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医生是怎么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5 05:18:35
文档

中医医生是怎么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应”。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易罹患疾病。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养生顺应自然,旨在要求人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并强调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形神共养,是以形神统一的生命观为其理论基础。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具而神生,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是产生“五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以堤和水、烛和火的关系比喻人体形与神关系时说:“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而命终。”强调神依赖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为生命的主宰。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响。张介宾《类经·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馈地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整个生命过程。对于形神的辩证关系,明末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曾精辟地归纳说:“以先天生成之本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正由于形神统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所言:“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二、中医养生最讲究的还是这

心养,包括“德养”在内,是大师们养生心得中被列为第一位的要务。“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这几句话是《大藏经》中说的,强调的是心养的至上功能。《黄帝内经》中有形式不同而意义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养生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的理念;“静以养神,淡泊名利,修德润身”的观点等,都是大师们在一生实践、一生历练中用心编织出的妙法锦囊。

食养,是最基本的养生内容。人之健康与否,无非在于气血、津液、精血,而它们无不来源于机体对食物的受纳、生化、吸收、利用。“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调养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绿茶,下午乌龙茶,晚上普洱茶)”、“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七分饱,减肥胖,忌吸烟,慎饮酒”、“做到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等论述,都是取之有据、行之有效、仿之有验的食疗真经。

体养,包含与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能锻炼和愉悦身心的多种文体活动。任继学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时而动”的行为,坚持“搓脸、转睛、叩齿、挺腹、太极拳”的综合程式,重视清晨不间断的光浴、气浴、风浴的“三浴法”,贺普仁教授自创经络引导养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体养妙诀。

药养,强调的是药物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除了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利用药物的特性,在自然养生中杂以药物的支持或辅助,以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进和支撑。这些中医造诣非凡的大师们,在为他人提供各种药养良方的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出极具个性特色的药养方法:常服六味地黄丸,他认为该药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于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认为上下通畅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的不二法门;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制的菊花、麦冬、枸杞茶,他认为此茶能够养精提神、护卫正气……如此丰富多彩的药养法,或据于对医理的拓展,或据于对药物的效用,或据于对时令的把握,或据于对地域的考虑,或据于对体质的辨识,点滴中折射出大师们的高深学问和审慎精神。

三、中医养生与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养生保健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具体方法:马步,十趾轻轻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腭。缓缓上抬手臂至与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后。1次5—10分钟,1日2—3次。这套动作可以活动手三阴手三阳六条经络,因此能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升清降浊。

抖一抖躯体,在气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鸟栖枝,振羽翼、浑身颤动,用以去疾解乏。坚持“斗翎”练习,可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脑获得充足的血氧,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具体方法:挺胸直立,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腿微屈,躯体有节奏地左右颤抖,颤抖时尽量使臀部摆动,以牵动上身及两臂颤抖。全身放松,其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觉胸肌振动为度,不宜用力过猛,以舒服为佳。时间3 ̄5分钟,亦可适当延长。

揉腹治消化不良

对于消化不好的人来说,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阙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脐,可很好地帮助消化。

具体方法:平躺,全身放松,双手重叠,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按揉,男性宜顺时针由小圈到大圈,然后逆时针由大圈到小圈来按摩,女性则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按摩时以感觉到胃肠的蠕动为标准。一般按摩后好好睡一觉,白天会感觉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溃疡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强肾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强则抵抗力强,下蹲动作可有效按摩命门,从而起到补肾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松松腰,轻轻旋转一下腰部,然后做下蹲动作,同时挺直腰板。下蹲时将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门处为肾之所在。

站起时意念则集中于头顶的百会穴处,感觉自己的头上有一根线提拉着,这样能保证身体挺拔。下蹲站起为1次,根据时间共做9或9的倍数次,每天也就花几分钟,最好早晨做这套补肾操,如果忘记了,中午前一定得补上。

四、如何正确看待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二个是时代性。

现在有的人过分强调古代的养生方法,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过分强调吃素,事实上并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没了,人体还是需要合理的营养结构的。低胆固醇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胆固醇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代谢过程中,许多基本物质,如维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出来的,并且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血液中适宜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从时代性来说,传统中医有许多过时的东西是应该更新的。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养生文化,但许多养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像人们说话有特殊的“语境”。一样。比如在《三国演义》里汉代人讲出了明朝后才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不合时宜。

古代养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蛰伏,少动,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这与古时人们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关。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动就少消耗,可以减少体力的支出;同时古代人的衣衫单薄,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就是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多动、出汗,身体发凉,遇冷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医少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疗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讲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为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天寒地冻。

取暖设施欠缺,洗澡极易感冒,感冒后治疗不及时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们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人们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个月去一二次,那时人们穿的也没现在这么齐全,里面一件单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袄,洗澡时稍不注意,着凉受风就容易感冒。

但现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换衣是非常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类疾病较之建国初期明显减少,如痈、疮、肿、疖等感染性皮肤病几乎绝迹了。这些都是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究科学。有的人误导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结果许多人来问我,我说我们在继承古人养生经验和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科学性。

老中医如何养生?

进入一定的年纪之后,我们会越发的看重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大家知道老中医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老中医养生秘方
  1.除了喝酒外,少吃冷盘

  在古代,人们吃到冷盘,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冷盘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冷盘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著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老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著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著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看过老中医养生秘方的人还会看:

老中医如何养生?

进入一定的年纪之后,我们会越发的看重养生,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那么大家知道老中医都是如何进行养生的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老中医养生秘方
  1.除了喝酒外,少吃冷盘

  在古代,人们吃到冷盘,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冷盘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冷盘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著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老中医养生禁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著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溼冷,此时面板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溼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乾,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著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溼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溼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面板保护,面板又不透水,外界的溼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溼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溼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执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溼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溼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看过老中医养生秘方的人还会看: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心态好生活好,那么人的状态看起来就会很好,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外表上都能说明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幸福,因此养生很重要,下面分享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1

   1、除了喝酒外,少吃凉菜

  在古代,人们吃到凉菜,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凉菜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凉菜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着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7、不要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不喝冻水、冻饮料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饱就差不多了。

   中医养生有5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2

  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眠好第二天才能精力旺盛。睡时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2、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用药,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3、一切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4、人在生病的时候,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5、人的健康离不开足够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这样给身体供应养分才能充足,排泄垃圾的通道才能畅通。

  6、足够的气血靠适量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优质的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获得。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加气血,也需要减少血气的损耗,过度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它们清理掉。

  8、人要想健康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这样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虚火损害脏器,虚火会损耗气,现代人生病大多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9、人要想健康不衰老,就要减少体内的垃圾、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增加体内的气血。

  10、心乱了对外紊事对内扰血气,凡恼怒恐惧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1、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2、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1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14、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补气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15、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16、运动可以生阳,散步可以生阴。

  17、运动可以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并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但过度运动就会消耗人的气血。

  18、散步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19、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20、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

  21、阴阳两虚先补阳,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要先有能量才有办法搬运物质的营养去滋养身体、排除毒素。

  22、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才能健康。

  23、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2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3

   所用材料(五天的量):

  1、绿豆(入心经,清热解毒益肝)50克

  2、薏仁(健脾、补肺,清热化痰、入肾经)50克

  3、莲子(清心养心、入肾经)50克

  4、白扁豆(健脾、乌发)50克

  5、大枣(健脾、补血)30克

  6、枸杞(入肝经、肾经)10克

  7、黄芪(补气)250克。一般人用量每天30克即可。

   养生粥的做法

  1、黄芪先泡20分钟,加入两碗水,用砂锅煎15分钟后将水滗出,再加一碗水再煎后滗出水,两遍煎后出的滗水,用做煮粥之水。

  2、将前五种材料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我的经验,不锈钢锅水可适当增加。白扁豆和薏仁最好先泡2-3小时,红枣去核成份易煮出来。莲子不须泡,红莲子易煮,白莲最好掰开两边。莲心去掉。)

  用法: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这七种材料的功用:

  1、绿豆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另一重要药用价值是解毒。李时珍曾指出:绿豆,(豆)肉平,豆皮寒,能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绿豆1升,与生粉、甘草各60克,用水煎服,可解百毒。

  2、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在电视上看到朱老中医用的是炒过的白扁豆。

  3、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 精带下,心悸失眠。主治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腰痛脚弱,耳目不聪,遗 精,淋浊,久痢,虚泻,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胃虚不欲饮食等病症。

   4、薏仁的食疗作用

  (1)、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2)、用于头发:它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

  (3)、用于皮肤: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对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疗效,另外,它还对紫外线有吸收能力,其提炼物加入化妆品中还可达到防晒和防紫外线的效果。

  (4)、此外,薏仁算是榖物的一种,以水煮软或炒熟,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身体常觉疲倦没力气的人,可以多吃。薏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5)、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6)、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 精。

  (7)、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朱老中医说:“中药里面黄芪是大补元气的这么一个药,它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补气。所谓气就是功能,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功能,就是能量,那么气足了他的能量就强,气虚了以后,能量就不够了,就容易疲劳,耐力就差了。”

  如果说红枣和黄芪是性温的,是否会上火,朱老中医是这样回答的:“这里头凉性的呢,稍微凉一点的就是这个莲子,绿豆稍微凉一点,那么温性的呢,就是黄芪是带点温性的,红枣带一点温性的,所以这个凉性的同温性的这样子合在一起,它就能把它协调了,平衡了,所以大家都能吃了。”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心态好生活好,那么人的状态看起来就会很好,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外表上都能说明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幸福,因此养生很重要,下面分享老中医的养生秘方。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1

   1、除了喝酒外,少吃凉菜

  在古代,人们吃到凉菜,一定是下酒用的,因为无论白酒、黄酒都是温热之物,有凉菜相伴,正好中和。现代人吃凉菜成了习惯,在我看来倒是不健康的,并不利于肠胃。

   2、绝对不吃苦瓜炒鸡蛋

  中国人的确有爱吃鸡蛋的传统,早上煮鸡蛋,中午西红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苦瓜性寒,鸡蛋也是寒凉之物,这两者加在一起,非常严重,在我看来就是毒药,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吃。

   3、早餐尊崇传统,白粥、油条或者煎鸡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击油条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觉得食物没有“美恶”,关键在于适度,白粥、油条、小菜,是中国人的传统,吃着舒服。煮鸡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我是吃煎鸡蛋的。

   4、饮食有节

  道家有个观点,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数的,早吃,多吃,你就早完蛋;慢慢吃,悠着点吃,你就能活得长久。所以我绝对不暴饮暴食。

   5、现代人一大病症是不饥不饿

  饥饿连在一起用多了,大家都分不清楚其本意了。其实两者有本质差别,“饥”是摄入食物量不足,就是肚子空了,而“饿”是主观感受,是想吃东西的*。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水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不饥不饿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肚子里面塞满食物,老是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不饥而饿,则是现代肥胖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饱,但总是感觉饿。这个病机则在于心火过亢,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不满足感,以致出现食欲亢进。中医治疗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泄心的药物。

   6、早晨不饿吃鸡蛋牛奶,那是毒药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不饥不饿时候不吃,哪怕到了吃饭的时候,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饿,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又要塞进去一堆牛奶鸡蛋,不就是毒药吗?

  早餐清洗肠胃可以喝碗丁家铺五谷粉,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细粉,方便冲泡。他们的各种配方都是遵循老中医认可的配方来的。多吃五谷杂粮有利每天肠胃运转,排便排毒,长喝可延年益寿。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点心,三口就得。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

   7、不要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不喝冻水、冻饮料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一般人吃到七八分饱就差不多了。

   中医养生有5忌

   1、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3、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4、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5、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2

  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眠好第二天才能精力旺盛。睡时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2、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用药,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3、一切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4、人在生病的时候,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5、人的健康离不开足够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这样给身体供应养分才能充足,排泄垃圾的通道才能畅通。

  6、足够的气血靠适量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优质的睡眠、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获得。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加气血,也需要减少血气的损耗,过度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它们清理掉。

  8、人要想健康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这样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虚火损害脏器,虚火会损耗气,现代人生病大多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9、人要想健康不衰老,就要减少体内的垃圾、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增加体内的气血。

  10、心乱了对外紊事对内扰血气,凡恼怒恐惧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1、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2、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气亏则病,气滞则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1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14、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补气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15、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16、运动可以生阳,散步可以生阴。

  17、运动可以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并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但过度运动就会消耗人的气血。

  18、散步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19、运动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二是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20、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

  21、阴阳两虚先补阳,气能生水,阳能生阴,神能生精。要先有能量才有办法搬运物质的营养去滋养身体、排除毒素。

  22、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只有气血平衡才能健康。

  23、平衡就是阴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哪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失去平衡。怎么会伤元气,失去平衡就是在伤元气。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元气就会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24、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老中医的养生秘方3

   所用材料(五天的量):

  1、绿豆(入心经,清热解毒益肝)50克

  2、薏仁(健脾、补肺,清热化痰、入肾经)50克

  3、莲子(清心养心、入肾经)50克

  4、白扁豆(健脾、乌发)50克

  5、大枣(健脾、补血)30克

  6、枸杞(入肝经、肾经)10克

  7、黄芪(补气)250克。一般人用量每天30克即可。

   养生粥的做法

  1、黄芪先泡20分钟,加入两碗水,用砂锅煎15分钟后将水滗出,再加一碗水再煎后滗出水,两遍煎后出的滗水,用做煮粥之水。

  2、将前五种材料洗净入砂锅,加入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40分钟,加入枸杞一起再煮10分钟。(我的经验,不锈钢锅水可适当增加。白扁豆和薏仁最好先泡2-3小时,红枣去核成份易煮出来。莲子不须泡,红莲子易煮,白莲最好掰开两边。莲心去掉。)

  用法:每天取五分之一,早饭前和晚上各吃一半。

   这七种材料的功用:

  1、绿豆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另一重要药用价值是解毒。李时珍曾指出:绿豆,(豆)肉平,豆皮寒,能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绿豆1升,与生粉、甘草各60克,用水煎服,可解百毒。

  2、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在电视上看到朱老中医用的是炒过的白扁豆。

  3、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补脾止泻,益肾涩清,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 精带下,心悸失眠。主治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腰痛脚弱,耳目不聪,遗 精,淋浊,久痢,虚泻,妇女崩漏带下以及胃虚不欲饮食等病症。

   4、薏仁的食疗作用

  (1)、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2)、用于头发:它具有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的作用。

  (3)、用于皮肤: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对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有明显的疗效,另外,它还对紫外线有吸收能力,其提炼物加入化妆品中还可达到防晒和防紫外线的效果。

  (4)、此外,薏仁算是榖物的一种,以水煮软或炒熟,比较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身体常觉疲倦没力气的人,可以多吃。薏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酵素,能使皮肤角质软化,对皮肤赘疣、粗糙不光滑者,长期服用也有疗效。

  (5)、红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多梦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

  (6)、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 精。

  (7)、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朱老中医说:“中药里面黄芪是大补元气的这么一个药,它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补气。所谓气就是功能,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功能,就是能量,那么气足了他的能量就强,气虚了以后,能量就不够了,就容易疲劳,耐力就差了。”

  如果说红枣和黄芪是性温的,是否会上火,朱老中医是这样回答的:“这里头凉性的呢,稍微凉一点的就是这个莲子,绿豆稍微凉一点,那么温性的呢,就是黄芪是带点温性的,红枣带一点温性的,所以这个凉性的同温性的这样子合在一起,它就能把它协调了,平衡了,所以大家都能吃了。”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中医怎么养生?440

      大家都明白了吗

      中医怎么养生?440

      大家都明白了吗

      中医怎么养生?440

      大家都明白了吗

      中医怎么养生?440

      大家都明白了吗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医生是怎么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