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什么派的道观教养生中医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4 05:16:09
文档

什么派的道观教养生中医

茅山派,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创,故名。该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师陶弘景外,先秦时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高道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祖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与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师葛洪等,南北朝时有科仪大师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高道辈出,为道教正宗与道门主流。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推荐度:
导读茅山派,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创,故名。该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师陶弘景外,先秦时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高道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祖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与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师葛洪等,南北朝时有科仪大师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高道辈出,为道教正宗与道门主流。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茅山派,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创,故名。该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师陶弘景外,先秦时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高道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祖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与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师葛洪等,南北朝时有科仪大师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高道辈出,为道教正宗与道门主流。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龙门派,天师道和全真这三个派别有什么区别

龙门派,天师道和全真这三个派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教义、修行方式、教规等方面。

龙门派,又称龙门道、天师道、正一派等,是中国道教主要流派之一。龙门派以《道德经》、《太平经》、《太平洞经》等为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清净无为”为最高准则,以“修道成仙”为最高理想。龙门派的教义主要包括内丹、外丹、养生保健等方面。内丹主要包括心性修养、清净无为、守一抱一等,外丹主要包括服食丹药、外丹等,养生保健主要包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

天师道,又称正一派、天师派、正一教等,是中国道教主要流派之一。天师道以《正一经》为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清净无为”为最高境界,以“修道成仙”为最高理想。天师道的教义主要包括内丹、外丹、养生保健等方面。内丹主要包括心性修养、清净无为、守一抱一等,外丹主要包括服食丹药、外丹等,养生保健主要包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

全真派,又称全真道、全真教等,是中国道教主要流派之一。全真派以《道德经》、《太平经》、《太平洞经》等为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修道成仙”为最高理想。全真派的教义主要包括内丹、外丹、养生保健等方面。内丹主要包括心性修养、清净无为、守一抱一等,外丹主要包括服食丹药、外丹等,养生保健主要包括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

总之,龙门派、天师道和全真派是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其教义、修行方式、教规等方面存在差异。

当代实力派养生专家——道岩老师

道岩老师,原名蔺士宗,当代屈指可数的实力派养生专家,高级中医特色诊疗师。道家龙门派第二十八代玄裔弟子,道家西派第十代岩传弟子,佛教净土禅宗第四十八代入室弟子。

道岩老师从5 岁开始修习道家养生和道医治病救人之术。童子功起修,50 多年勤修不辍。尽得其恩师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传人张高莲道长真传,为弘扬道家养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岩老师精通道家养生三大核心:丹道、回春、辟谷。其所创编的道岩回春十段锦,由易到难、易学易练,效果明显。一般人*到第三段即可白发转黑、皱纹消失、年轻5~10 岁。

几十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陕西教育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航天部火箭研究院、河北省图书馆,武当山、贺兰山、金钟山、三清山、终南山等地讲座、实训500 余场,受众近 10 万人。现如今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辅助下,他带领弟子已帮助约 2 亿中国人获得有效的健康知识和方法。

当代实力派养生专家——道岩老师

道岩老师,原名蔺士宗,当代屈指可数的实力派养生专家,高级中医特色诊疗师。道家龙门派第二十八代玄裔弟子,道家西派第十代岩传弟子,佛教净土禅宗第四十八代入室弟子。

道岩老师从5 岁开始修习道家养生和道医治病救人之术。童子功起修,50 多年勤修不辍。尽得其恩师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传人张高莲道长真传,为弘扬道家养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岩老师精通道家养生三大核心:丹道、回春、辟谷。其所创编的道岩回春十段锦,由易到难、易学易练,效果明显。一般人*到第三段即可白发转黑、皱纹消失、年轻5~10 岁。

几十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陕西教育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航天部火箭研究院、河北省图书馆,武当山、贺兰山、金钟山、三清山、终南山等地讲座、实训500 余场,受众近 10 万人。现如今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辅助下,他带领弟子已帮助约 2 亿中国人获得有效的健康知识和方法。

道士(教)的分类?? 听说道教分为清君道士和火君道士?? 宗教

道教中道士的分类是这样的:
大派别分类:全真派道士(出家道士)和正一派道士(居家道士)。
在正一派道士中又分火居道士和散居道士。
火居道士是指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散居道士是指没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多为祖传

道士(教)的分类?? 听说道教分为清君道士和火君道士?? 宗教

道教中道士的分类是这样的:
大派别分类:全真派道士(出家道士)和正一派道士(居家道士)。
在正一派道士中又分火居道士和散居道士。
火居道士是指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散居道士是指没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多为祖传

道士(教)的分类?? 听说道教分为清君道士和火君道士?? 宗教

道教中道士的分类是这样的:
大派别分类:全真派道士(出家道士)和正一派道士(居家道士)。
在正一派道士中又分火居道士和散居道士。
火居道士是指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散居道士是指没有固定道观(宗教场所)的道士,多为祖传

天医派是什么东东?是中医吗?还是巫医?还是道家的?

天医,天道之医,中医最神秘最神奇的一个支派。它是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佛学、道学思想及气功和中医为基础,极致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辩证医理精髓,是任何现代医学所不能比拟的超级医学。

天医受命于天,现于盛世。俗话说,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所以,天医面前无绝症。因为天医是大道,它代表了天道的意志,从超时空观直击人得病的根源并拔除之,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辩证施治。

天医派,是道医、佛医、中医结合的一派。讲究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通过自然绿色之疗法,激发身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机体自愈,对心理疾病和身体绝症都有奇效。

天医无绝症。任何绝症,遇到天医派都有痊愈的可能,但天医派的传人极其稀少,大多是世外高人,或者隐士,可谓可遇不可求。

天医派的特点就是擅长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善于心理疏导、催眠、气功等,又擅长中医治疗。而且对灵性的修为极高,所以往往能遵循天道,根除病因,起死回生。当然其疗法,也是匪夷所思,超乎意外,不是寻常疗法。

现代中国,只有谢发润老师是天医派的正宗传人,“天医派Dr谢”。擅长催眠治疗和中医治疗,而且对佛道的修为极深。实治好不少肿瘤、肾衰竭等患者,以及精神*、附体等精神患者。只是行迹漂泊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追问怎么样可以找到他呢?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么?

追答QQ群号484445453这个是Dr谢的群

天医派是什么东东?是中医吗?还是巫医?还是道家的?

天医,天道之医,中医最神秘最神奇的一个支派。它是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佛学、道学思想及气功和中医为基础,极致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辩证医理精髓,是任何现代医学所不能比拟的超级医学。

天医受命于天,现于盛世。俗话说,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所以,天医面前无绝症。因为天医是大道,它代表了天道的意志,从超时空观直击人得病的根源并拔除之,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辩证施治。

天医派,是道医、佛医、中医结合的一派。讲究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通过自然绿色之疗法,激发身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机体自愈,对心理疾病和身体绝症都有奇效。

天医无绝症。任何绝症,遇到天医派都有痊愈的可能,但天医派的传人极其稀少,大多是世外高人,或者隐士,可谓可遇不可求。

天医派的特点就是擅长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善于心理疏导、催眠、气功等,又擅长中医治疗。而且对灵性的修为极高,所以往往能遵循天道,根除病因,起死回生。当然其疗法,也是匪夷所思,超乎意外,不是寻常疗法。

现代中国,只有谢发润老师是天医派的正宗传人,“天医派Dr谢”。擅长催眠治疗和中医治疗,而且对佛道的修为极深。实治好不少肿瘤、肾衰竭等患者,以及精神*、附体等精神患者。只是行迹漂泊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追问怎么样可以找到他呢?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么?

追答QQ群号484445453这个是Dr谢的群

天医派是什么东东?是中医吗?还是巫医?还是道家的?

天医,天道之医,中医最神秘最神奇的一个支派。它是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佛学、道学思想及气功和中医为基础,极致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辩证医理精髓,是任何现代医学所不能比拟的超级医学。

天医受命于天,现于盛世。俗话说,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所以,天医面前无绝症。因为天医是大道,它代表了天道的意志,从超时空观直击人得病的根源并拔除之,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辩证施治。

天医派,是道医、佛医、中医结合的一派。讲究的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通过自然绿色之疗法,激发身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机体自愈,对心理疾病和身体绝症都有奇效。

天医无绝症。任何绝症,遇到天医派都有痊愈的可能,但天医派的传人极其稀少,大多是世外高人,或者隐士,可谓可遇不可求。

天医派的特点就是擅长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善于心理疏导、催眠、气功等,又擅长中医治疗。而且对灵性的修为极高,所以往往能遵循天道,根除病因,起死回生。当然其疗法,也是匪夷所思,超乎意外,不是寻常疗法。

现代中国,只有谢发润老师是天医派的正宗传人,“天医派Dr谢”。擅长催眠治疗和中医治疗,而且对佛道的修为极深。实治好不少肿瘤、肾衰竭等患者,以及精神*、附体等精神患者。只是行迹漂泊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追问怎么样可以找到他呢?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么?

追答QQ群号484445453这个是Dr谢的群

清微派道观在哪里

清微派道观,又称清微道观,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祖师为南朝梁陈间人,南朝梁陈间道士,南朝梁陈间道士。
清微派道观位于中国香港九龙新蒲岗五芳园,是香港道教清微派的发祥地。

清微派道观在哪里

清微派道观,又称清微道观,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祖师为南朝梁陈间人,南朝梁陈间道士,南朝梁陈间道士。
清微派道观位于中国香港九龙新蒲岗五芳园,是香港道教清微派的发祥地。

中国属于全真派的道观

中国道教全真派的来历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死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处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他的著述可参见王锡龄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等书。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道教会"。

参考资料:中国道教全真派简介

中国属于全真派的道观

中国道教全真派的来历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死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处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他的著述可参见王锡龄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等书。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道教会"。

参考资料:中国道教全真派简介

中国属于全真派的道观

中国道教全真派的来历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1169)。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死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处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他的著述可参见王锡龄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等书。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道教会"。

参考资料:中国道教全真派简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摘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中医养生九大流派有哪些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养性学派:修养道德调摄精神。
养性学派是西汉以后,历代儒生把孔孟学说中的道德修养及中和观等思想与中医养生方法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该学派强调精神调摄、主张饮食调养,重视起居护养,为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所遵循。
孔子最先提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并且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孟子将其具体化提出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都是强调养生首要养心并调摄精神减少*。
董仲舒将养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
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可见养性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故后世凡重视道德修养的养生家无不推崇孔、孟与孙思邈而形成一派。继之,经过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补充发挥,儒家养生学说更加盛行。
三、药饵学派:药物养生轻身延年。
药饵学派的养生思想萌发于《山海经》,启发于《神农本草经》。该学派认为药物养生应当采用立方平和、量体选药、重在脾肾、因时药养、因人调养等合理的辨证施养原则,才能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理论和治病、养生保健的用药经验。宋金元时期,有关药物养生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养生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胡桃肉、首乌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为后世抗衰延寿方药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药饵学派养生思想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李时珍推崇李东恒脾胃之说,其著作《本草纲目》尖锐地批判了服用金石长生不老之谬误,推崇动植物药养生,同时强调动植物药的养生功用,如芡实“其功胜于乳石也”;鹿则“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草,故其肉有益无损”。清代养生家继承历代药饵养生的经验,如徐大椿强调了当审体质盛衰、阴阳消长、择和平纯粹之品、“稍为资助”的药饵原则。
四、动形学派:动以养形动则不衰。
动形学派是主张适度运动的养生学派。动形以养生的思想始于《吕氏春秋》,其学派形成于汉唐,后世不断创新和发展。动形学派认为,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形体动则脾胃健运、精气周流,生命力旺盛而不衰。
以动养形始于庄子。老庄认为静可以长生,但道家意守丹田的养生方法,实是静中有动,以达到运行气血、和调阴阳的目的。后世各派气功多源于老庄。《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正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概括,导引术则是“和于术数”养生法之一。
张仲景进一步阐述了导引在养生防病上的意义,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华佗养生有道,“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后汉书·华佗传》)。他创立的“五禽戏”,把导引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继之,宋代创立“八段锦”,明清太极拳盛行,以及近年兴起的各种运动、舞蹈、体操等锻炼形体的方法,都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养形之法。
五、培元学派:养元节欲固本培元。
培元学派强调治病防病要注重元气的培补,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得养。故惜元、保元即是通过养五脏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不使其过耗,以达到固护元气、养生长寿的目的。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医学入门·诸气门》)”。历代医家强调惜元存精,十分重视元气与寿命的关系。《内经》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素问·痿论》)。”欲求健康长寿,宜从慎起居、节房事做起。后世医家多从《内经》之旨,主张节欲养元。葛洪将保元作为长寿的一条养生法则:“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保精(《抱朴子内篇》)。”培补元气是延缓衰老的基础,明代祁门名医汪机主张培元固本、扶正防邪,并发明“营卫一气说”,使朱丹溪的养阴与李皋的补气在理论和治疗上达到统一,其《石山医案》中的参、芪不仅补阳亦能补阴的观点,补充扩大了培补元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
徐春甫亦强调治病必须保重脾胃元气,著《古今医统大全》等,提出“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此外,慎用药物也是固护元气的重要方面,张景岳提出“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景岳全书》)”。龚廷贤则提出“惜元气”的三字箴言,指出元气与衰老的关系,著有《寿世保元》。
六、顺应学派: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顺应学派是主张顺应四时自然规律变化而养生的学派。顺应学派认为只有主动掌握外界变化规律防御外邪侵袭,以养生、养长、养收、养藏,才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
老庄首先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重要性。朱丹溪亦指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格致余论》)。”故养老之法,必然要依天和、顾四时变化而摄养。此外,邱处机深通医术、精于养生,其养生专著《摄生消息论》从不同角度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调摄、饮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万全亦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养生四要·法时》)”。皆是主张起居规律应随季节不同变更,以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保持协调统一。
七、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
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有关温补的祛病养生原则为后世医家所发挥。李东垣《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
明代薛己主张脾肾并重,以脾胃为主;赵献可倡肾命水火说,由于“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故习用六味地黄丸及八味地黄丸,补肾水命火;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故温养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清代叶天士亦认为“脾胃为病,最详李东垣”,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并在继承李杲“温养脾胃之气”的治法基础上,增加了“养胃阴”的治法。
八、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
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九、调气学派:调摄真气保养生命。
调气以养生的思想始萌于《管子》,其学派则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后世诸家。调气学派认为,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
最早倡导调气以养生的管仲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则精不散。《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指出了气是人体生成及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经》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说明真气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对调气进行了专篇论述,引用彭祖之语“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来说明调气可以延年,并记载了彭祖的“和神导气之法”。
刘完素则注重气、精的保养,尤其重视元气,在养生方法上主张养气和调气。养生家还认为调气最忌暴怒,如曹庭栋“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身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指出了怒则气机逆乱且伤气伤身。
中医养生的七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调阴阳,使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即可使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畅顺,内外就能协调,邪气不能侵袭,耳聪目明。
2、和脏腑,是指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稳定和协调,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的综合反映,所以,养生首先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通经络,是要使人体的经脉之气畅通无阻。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人体的气血才能流通,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倘若气血不流通,脏_之间的各种联系就要发生障碍,疾病即可发生。
4、保阴精,在精气神三者之间,精是生命的基础,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若精亏则体弱神衰,脏腑机能失调,百邪易侵。
5、重养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得神着昌,失神者亡”,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在生命过程中,神易于动而至耗,难于静而内守。因此,历代养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张以静养安神来健身防病,抗袁老。
6、顺天时,所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7、调气机,《黄帝内经》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这里的气是指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机的病变关系到全身的病变,要保养好生命,必须注意观察气在体内的运行是否正常,当升则升,当将则将,要出则出,要进则进,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什么派的道观教养生中医

茅山派,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也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为创始地,南派茅山为今天广东罗浮山创始人为葛洪。上清派实际为南梁陶弘景茅山所创,故名。该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师陶弘景外,先秦时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汉时有高道李明、左慈等,两晋时有祖师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与著名的南派道教大师葛洪等,南北朝时有科仪大师陆修静、孙游岳等,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高道辈出,为道教正宗与道门主流。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