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发展概述怎么写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3 15:50:24
文档

中医养生发展概述怎么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浅谈中医药膳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 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养生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中医学对 养生 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 养生 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 养生 理论。“ 养生 ”一词,原出《管子》,乃保 养生 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 历史 中, 健康 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 养生 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药膳 养生

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世界

药膳 养生 ,是中医 养生 中最普及的一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药膳汤料。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 探索 、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 健康 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 养生 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 养生 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 健康 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

药膳与文化

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 养生 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 养生 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药虽好,但对于患者而言,却苦到难以下咽,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很难取得大范围的推广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农夫药膳结合现代 科技 历经17年的努力攻克了酵温技术,制造了65℃酵温低温冷萃取技术设备(国际上称为“冷萃取”技术),也是国际上拥有该技术的企业。酵温技术避免了高温对食物与药材有效成份的破坏,对有效成份进行了保护和萃取,同时采用独家的配伍和萃取技术使得良药不苦口,将难喝的中药变的口感良好,并使人体对有效成份进行最大化吸收利用。

医林膳食疗 养生 馆加盟项目从进入 养生 市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食疗 养生 加盟适于补充人体营养,保持膳食平衡,适合人们日常食疗 养生 保健。适于抗病强身,延年益寿,平衡阴阳,药膳食疗 养生 非常适合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士 养生 调理。适于健脾养胃,增进食欲,补气养血,食疗 养生 对于改善疲劳虚弱等各种亚 健康 状况有着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医药膳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 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养生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中医学对 养生 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 养生 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 养生 理论。“ 养生 ”一词,原出《管子》,乃保 养生 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 历史 中, 健康 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 养生 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药膳 养生

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世界

药膳 养生 ,是中医 养生 中最普及的一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药膳汤料。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 探索 、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 健康 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 养生 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 养生 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 健康 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

药膳与文化

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 养生 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 养生 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药虽好,但对于患者而言,却苦到难以下咽,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很难取得大范围的推广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农夫药膳结合现代 科技 历经17年的努力攻克了酵温技术,制造了65℃酵温低温冷萃取技术设备(国际上称为“冷萃取”技术),也是国际上拥有该技术的企业。酵温技术避免了高温对食物与药材有效成份的破坏,对有效成份进行了保护和萃取,同时采用独家的配伍和萃取技术使得良药不苦口,将难喝的中药变的口感良好,并使人体对有效成份进行最大化吸收利用。

医林膳食疗 养生 馆加盟项目从进入 养生 市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食疗 养生 加盟适于补充人体营养,保持膳食平衡,适合人们日常食疗 养生 保健。适于抗病强身,延年益寿,平衡阴阳,药膳食疗 养生 非常适合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士 养生 调理。适于健脾养胃,增进食欲,补气养血,食疗 养生 对于改善疲劳虚弱等各种亚 健康 状况有着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医药膳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 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养生 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中医学对 养生 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 养生 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 养生 理论。“ 养生 ”一词,原出《管子》,乃保 养生 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 历史 中, 健康 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 养生 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药膳 养生

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世界

药膳 养生 ,是中医 养生 中最普及的一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满足防病治病、健体延衰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与有关食物相配,通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药膳汤料。药膳主要分为补气药膳、补血药膳、滋阴补肾药膳、温肾助阳药膳四大类。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 探索 、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 健康 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 养生 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 养生 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中国人民的 健康 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代药膳的发展是在总结古人经验的础基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其运用更加附合中医理论的发展,并注意吸

药膳与文化

取现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备其理论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特点更具有多样化。

其一,总结应用前人的经验而不泥于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中药药性及配伍等理论为指导来配制用膳,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如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其二,注重中药与饮食相结合,药膳除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外,还具有食品的一般特点,强调色、香、味、形,注重营养价值,因此一份好的药膳,应是既对人体的 养生 防病具有积极作用,对人体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又要激起人们的食欲,给人以余味无穷的昧力。

其三,现代药膳的技术操作与特殊应用上,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由于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故在烹制方法上也有其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综观建国以来有关药膳、食疗专著的出版面世,种类已达50余种以上,如较具影响的当局属人民卫生出版社于八十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还有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中华药膳食谱系列丛书,中华药膳防治疾病系列丛书等,为宏扬中国药膳饮食文化,都做出了大量工作,为推动 养生 药膳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近十余年来,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下,药膳这种寓治养于食的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药膳餐馆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各种搞高性和普及性药膳书籍不断付梓,专门的药膳机构成立,药膳已开始由中国走向世界,药膳正在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中药虽好,但对于患者而言,却苦到难以下咽,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很难取得大范围的推广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农夫药膳结合现代 科技 历经17年的努力攻克了酵温技术,制造了65℃酵温低温冷萃取技术设备(国际上称为“冷萃取”技术),也是国际上拥有该技术的企业。酵温技术避免了高温对食物与药材有效成份的破坏,对有效成份进行了保护和萃取,同时采用独家的配伍和萃取技术使得良药不苦口,将难喝的中药变的口感良好,并使人体对有效成份进行最大化吸收利用。

医林膳食疗 养生 馆加盟项目从进入 养生 市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食疗 养生 加盟适于补充人体营养,保持膳食平衡,适合人们日常食疗 养生 保健。适于抗病强身,延年益寿,平衡阴阳,药膳食疗 养生 非常适合于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士 养生 调理。适于健脾养胃,增进食欲,补气养血,食疗 养生 对于改善疲劳虚弱等各种亚 健康 状况有着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中医养生的现代发展

1、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2、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近30余年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其中的健康干预调整建议包括饮食养生、运动锻炼、足浴养生等。

中医养生的现代发展

1、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
2、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近30余年中医客观化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中医四诊仪——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其中的健康干预调整建议包括饮食养生、运动锻炼、足浴养生等。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从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承看中国中医养生行成及发展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的 养生 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养生 理论, 养生 方法, 养生 技术手段等逐渐形成系统,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儒家和中医以及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心性 养生 的内涵。

其中中医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也是中医建立的基础和核心。道家、儒家和中医 养生 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他们一起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 养生 体系,中医 养生 学,以预防疾病和调养身心来完成生命的 健康 保养活动。

身心合一不仅是道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 养生 的核心,形神兼备,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心主控身体,身体应该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掌控,从而完*生命的一切活动,这也不仅仅是 养生 的核心,也是生命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这和人生命存在发展生活一点都不矛盾。相反对现实人们 健康 生活的指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实践发展才形成如此实用的瑰宝,我们应该让他传承并发展下去,这也是文化自信,文明延续,中华民族基业的根本之一。

道家、儒家、以及后来佛教的中国化、中医 养生 的形成和发展都基本遵循以下生命和自然规律:

一、注重主观客观世界的对立平衡。即养心、养性、养情、养气、养神、养身必须面对自然,调节、调整、做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共处。内在主观世界包含心态和内在能量,心态好,就会欢喜愉悦,心态不好就会抑郁不舒畅,心态不好也会消耗能量,自然会影响生命 健康 。对自然世界的逐步认识和改造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医 养生 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及发展机制。

二、注重饮食 养生 ,中医和道医都有食疗 养生 的方法,通过食疗调整生命内在阴阳气血平衡。饮食 养生 包含饮食不洁和饮食不节。不洁净就会容易感生病菌病毒。不节制就会伤害脾胃。这和现代的营养学也有一些想通之处。

三,注重生活方式 养生 ,生活方式包括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比如喝茶,抽烟,喝酒,熬夜等等都是生活方式。 养生 就要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注重环境风水 养生 ,环境和风水就是气场,医、道都认为自然界有气场,人所居住的环境也有气场,气场好对生命就好,气场不好也影响生命 健康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居住环境往往居中守正,恰到好处,不偏不值,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根据自然的规律,只有得到生气,植物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 健康 长寿。

在中国人的视野里,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考虑天、地、人三大要素的影响, 养生 同样如此。就“地”的因素而言,中国人最容易联想到的莫过于“风水”二字了。

风水是古人选择环境、营造环境、调节环境的学问。风水本身,无所谓迷信或者科学。甚至可以说,风水反倒是古人探究自然环境的一种朴素“科学”。

然而,后人应用风水的时候,则有了迷信与不迷信的分别。有人以为风水决定人的一切,风水对命运起决定作用,这是迷信;有人则认为风水对人的身心是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中国 养生 文化就是让人首先认识并获得什么是生命真正的快乐!!人的生命一旦出现心理和生理失衡,必然出现各种病症。

说到中国 养生 文化的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中国 养生 文化是以人天整体观为指导,特别注重人体生命跟自然, 社会 ,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

2、中国 养生 文化指导思想比较符合人性,注重提升人体生命本有的免疫力,自愈力,以提升生命自有神医系统的功能。中国 养生 文化对人体人心一体的认识,以及对人体经络穴位脏相脏气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

3、中医 养生 注重生命整体,注重生命内在心性和能量的提升,这是生命的根本层面。这两方面增强了, 养生 的基础就没问题了。

4、中医 养生 文化是文化又具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是跟中医兼容的生命 养生 体系,是可以医养结合的。

5、中医 养生 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包括饮食,运动,环境,心态,性情,医药,生活方式等等。是比较全方位把握 养生 的生命 健康 方法。

中华文化的结构可概括为“一源三流两支五经”。“一源”为易,“三流”为儒家、道家、中国化的佛家,两支为国医和国艺,五经为《易经》《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

中华 养生 学的第一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素问》开篇即以极大的篇幅结合人体生命的规律谈 养生 ,鼓励世人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 健康 地享有上天给予人体的自然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这是易经 养生 中以《黄帝内经》为外易,从医家的角度阐释 养生 。

此外,“国学 养生 ”具体落实到一个个 养生 个体时,其基本知识结构里常常包含有这样一些要素:比如少习儒业、习举子业、幼承庭训、章黄一脉等,这是儒家学问一脉的承传有序;又比如冲龄慕道、雅好神仙、好谈老庄等,这是道家一脉的统绪;再比如说兼好释典,这表示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还有易医并进、佛道并修等,这些都是表明在学术渊源上有“易家”“医家”的根砥。

中国 养生 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兼具儒释道,中医三种 养生 理念为一体的 养生 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养生 是中国创造的概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要懂得 养生 ,就是要懂得中国文化,要懂得中国文化,就必然要了解中国的 养生 文化。

说白了,对一个人来说, 养生 就是善待自己,首先让自己的心充实快乐,心里 健康 ;其次就是让自己身体正常运行,身体 健康 。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 养生 就是其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 健康 反映了其生产、 社会 、 科技 等的进步程度,一个民族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你可以不谈 养生 不认真对待 养生 这样的话题,但你必须善待自己!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是其人生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人生命存在的全部。你的行为就是你的一生。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的 历史 现在未来,这是不能断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断的 历史 文化文明的延续!!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延续中的一个环节,只有作用的大小,没有缺席!也不可能缺席,哪怕你只是活一天存在一天,你也流动着龙的血脉,你也是龙的传人!

养生

研究 养生 数十年,总结如下。

文:代奇 笔名:刘时光

养生 先养心,心安方坦真。

养心先明志,志得好归心。

明志先正行,行来志趣生。

正行先正气,气正浩乾坤。

正气调呼吸,勾连内外因。

呼吸是吐纳,吐故自纳新。

体内清洁净,身体同更新。

由内而向外,自然得康馨。

只要体内干净,身体就不会生病;

只要思想纯净,精神自然没毛病。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2)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2)

中医养生论文篇3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

  【摘 要】科*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 活动总结 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 体操 、骑自行车、 广场舞 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健康大视野,2009(07).
  中医养生论文篇4
  浅谈《中医养生学》 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 留学 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 故事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 太极拳 、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 现代舞 、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6 结束语

  以上教学方法针对根据各个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夯实中医基础、突出实践,以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中医养生相关论文范文

2.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医美容论文范文

4.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5.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
  摘 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 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 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 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

  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

  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艾草泡:温水加入适量艾草叶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经活血的效果,治疗痛经,治疗怕冷,经济实惠效果好。

  3.1中药与食疗

  3.1.1解毒四杰--木耳、绿豆、蜂蜜、猪血

  这些是功效显着且最为廉价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中医认为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此外,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们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红柿甘酸微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渴作用明显;丝瓜甘平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作用;黄瓜、竹笋能清热利尿;芹菜可清热利水、凉血清肝热,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胡萝卜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将其排出体外;大蒜可使体内铅的浓度下降;蘑菇可清洁血液;红薯、芋头、土豆等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3.2中药中的茶

  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3.3中药与药酒

  3.3.1药酒的功能

  现在中药调节越来越提上日程人们也越来越把自身保健养生作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药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饮用坚持每天都在饮用提高身体质量调整身心健康是越来越重要了。而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主要包括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

  药酒的配伍严格遵从佛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使身体达到自然平衡状态,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虫草(冬虫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它具有调节免疫系统、肝脏功能、心脏功能、提高细胞能量、直接抗肿瘤作用,抗疲劳等功能[5,6]。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可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环。红景天生长于青藏高寒地带终年积雪的向阳坡上。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气,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脑梗塞病灶的恢复,对缓解头痛,解除疲劳, 增强 记忆力 等也有显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医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历代医药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药酒治疾健身的记载。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中药浸酒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药酒。当人们的保健意识日趋增强,一些药物成为食用保健品时,保健酒这一新名词便开始走红。

  酒与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3.4中药与膏方

  3.4.1膏方意义何在

  膏方又名膏剂,俗称"膏滋药",具有滋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用,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它是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胶或其他胶类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具有滋补强身,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药,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养生保健康[7]。一般阿胶、人参、鹿茸并称膏方"君药"的三大上品,最为中医保养所推崇,据不完全统计,与阿胶有关的中医药方有3200种之多,其功能性可见一斑。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不但是滋阴补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剂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备之药。所以对于熬制膏方,阿胶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其正宗性可见一斑。山东东阿县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胶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为什么东阿产的阿胶最独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饮食禁忌:膏方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先治疗急性疾病。中药膏方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因其疗效确切、服用方便、针对性强等优势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现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药膏方已成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相信,不久的将来,膏方这一传统的中医药 文化 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结语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延年益寿的各种 方法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压力,处于亚健康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开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为一种有效养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关注与推崇。总而言之,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讲科学,讲理性,要知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进补都重要[7]。

  参考文献:

  〔1〕毛德西主编.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龙才等编著.中药养生.南京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编.趣话中药养生经.2008.09

  〔4〕中药养生堂编著.中药滋补养生堂.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1.

  〔5〕张尚国著.自我养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5.

  〔6〕严英.四季房事 养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养生之道[J].开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药养生论文篇二:《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摘要:试验采用罗丹明B作显色剂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的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等4种中药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这些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呈量效关系,其中红枣的清除能力最强。据此评价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

  关键词: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养生,出现了很多养生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状态,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要靠脾胃供给[1]。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养生方剂中护脾养胃类的中药使用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常见的4种护脾养胃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据此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TU-18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离子计(上海精密仪器公司);HH-1型恒温水浴锅(上海比朗仪器公司)。

  试剂:H2O2(分析纯);罗丹明B(分析纯);FeSO4·7H2O(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盐酸(分析纯);去离子水。

  样品: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均购于中药房。

  1.2 试验方法

  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以H2O2和FeSO2·7H2O体系产生的·OH为检测对象,通过在554 nm处检测捕获剂罗丹明B的吸光度进行评价。由于·OH氧化能力强,可以快速地使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降低为A0,通过试验证明其降低的程度与·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降低程度实现对·OH的测定。中药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体系产生的·OH,加入这些水提取物于罗丹明B体系中,使体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为AS,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为A,则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计算:

  D=(AS-A0)/(A-A0)×100%[2]

  从清除率的计算结果大小即可评价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测定

  准确移取罗丹明B标准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邻苯二甲酸氢钾-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两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标准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标准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静置5 min待反应充分后,在554 nm处分别测定这两种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间接测定体系中的·OH。

  1.4 样品的测定

  1.4.1 样品的提取 取4种中药样品若干,经过烘干粉碎后,分别准确称取1.00 g于4个锥形瓶中,各加去离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热过滤,滤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将滤渣用热水冲洗3次,与滤液合并,待溶液冷却后以去离子水定容[3]。

  1.4.2 样品测定 将提取好的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测定即:红枣(0.10 g/L)、当归(0.20 g/L)、黄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测定·OH生成量体系中分别加入稀释后的样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处测定其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别测定罗丹明B溶液和罗丹明B-Fe2+-2H2O2体系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结果发现两个光谱图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出现在554 nm处,而且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谱图中的吸光度比罗丹明B溶液体系小,说明由Fe2+和H2O2作用产生的·OH与罗丹明B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处即可对·OH进行测定。

  2.2 酸度的选择

  用配制好的缓冲溶液调节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pH分别为2.0、2.5、3.0、4.0、5.0。

  测定在不同pH环境*系的ΔA,结果发现在pH=2.5时ΔA值最大,确定试验在pH 2.5条件下进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选择

  在其他测定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标准溶液(5×10-3 mol/L),随着体积的增加,体系ΔA值也不断增大,但加入FeSO4体积达到5.0 mL时,ΔA的值趋于稳定。故本试验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选择

  在最佳其他条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当H2O2加入量达到5.00 mL后,继续再增大加入体积,体系ΔA值基本不变,因此试验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为5.00 mL。

  2.5 罗丹明B加入量的选择

  在以上最佳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罗丹明B溶液,根据试验确定的检测方法测定空白参比溶液和·OH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结果表明,ΔA值随罗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罗丹明B用量超过7.00 mL时,空白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读数范围,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选择罗丹明B最佳用量为7.00 mL。

  2.6 试剂加入顺序试验

  由于·OH存在时间非常短,试验中各种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在该方法中罗丹明B是作为显色剂来测定体系产生的·OH,试验中必须保证

  ·OH能与显色剂罗丹明B充分发生反应,所以显色剂罗丹明B的加入应该先于·OH产生之前加入,因此试验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产生羟基自由基。

  2.7 检测时间确定

  在上面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对体系吸光度进行测定,每隔1 min读一次数值,观察测定结果与时间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 min内,体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围内,吸光度基本无变化即反应完全,所以选择最佳的反应时间为5 min。

  2.8 测定结果

  在试验所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的清除能力,其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关系,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现为最强,当归、黄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据此评价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结论

  本试验以Fenton反应产生·OH,并与显色剂罗丹明B发生反应,使其吸光度降低。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可以清除体系产生的·OH,使体系吸光度下降程度减弱,减弱程度与样品抗氧化能力有关。试验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样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抗氧化能力最强。本试验选取了常用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对养生方剂的养生机理的解释有一定的帮助。该试验方法评价样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对寻找和筛选天然抗氧化剂资源很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苗海.未病与汉方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种中草药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张爱梅,刘妮娜.罗丹明B-Mn2+-H2O2体系同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43(4):280-282.
  中药养生论文篇三:《浅谈中药养生保健及市场前景》
  中国的中医药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已有5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传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药养生保健方法类。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体质的老年人和疾病体质的老年人。在疾病体质的老年人中,可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养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虚证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诚虚实夹杂是指老年人既有虚证性疾病又有实证性疾病,虚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补益类中药,实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清泻类中药,而虚实夹杂体质的老年人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的体质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如黄酮、多糖、皂类,功能性油脂搪食纤维等等。我国在1995年修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在国家的 法律地位。卫生部根据这一法规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保健食品所作的定义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 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健康,预防疾病,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康复及特定需要的亚健康人群。

  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中医药食疗养生它是随着人们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的需求。各国纷纷采用“食物保健”来替代“药物保健”,主张“吃出健康”来。所以促进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并形成了商品和新兴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大部分以药、食用两用的中药为主体原料组成,其品种之多,市场之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除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药、植物药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在生产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药原料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和食疗、食养的文化传统,在历代的医著和民间的“食谱”、“茶谱”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药或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记载,例如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大多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如宋代《梦梁录茶肆》中记载了许多保健饮品,如缩脾饮,由砂仁、苹果、鸟梅、目草、扁豆、葛根组成,是一种健脾解暑的好饮料。国家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发布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

  除了我国,目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中药类的物品养生保健外,近年来在欧、关国家也广泛地将中药及植物药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银杏叶、人参、大蒜、连翘、绿茶、紫锥菊、芦荟、越橘等。随着“人类回归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纪医疗模式的转变,用中药、植物等天然产物开发保健食品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中药养生保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对健康投资的意识也目益增强,健康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过去医药发展的着眼点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而现在开始注意亚健康人群,特别是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对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医疗模式的转变,提倡防御、保健、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疾病由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也必将大大地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回归自然”的热潮,对以中药、植物药等天然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睐;国家也采取 措施 在*上支持和鼓励保健食品的开发。

  现在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国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而现在中国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费仅为关国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随着我国蓬勃 发展的 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保健食品带来巨大的商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它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争相投资研究、开发、生产和贸易保健食品。

  我国保健品市场在加快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以中药为主体原料的保建食品的开发。充分发挥贵州中药资源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持续创新,重点培养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保健食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促进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
  摘 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 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 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 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

  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

  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艾草泡:温水加入适量艾草叶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经活血的效果,治疗痛经,治疗怕冷,经济实惠效果好。

  3.1中药与食疗

  3.1.1解毒四杰--木耳、绿豆、蜂蜜、猪血

  这些是功效显着且最为廉价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中医认为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此外,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4]。

  3.1.2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们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红柿甘酸微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渴作用明显;丝瓜甘平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作用;黄瓜、竹笋能清热利尿;芹菜可清热利水、凉血清肝热,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胡萝卜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将其排出体外;大蒜可使体内铅的浓度下降;蘑菇可清洁血液;红薯、芋头、土豆等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3.2中药中的茶

  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3.3中药与药酒

  3.3.1药酒的功能

  现在中药调节越来越提上日程人们也越来越把自身保健养生作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药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饮用坚持每天都在饮用提高身体质量调整身心健康是越来越重要了。而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主要包括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

  药酒的配伍严格遵从佛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使身体达到自然平衡状态,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虫草(冬虫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它具有调节免疫系统、肝脏功能、心脏功能、提高细胞能量、直接抗肿瘤作用,抗疲劳等功能[5,6]。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可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环。红景天生长于青藏高寒地带终年积雪的向阳坡上。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气,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脑梗塞病灶的恢复,对缓解头痛,解除疲劳, 增强 记忆力 等也有显著功效。

  3.3.2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医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历代医药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药酒治疾健身的记载。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中药浸酒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药酒。当人们的保健意识日趋增强,一些药物成为食用保健品时,保健酒这一新名词便开始走红。

  酒与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3.4中药与膏方

  3.4.1膏方意义何在

  膏方又名膏剂,俗称"膏滋药",具有滋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用,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它是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胶或其他胶类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具有滋补强身,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药,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养生保健康[7]。一般阿胶、人参、鹿茸并称膏方"君药"的三大上品,最为中医保养所推崇,据不完全统计,与阿胶有关的中医药方有3200种之多,其功能性可见一斑。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不但是滋阴补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剂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备之药。所以对于熬制膏方,阿胶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其正宗性可见一斑。山东东阿县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胶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为什么东阿产的阿胶最独特,最道地之所在。

  3.4.2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饮食禁忌:膏方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先治疗急性疾病。中药膏方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因其疗效确切、服用方便、针对性强等优势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现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药膏方已成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相信,不久的将来,膏方这一传统的中医药 文化 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结语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延年益寿的各种 方法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压力,处于亚健康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开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为一种有效养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关注与推崇。总而言之,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讲科学,讲理性,要知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进补都重要[7]。

  参考文献:

  〔1〕毛德西主编.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9.12.

  〔2〕胡龙才等编著.中药养生.南京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01

  〔3〕折改梅主编.趣话中药养生经.2008.09

  〔4〕中药养生堂编著.中药滋补养生堂.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1.

  〔5〕张尚国著.自我养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5.

  〔6〕严英.四季房事 养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养生之道[J].开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药养生论文篇二:《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摘要:试验采用罗丹明B作显色剂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的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等4种中药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这些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呈量效关系,其中红枣的清除能力最强。据此评价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

  关键词: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养生,出现了很多养生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状态,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要靠脾胃供给[1]。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养生方剂中护脾养胃类的中药使用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常见的4种护脾养胃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据此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TU-18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离子计(上海精密仪器公司);HH-1型恒温水浴锅(上海比朗仪器公司)。

  试剂:H2O2(分析纯);罗丹明B(分析纯);FeSO4·7H2O(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盐酸(分析纯);去离子水。

  样品: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均购于中药房。

  1.2 试验方法

  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以H2O2和FeSO2·7H2O体系产生的·OH为检测对象,通过在554 nm处检测捕获剂罗丹明B的吸光度进行评价。由于·OH氧化能力强,可以快速地使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降低为A0,通过试验证明其降低的程度与·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降低程度实现对·OH的测定。中药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体系产生的·OH,加入这些水提取物于罗丹明B体系中,使体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为AS,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为A,则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计算:

  D=(AS-A0)/(A-A0)×100%[2]

  从清除率的计算结果大小即可评价其抗氧化能力。

  1.3 ·OH生成量的测定

  准确移取罗丹明B标准溶液7.00 mL(2×10-4 mol/L)和邻苯二甲酸氢钾-HCl溶液10.0 mL(pH 2.5)2份于两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标准溶液5.0 mL(5×10-3 mol/L)和H2O2标准溶液5.0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静置5 min待反应充分后,在554 nm处分别测定这两种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间接测定体系中的·OH。

  1.4 样品的测定

  1.4.1 样品的提取 取4种中药样品若干,经过烘干粉碎后,分别准确称取1.00 g于4个锥形瓶中,各加去离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热过滤,滤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将滤渣用热水冲洗3次,与滤液合并,待溶液冷却后以去离子水定容[3]。

  1.4.2 样品测定 将提取好的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测定即:红枣(0.10 g/L)、当归(0.20 g/L)、黄芩(0.40 g/L)、五味子(0.40 g/L)。在测定·OH生成量体系中分别加入稀释后的样品溶液各0.20、0.50 、1.00、2.00 mL,在554 nm处测定其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别测定罗丹明B溶液和罗丹明B-Fe2+-2H2O2体系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结果发现两个光谱图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出现在554 nm处,而且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谱图中的吸光度比罗丹明B溶液体系小,说明由Fe2+和H2O2作用产生的·OH与罗丹明B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处即可对·OH进行测定。

  2.2 酸度的选择

  用配制好的缓冲溶液调节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pH分别为2.0、2.5、3.0、4.0、5.0。

  测定在不同pH环境*系的ΔA,结果发现在pH=2.5时ΔA值最大,确定试验在pH 2.5条件下进行效果最佳。

  2.3 FeSO4加入量的选择

  在其他测定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加入1.0、2.0、3.0、4.0、5.0 mL的FeSO4标准溶液(5×10-3 mol/L),随着体积的增加,体系ΔA值也不断增大,但加入FeSO4体积达到5.0 mL时,ΔA的值趋于稳定。故本试验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为5.0 mL。

  2.4 H2O2加入量的选择

  在最佳其他条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当H2O2加入量达到5.00 mL后,继续再增大加入体积,体系ΔA值基本不变,因此试验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为5.00 mL。

  2.5 罗丹明B加入量的选择

  在以上最佳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罗丹明B溶液,根据试验确定的检测方法测定空白参比溶液和·OH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结果表明,ΔA值随罗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罗丹明B用量超过7.00 mL时,空白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读数范围,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选择罗丹明B最佳用量为7.00 mL。

  2.6 试剂加入顺序试验

  由于·OH存在时间非常短,试验中各种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在该方法中罗丹明B是作为显色剂来测定体系产生的·OH,试验中必须保证

  ·OH能与显色剂罗丹明B充分发生反应,所以显色剂罗丹明B的加入应该先于·OH产生之前加入,因此试验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产生羟基自由基。

  2.7 检测时间确定

  在上面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对体系吸光度进行测定,每隔1 min读一次数值,观察测定结果与时间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 min内,体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围内,吸光度基本无变化即反应完全,所以选择最佳的反应时间为5 min。

  2.8 测定结果

  在试验所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的清除能力,其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关系,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现为最强,当归、黄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据此评价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结论

  本试验以Fenton反应产生·OH,并与显色剂罗丹明B发生反应,使其吸光度降低。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可以清除体系产生的·OH,使体系吸光度下降程度减弱,减弱程度与样品抗氧化能力有关。试验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样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抗氧化能力最强。本试验选取了常用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对养生方剂的养生机理的解释有一定的帮助。该试验方法评价样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对寻找和筛选天然抗氧化剂资源很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苗海.未病与汉方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种中草药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张爱梅,刘妮娜.罗丹明B-Mn2+-H2O2体系同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43(4):280-282.
  中药养生论文篇三:《浅谈中药养生保健及市场前景》
  中国的中医药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已有5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传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药养生保健方法类。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体质的老年人和疾病体质的老年人。在疾病体质的老年人中,可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养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虚证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诚虚实夹杂是指老年人既有虚证性疾病又有实证性疾病,虚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补益类中药,实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清泻类中药,而虚实夹杂体质的老年人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的体质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如黄酮、多糖、皂类,功能性油脂搪食纤维等等。我国在1995年修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在国家的 法律地位。卫生部根据这一法规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保健食品所作的定义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 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健康,预防疾病,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康复及特定需要的亚健康人群。

  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中医药食疗养生它是随着人们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的需求。各国纷纷采用“食物保健”来替代“药物保健”,主张“吃出健康”来。所以促进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并形成了商品和新兴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大部分以药、食用两用的中药为主体原料组成,其品种之多,市场之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除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药、植物药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在生产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药原料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和食疗、食养的文化传统,在历代的医著和民间的“食谱”、“茶谱”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药或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记载,例如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大多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如宋代《梦梁录茶肆》中记载了许多保健饮品,如缩脾饮,由砂仁、苹果、鸟梅、目草、扁豆、葛根组成,是一种健脾解暑的好饮料。国家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发布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

  除了我国,目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中药类的物品养生保健外,近年来在欧、关国家也广泛地将中药及植物药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银杏叶、人参、大蒜、连翘、绿茶、紫锥菊、芦荟、越橘等。随着“人类回归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纪医疗模式的转变,用中药、植物等天然产物开发保健食品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中药养生保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对健康投资的意识也目益增强,健康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过去医药发展的着眼点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而现在开始注意亚健康人群,特别是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对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医疗模式的转变,提倡防御、保健、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疾病由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也必将大大地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回归自然”的热潮,对以中药、植物药等天然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睐;国家也采取 措施 在*上支持和鼓励保健食品的开发。

  现在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国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而现在中国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费仅为关国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随着我国蓬勃 发展的 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保健食品带来巨大的商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它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争相投资研究、开发、生产和贸易保健食品。

  我国保健品市场在加快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以中药为主体原料的保建食品的开发。充分发挥贵州中药资源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持续创新,重点培养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保健食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促进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发展概述怎么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