热味辛,有温通止痒作用,属风寒性皮肤病均可应用,常与艾叶合用煎汤外洗。
  蚊子叮咬止痒 方法
  1、一般人被蚊子叮咬后,都会出现红肿、痒、痛等症状,这时可用碱性物质进行缓解,比如,可将香皂蘸水在红肿处涂抹,这样能在数分钟内止痒。

  2、如果叮咬处很痒,可先用手指弹一弹,再涂上花露水、风油精等。

  3、把盐直接洒在痒处,用手指搓至感到发热或者用盐水涂抹痒处,这样能使肿块软化,还可以有效止痒。

  4、蚊毒最怕高温,被蚊子咬过后,立即用热毛巾敷5分钟就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了。

  5、用西瓜皮反复擦拭蚊虫叮咬处,即可止痒。

  6、可用芦荟叶中的汁液止痒。被蚊子叮咬后红肿奇痒时,可切一小片芦荟叶,洗干净后掰开,在红肿处涂擦几下,就能消肿止痒。

  7、如果对蚊子叮咬较敏感的人,不妨在外出前,吃一粒抗组织药物。最近 报告 指出,抗组织药物阻断免疫反应,可以减轻蚊虫咬的痒和肿胀。但抗组织胺的副作用是想睡觉,开车者避免服用。

  8、只要肯改吃碱性蔬菜之饮食,体质及血液是微碱性的,不但蚊子不爱叮,就算被叮之后,也不至於会太痒!如果叮到,可用自己微碱性之口水,涂抹蚊虫叮咬处,亦能止痒。
  皮肤病止痒方法
  1、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因风寒或暑热而致者,应调适寒温,避免暑热及寒冷刺激;如对食物诱发者,当忌油腻酒酪、鱼虾海味等。

  2、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

  3、阴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切忌搔抓不洁。不滥用强刺激的外涂药物。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患于未然。平时情绪逸怡,忌忧思恼怒,精神力求欣快。

  4、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有很多,瘙痒剧烈时可及时服药止痒。

  5、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之功效。
  皮肤过敏的5种中药止痒偏方
  1、马齿苋

  皮肤用清水洗净,拿一小部分马齿苋捣烂抹在患处;其余部分煮水喝;捞出来的马齿苋放点酱油、醋和香油拌着吃。

  2、艾叶油

  菊科植物艾的叶。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现代报道,艾叶油有抗过敏作用,临床用於治疗过敏性皮炎。

  3、千里光

  根据皮炎部位的大小,取适量的千里光(鲜品加倍),加水煮沸15-30分钟,取液待温度适宜,先熏后洗,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2—3天即可见效。民间也有用“八干柴”的树枝,煮液熏洗。八干柴的特征是外皮枯干粗糙,有棱边。

  4、冰硼散

  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待干后撒于患部冰硼散适量,外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

  5、川椒

  取川椒40克研成粗末,加水2000毫升充分浸泡后,煮沸取滤液稍凉后蘸洗,浸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期间禁用肥皂、热水洗浴,忌食鱼腥、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过敏性皮炎是过敏的一种最常见表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不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加运动锻炼,同时合理饮食。

看过有止痒功效的中草药的人还会看:

1. 祛风湿的中草药

2. 中草药的功效大全

3. 常见中药的功效与禁忌

4. 中药白鲜皮的功效及副作用

5. 5大常用中草药的养生功效

瘙痒症有什么金方?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来源】《外科大成》【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来源】《疮疡经验录》【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来源】《揣摩有得集》【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来源】《不知医必要》【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来源】《名医奇方秘术》【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来源】《圣济总录》【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风浴汤【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瘙痒症有什么金方?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方一】四物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来源】《外科证治全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来源】《外科大成》【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来源】《疮疡经验录》【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来源】《揣摩有得集》【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来源】《石室秘录》【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来源】《不知医必要》【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来源】《名医奇方秘术》【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来源】《圣济总录》【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风浴汤【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来源】《太平圣惠方》【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哪些方法

皮肤病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归纳起来,其治疗方法有十五种: 1、养血祛风法:适用于体内血虚生风、同时伴有阴血不足表现的皮肤病,如干燥的、鳞屑较多的皮肤病(鱼鳞病、静止期和消退期银屑病等)。可用桂枝当归汤加减(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乌、当归、白芍、秦艽、大枣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风法:适用于表虚感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风症状,多数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风散加味(北芪、当归、甘草各30克,白术、防风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风法:适用于感受风邪的表实症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风散加减(荆芥后下、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蝉脱3克)煎服。 4、温经散寒法:适用于感受外界寒邪、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有急性皮肤血液回圈障碍的皮肤病(冻疮等)。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白芍、木通、大枣各10克,细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阳散寒法:适用于机体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黄、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胶熔化9克)煎服。 6、利湿清暑法:适用于感受暑邪而挟湿所致的皮肤病,如夏令性皮肤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汤加减(青蒿、藿香、佩兰、地骨皮、黄柏各10克,大青叶、公英、苦参、银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适用于夏令化脓性皮肤病(如疖肿、脓疱疮等)。可用如清暑汤加减(连翘、花粉、滑石,银花各12克,赤芍、车前子、泽泻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感受湿邪、郁湿化热所致的皮肤病,常表现渗液较多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黄柏、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所致的皮肤病,病人常有脾虚症状(如婴儿湿疹的体虚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等)。可用健脾渗湿汤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大枣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药24克、陈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养血润燥法:适用于由血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如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等),病人常有阴虚症状。可用如地黄饮加减(熟地30克,生地、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玄参、蒺藜各10克,僵蚕、甘草各5克,红花3克)煎服。 11、生津润燥法: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用润肤汤加减(玄参、麦冬、鈎藤、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泻火法: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全身症状较重的脓疱疮、疖肿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饮(银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凉血泻火法: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肤病,常有血热症状,如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用生地银花汤加减(生地30克,银花25克,玄参、地丁、大青叶各15克,当归、竹叶,赤芍各10克,蝉蜕3克)煎服。 14、祛瘀法:凉血祛瘀法适用于血热壅滞、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多表现有红斑、结节等,如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赤芍,黄芩,茯苓、红花各10克,川[芎、陈皮、甘草、生姜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疼痛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等)。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各9克,当归、川芎各6克)煎服。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哪些方法

皮肤病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归纳起来,其治疗方法有十五种: 1、养血祛风法:适用于体内血虚生风、同时伴有阴血不足表现的皮肤病,如干燥的、鳞屑较多的皮肤病(鱼鳞病、静止期和消退期银屑病等)。可用桂枝当归汤加减(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乌、当归、白芍、秦艽、大枣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风法:适用于表虚感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风症状,多数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风散加味(北芪、当归、甘草各30克,白术、防风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风法:适用于感受风邪的表实症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风散加减(荆芥后下、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蝉脱3克)煎服。 4、温经散寒法:适用于感受外界寒邪、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有急性皮肤血液回圈障碍的皮肤病(冻疮等)。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白芍、木通、大枣各10克,细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阳散寒法:适用于机体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黄、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胶熔化9克)煎服。 6、利湿清暑法:适用于感受暑邪而挟湿所致的皮肤病,如夏令性皮肤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汤加减(青蒿、藿香、佩兰、地骨皮、黄柏各10克,大青叶、公英、苦参、银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适用于夏令化脓性皮肤病(如疖肿、脓疱疮等)。可用如清暑汤加减(连翘、花粉、滑石,银花各12克,赤芍、车前子、泽泻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感受湿邪、郁湿化热所致的皮肤病,常表现渗液较多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黄柏、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所致的皮肤病,病人常有脾虚症状(如婴儿湿疹的体虚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等)。可用健脾渗湿汤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大枣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药24克、陈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养血润燥法:适用于由血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如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等),病人常有阴虚症状。可用如地黄饮加减(熟地30克,生地、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玄参、蒺藜各10克,僵蚕、甘草各5克,红花3克)煎服。 11、生津润燥法: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用润肤汤加减(玄参、麦冬、鈎藤、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泻火法: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全身症状较重的脓疱疮、疖肿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饮(银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凉血泻火法: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肤病,常有血热症状,如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用生地银花汤加减(生地30克,银花25克,玄参、地丁、大青叶各15克,当归、竹叶,赤芍各10克,蝉蜕3克)煎服。 14、祛瘀法:凉血祛瘀法适用于血热壅滞、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多表现有红斑、结节等,如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赤芍,黄芩,茯苓、红花各10克,川[芎、陈皮、甘草、生姜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疼痛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等)。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各9克,当归、川芎各6克)煎服。

中医治疗皮肤病有哪些方法

皮肤病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归纳起来,其治疗方法有十五种: 1、养血祛风法:适用于体内血虚生风、同时伴有阴血不足表现的皮肤病,如干燥的、鳞屑较多的皮肤病(鱼鳞病、静止期和消退期银屑病等)。可用桂枝当归汤加减(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乌、当归、白芍、秦艽、大枣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风法:适用于表虚感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风症状,多数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风散加味(北芪、当归、甘草各30克,白术、防风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风法:适用于感受风邪的表实症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风散加减(荆芥后下、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蝉脱3克)煎服。 4、温经散寒法:适用于感受外界寒邪、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有急性皮肤血液回圈障碍的皮肤病(冻疮等)。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白芍、木通、大枣各10克,细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阳散寒法:适用于机体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黄、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胶熔化9克)煎服。 6、利湿清暑法:适用于感受暑邪而挟湿所致的皮肤病,如夏令性皮肤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汤加减(青蒿、藿香、佩兰、地骨皮、黄柏各10克,大青叶、公英、苦参、银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适用于夏令化脓性皮肤病(如疖肿、脓疱疮等)。可用如清暑汤加减(连翘、花粉、滑石,银花各12克,赤芍、车前子、泽泻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感受湿邪、郁湿化热所致的皮肤病,常表现渗液较多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黄柏、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所致的皮肤病,病人常有脾虚症状(如婴儿湿疹的体虚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等)。可用健脾渗湿汤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大枣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药24克、陈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养血润燥法:适用于由血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如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等),病人常有阴虚症状。可用如地黄饮加减(熟地30克,生地、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玄参、蒺藜各10克,僵蚕、甘草各5克,红花3克)煎服。 11、生津润燥法: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用润肤汤加减(玄参、麦冬、鈎藤、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泻火法: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全身症状较重的脓疱疮、疖肿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饮(银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凉血泻火法: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肤病,常有血热症状,如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用生地银花汤加减(生地30克,银花25克,玄参、地丁、大青叶各15克,当归、竹叶,赤芍各10克,蝉蜕3克)煎服。 14、祛瘀法:凉血祛瘀法适用于血热壅滞、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多表现有红斑、结节等,如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赤芍,黄芩,茯苓、红花各10克,川[芎、陈皮、甘草、生姜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疼痛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等)。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各9克,当归、川芎各6克)煎服。

中药泡澡都有哪些功效 什么中药泡澡对皮肤好

现在很多人开始使用中药养生,因为中药都是自然中的植物而来的,较安全,也不会有副作用。其中,在浴盆中放入养生的中草药泡澡,就是一种养生方式。那么,中药泡澡都有什么好处呢?

中药泡澡都有哪些功效

中药泡澡的10大好处

1、出汗、排毒。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妇科病。

3、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什么中药泡澡对皮肤好

我们面部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角质细胞、真皮、皮下组织缺水等,从而出现角化、脱皮、皱纹等。

中医的药浴可以选择用人参、当归、白芷和细辛等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在洗浴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有效的治疗面部的损容性疾病,又可以补充皮肤的水分。

药浴还有效的利用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来清除已经死亡的表皮细胞,改善头部和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我们皮肤的弹性,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经常洗药浴,还能防止我们的皮肤过早的松弛和皱纹的产生,并且也能让我们的皮肤变的更加细腻光滑。

中药泡澡注意事项

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

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中药泡澡都有哪些功效 什么中药泡澡对皮肤好

现在很多人开始使用中药养生,因为中药都是自然中的植物而来的,较安全,也不会有副作用。其中,在浴盆中放入养生的中草药泡澡,就是一种养生方式。那么,中药泡澡都有什么好处呢?

中药泡澡都有哪些功效

中药泡澡的10大好处

1、出汗、排毒。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妇科病。

3、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什么中药泡澡对皮肤好

我们面部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角质细胞、真皮、皮下组织缺水等,从而出现角化、脱皮、皱纹等。

中医的药浴可以选择用人参、当归、白芷和细辛等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在洗浴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有效的治疗面部的损容性疾病,又可以补充皮肤的水分。

药浴还有效的利用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来清除已经死亡的表皮细胞,改善头部和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我们皮肤的弹性,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经常洗药浴,还能防止我们的皮肤过早的松弛和皱纹的产生,并且也能让我们的皮肤变的更加细腻光滑。

中药泡澡注意事项

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

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婴儿湿疹的治疗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都是婴儿。轻者皮肤局部红斑、丘疹、水疱,有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影响婴儿健康。

【方一】艾叶外洗方

【出处】《中医·养生》

【组成】艾叶少许。

【功用】利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利湿止痒之功。

【药理】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及煎剂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叶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后即止),将药液用纱布滤取药渣后倾入浴盆,兑入适量清水,调整水温为38~42℃,为婴儿洗浴(艾叶用量视婴儿体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则上以洗澡水呈浅褐色为宜),浴后抱出拭干,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用松花粉均匀涂布患处或皮肤褶皱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花粉制剂,具有祛风收敛祛湿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会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按语】①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家长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婴儿肥皂以及各种浴液和洗液给婴儿勤洗,否则会加重湿疹。③严重难愈的湿疹婴儿可到中医门诊辨证用药。

【方二】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龙胆草3克,紫草6克,连翘6克,马齿苋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症见: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连翘、马齿苋凉血解毒;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龙胆草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二糖、龙胆酮和龙胆酸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紫草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有抗炎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黄用量;皮疹以头面为主加蝉蜕、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参、黄柏;渗出液多加土茯苓;痒甚加徐长卿、白鲜皮。

【方三】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赤苓皮6克,白术6克,泽泻6克,茵陈4克,生地黄4克,竹叶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型,症见: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方解】泽泻、白术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水湿直达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茵陈、竹叶、甘草利湿清热。

【药理】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疱疹形成;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较好;茵陈乙醇提取物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刺蒺藜。

【方四】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黄芪9克,白芍药6克,防风6克,甘草3克,当归9克,丹参9克,山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主治】婴儿湿疹血燥型,症见: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方解】山药、白扁豆、防风健脾润燥;黄芪、甘草益气;白芍药、当归、丹参养血。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烦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复不愈加赤芍药、乌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黄柏、地肤子各100克,氯霉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湿,泻火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促进结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和防腐之用;黄柏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杀虫治诸疮疥,将杏仁煅存性用于外科疾病婴儿湿疹的治疗,是杏仁的妙用;地肤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水、止痒的功效;氯霉素为抗生素药,具杀菌消炎、收敛滋液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止痒、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训,外用药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见效快的特点,最适合小儿用药。

【药理】青黛含靛蓝和靛玉红,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有杀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将黄柏、地肤子烘干,杏仁在锅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种药物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瓷瓶装,密封备用。渗出液多者(湿性),干撒患部,渗出液少或无渗出液者(干性),用小儿宝宝霜与药粉10∶1的比例配制混匀,擦于患部,不需包扎。1日2~3次,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按语】治疗期间忌食海鲜、鱼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

【方六】除湿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金银花15~20克,连翘15~20克,地肤子10克,马齿苋10克,苦参15~2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

【功用】清心除烦。

【主治】婴儿湿疹。症见:头面部皮肤丘疹或红斑,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慢性者皮肤变粗稍厚,可呈苔癣样变。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荆芥、蝉蜕祛风止痒,其中蝉蜕既可疏风泄热主外风,又可平肝定惊主内风,达止痒、镇静双重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抑制速发型*反应过敏介质的释放;蝉蜕有镇静作用;黄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浓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

【按语】有*渗液加黄柏10克;有脱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黄散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硫磺30克,雄黄24克,松香6克,白矾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热祛风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硫黄归肾心包经,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阴阳学说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具有护卫保护之意,主治疥癣湿疮;雄黄归肝胃经,解疮毒,主治湿疮疥癣;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痛肿疥癣;白芷辛温主治风热湿疹瘙痒,还能活血排脓,是痛疽疮毒常用药。

【药理】硫磺主含硫,升华硫有杀菌及杀疥虫作用,局部应用对皮肤有溶解角质的作用;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雄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主含硫酸铝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用新鲜的猪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温开水洗净患处涂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黄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黄连、黄柏、甘草各5克,苦参、艾叶各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方解】方中黄连、黄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效;苦参清热解毒,治疗周身瘙痒;艾叶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黄连、黄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黄连具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苦参、艾叶具有抗多种皮肤真菌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浓煎取液约200毫升,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

【方九】验方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单味马齿苋50克(鲜品用10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止痒收敛之功,为阳症疮疡要药,如《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治甲疽,《圣惠方》治恶疮、翻花疮、白秃等。

【药理】马齿苋水浸剂不仅有杀菌作用,并证实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和收缩血管的作用,水煎后湿敷并温洗,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用法】药物剂量可视病变范围而适当增减,加凉水适量,浸泡30分钟,然后煎药,水开后改用文火煎10分钟,再待药水温度降至自然凉度后,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5天为1疗程,渗出型需延长1~2个疗程。

【方十】三仙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风5克、山药5克、苍术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湿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土茯苓、苍术清热除湿,配以防风清热疏风止痒。诸药合用有健脾消滞、清热除湿之功。

【药理】麦芽、谷芽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麦芽、谷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这些消化酶能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伤食、食积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方十一】三心导赤饮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连翘心6克,山栀心3克,莲子心3~6克,灯芯3扎,木通、淡竹叶各6克,生地黄、车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镇静止痒,清解毒热。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连翘心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栀子心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莲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热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炽热,辅以生地黄、黄芩、木通、淡竹叶4味,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有清热凉心,养阴生津之功;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泻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之功;淡竹叶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扑肌肤腠理之血热,有利于红斑之类皮损消退;后两味导热下行,从游窍而泄心肺炽热,上下分清,则毒热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之功。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热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痈肿;而蝉衣轻灵宣达,引诸药直至肤腠,合奏镇静止痒,清解毒热之效。

【药理】本方中黄芩、连翘、栀子、甘草、木通、地黄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反应的作用。

【用法】每天1剂,浓煎至100毫升为宜,分3次口服。如为母乳喂养,可由其母每日口服两次,患儿服1次。通过哺乳,使患儿获得药效。5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方十二】湿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茵陈9克,茯苓皮6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苍术6克,黄柏6克,乌梅9克,花椒6克,黄连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连翘9克,竹叶2克,灯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熄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主药;茯苓皮、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渗湿以治内湿;苍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治外湿;乌梅调理肝脾;花椒伍黄连辛开苦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散风;竹叶、灯心草、滑石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合用使风散、热清、脾健、湿除,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药理】本方中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反应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乌梅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约煎15~2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个月约服5~10毫升,3~6个月服10~20毫升,6个月~1岁服30~60毫升,1~2岁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轻症、缓症每日服2次。

婴儿湿疹的治疗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都是婴儿。轻者皮肤局部红斑、丘疹、水疱,有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影响婴儿健康。

【方一】艾叶外洗方

【出处】《中医·养生》

【组成】艾叶少许。

【功用】利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利湿止痒之功。

【药理】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及煎剂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叶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后即止),将药液用纱布滤取药渣后倾入浴盆,兑入适量清水,调整水温为38~42℃,为婴儿洗浴(艾叶用量视婴儿体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则上以洗澡水呈浅褐色为宜),浴后抱出拭干,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用松花粉均匀涂布患处或皮肤褶皱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花粉制剂,具有祛风收敛祛湿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会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按语】①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家长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婴儿肥皂以及各种浴液和洗液给婴儿勤洗,否则会加重湿疹。③严重难愈的湿疹婴儿可到中医门诊辨证用药。

【方二】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龙胆草3克,紫草6克,连翘6克,马齿苋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症见: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连翘、马齿苋凉血解毒;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龙胆草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二糖、龙胆酮和龙胆酸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紫草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有抗炎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黄用量;皮疹以头面为主加蝉蜕、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参、黄柏;渗出液多加土茯苓;痒甚加徐长卿、白鲜皮。

【方三】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赤苓皮6克,白术6克,泽泻6克,茵陈4克,生地黄4克,竹叶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型,症见: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方解】泽泻、白术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水湿直达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茵陈、竹叶、甘草利湿清热。

【药理】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疱疹形成;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较好;茵陈乙醇提取物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刺蒺藜。

【方四】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黄芪9克,白芍药6克,防风6克,甘草3克,当归9克,丹参9克,山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主治】婴儿湿疹血燥型,症见: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方解】山药、白扁豆、防风健脾润燥;黄芪、甘草益气;白芍药、当归、丹参养血。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烦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复不愈加赤芍药、乌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黄柏、地肤子各100克,氯霉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湿,泻火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促进结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和防腐之用;黄柏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杀虫治诸疮疥,将杏仁煅存性用于外科疾病婴儿湿疹的治疗,是杏仁的妙用;地肤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水、止痒的功效;氯霉素为抗生素药,具杀菌消炎、收敛滋液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止痒、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训,外用药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见效快的特点,最适合小儿用药。

【药理】青黛含靛蓝和靛玉红,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有杀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将黄柏、地肤子烘干,杏仁在锅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种药物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瓷瓶装,密封备用。渗出液多者(湿性),干撒患部,渗出液少或无渗出液者(干性),用小儿宝宝霜与药粉10∶1的比例配制混匀,擦于患部,不需包扎。1日2~3次,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按语】治疗期间忌食海鲜、鱼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

【方六】除湿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金银花15~20克,连翘15~20克,地肤子10克,马齿苋10克,苦参15~2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

【功用】清心除烦。

【主治】婴儿湿疹。症见:头面部皮肤丘疹或红斑,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慢性者皮肤变粗稍厚,可呈苔癣样变。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荆芥、蝉蜕祛风止痒,其中蝉蜕既可疏风泄热主外风,又可平肝定惊主内风,达止痒、镇静双重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抑制速发型*反应过敏介质的释放;蝉蜕有镇静作用;黄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浓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

【按语】有*渗液加黄柏10克;有脱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黄散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硫磺30克,雄黄24克,松香6克,白矾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热祛风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硫黄归肾心包经,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阴阳学说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具有护卫保护之意,主治疥癣湿疮;雄黄归肝胃经,解疮毒,主治湿疮疥癣;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痛肿疥癣;白芷辛温主治风热湿疹瘙痒,还能活血排脓,是痛疽疮毒常用药。

【药理】硫磺主含硫,升华硫有杀菌及杀疥虫作用,局部应用对皮肤有溶解角质的作用;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雄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主含硫酸铝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用新鲜的猪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温开水洗净患处涂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黄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黄连、黄柏、甘草各5克,苦参、艾叶各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方解】方中黄连、黄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效;苦参清热解毒,治疗周身瘙痒;艾叶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黄连、黄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黄连具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苦参、艾叶具有抗多种皮肤真菌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浓煎取液约200毫升,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

【方九】验方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单味马齿苋50克(鲜品用10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止痒收敛之功,为阳症疮疡要药,如《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治甲疽,《圣惠方》治恶疮、翻花疮、白秃等。

【药理】马齿苋水浸剂不仅有杀菌作用,并证实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和收缩血管的作用,水煎后湿敷并温洗,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用法】药物剂量可视病变范围而适当增减,加凉水适量,浸泡30分钟,然后煎药,水开后改用文火煎10分钟,再待药水温度降至自然凉度后,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5天为1疗程,渗出型需延长1~2个疗程。

【方十】三仙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风5克、山药5克、苍术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湿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土茯苓、苍术清热除湿,配以防风清热疏风止痒。诸药合用有健脾消滞、清热除湿之功。

【药理】麦芽、谷芽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麦芽、谷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这些消化酶能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伤食、食积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方十一】三心导赤饮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连翘心6克,山栀心3克,莲子心3~6克,灯芯3扎,木通、淡竹叶各6克,生地黄、车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镇静止痒,清解毒热。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连翘心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栀子心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莲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热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炽热,辅以生地黄、黄芩、木通、淡竹叶4味,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有清热凉心,养阴生津之功;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泻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之功;淡竹叶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扑肌肤腠理之血热,有利于红斑之类皮损消退;后两味导热下行,从游窍而泄心肺炽热,上下分清,则毒热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之功。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热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痈肿;而蝉衣轻灵宣达,引诸药直至肤腠,合奏镇静止痒,清解毒热之效。

【药理】本方中黄芩、连翘、栀子、甘草、木通、地黄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反应的作用。

【用法】每天1剂,浓煎至100毫升为宜,分3次口服。如为母乳喂养,可由其母每日口服两次,患儿服1次。通过哺乳,使患儿获得药效。5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方十二】湿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茵陈9克,茯苓皮6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苍术6克,黄柏6克,乌梅9克,花椒6克,黄连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连翘9克,竹叶2克,灯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熄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主药;茯苓皮、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渗湿以治内湿;苍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治外湿;乌梅调理肝脾;花椒伍黄连辛开苦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散风;竹叶、灯心草、滑石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合用使风散、热清、脾健、湿除,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药理】本方中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反应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乌梅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约煎15~2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个月约服5~10毫升,3~6个月服10~20毫升,6个月~1岁服30~60毫升,1~2岁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轻症、缓症每日服2次。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皮肤病用什么中医养生

治疗皮肤病的中药:1. 中药种类繁多:防风、蛇床子、紫草、丹参、当归、白芍、柴胡等。2. 需要辨证治疗:需找到病因,选择恰当的中药进行调理。3.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对皮肤病的病因进行根本治疗,例如有大量湿邪所导致的皮肤病。4. 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自身卫生、适当运动、饮食不能过于刺激、局部卫生要注意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