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6大养生观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4 20:53:29
文档

中医6大养生观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有()。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1、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当今社会,人们说的最多的词是“和谐”。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此观念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著名之作《周易》和《尚书》。其核心思想是它把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2、合理饮食,饥饱勿过:民以食为天,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离不开食物,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和人赖以生存的来源。所以,合理科学的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食物入胃,胃主受纳腐化,脾主吸收。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所以日常生活保护脾胃,调摄饮食至关重要。

3、调畅情志,心情愉悦:当今社会,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治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4、起居有常,睡眠有时: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就是人的活动和睡眠的安排。人要劳逸结合,有劳有逸。不能过劳,不能过逸。也就是《内经》上所说的“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过度劳累,正气受伤,抵抗力下降,邪气乘虚而入,容易致病。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那么养生六大基本原则有什么呢?我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1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

  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五、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2

  中医养生 六大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养生原则之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神气,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

  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说的“少思虑以养其神”;

  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言的“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养生原则之五: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3

  春季养生的六大原则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虾皮炒鸡蛋是春季时节很好的药膳。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虾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打匀的鸡蛋,待鸡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状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韭菜辛温发散,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鸡蛋养血,这道菜能滋肝养血,生发阳气,适合春季进补食用。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那么养生六大基本原则有什么呢?我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1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

  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五、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2

  中医养生 六大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养生原则之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神气,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

  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说的“少思虑以养其神”;

  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言的“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养生原则之五: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3

  春季养生的六大原则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虾皮炒鸡蛋是春季时节很好的药膳。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虾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打匀的鸡蛋,待鸡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状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韭菜辛温发散,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鸡蛋养血,这道菜能滋肝养血,生发阳气,适合春季进补食用。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6大养生法,从头到脚不花一分钱,简单易行抗病力强

【1】十指梳头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梳头能缓解大脑的疲劳,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速度,具有滋养头发和头皮的作用,还可健脑安神,延缓人体衰老速度,刺激大脑皮层,预防老年痴呆。

最佳梳头时间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工作间隙,用十指从额头向后脑梳头,每次100下。

【2】吞咽唾液

吞咽唾液,中医称为"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顺时针、反时针交替搅动至津液满口,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缓缓咽下。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 养生 秘诀。也就有了"日咽唾液三百口,长寿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3】早晚叩齿

古代 养生 家把叩齿作为延年益寿的妙法,每天早晚各叩齿39次。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经常叩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使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操作方法】:叩齿就是空口咬牙。初练者,要根据自己牙齿的 健康 程度来量力而行。牙齿疾病的患者要轻轻的叩击。叩齿完后势必会在口腔里面囤积大量的口水,尽量是吞咽下去,切不可吐掉。

【4】勤揉腹部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可疏通三焦,活跃脏腑,调肠胃、养肝脏,不再上热下寒。

【操作方法】:揉腹时,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保持双足与肩同宽,搓热双手,双掌相叠放在肚脐上,顺时针揉49圈,逆时针揉49圈,此为一遍,反复进行3次,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阑尾炎的患者,不宜揉腹,以免刺激腹部加重病情。

【5】缩肛运动

收缩*,中医称为"撮谷道"。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男性经常练习收缩*,可以促进会*的静脉血回流,使前列腺充血减轻、炎症消退,可预防和辅助治疗前列腺疾病。而女性则可以预防尿失禁和*松弛。中老年人可以防治痔疮、肛裂、脱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易发疾病。

【操作方法】:缩肛运动不受时间、场地*,乘车、做下、站立均适宜。一提一松,算是一次。每天晚上临睡前以及早晨起床时,躺在床上各缩肛50 次。

【6】每天泡脚

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最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脚部保暖、泡脚对于 养生 非常重要。

【操作方法】 泡脚的温度应该以36℃~40℃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即可。如果是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泡脚时间应控制在1 0分钟以内。如果大汗淋漓或心跳加快,应立即停止泡脚,否则会头晕,甚至晕厥。泡脚最好的状态是后背有点发潮或者额头微微出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如下: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四、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五、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①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②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③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④注意进食时间。⑤注意食量。⑥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⑦掌握食物中解毒方法。

六、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1.人与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执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络。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她以中国古代哲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史学为文化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融入了历代养生家、医家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养生保健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秦始皇曾经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在今天看来显然有他愚昧的地方。从当今医学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看,长生不老是荒谬的,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即人体生命活动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广义就有利于生命的存在,违背了规律,则有害于生命。中医养生学以其精深理论和丰富方法闻名于世。我们为了求全保身,逸享天年,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一些了解和探讨是有所裨益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

一、上古时期是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阶段。

二、先秦时期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奠定了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诸子之说,是养生学有关调神、纳气、存精、炼形的萌芽。

三、秦汉魏晋时期形成了多种学派。秦皇汉武都是养生学的热烈追求者。当时盛行炼丹术、神仙术等。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张仲景提出慎养之说;华佗则强调后天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创“五禽戏”的健身法。晋代的稽康《养生论》,梁代陶巨集景《养生延命论》是此期的重要代表之作,他们反对炼丹成仙之时弊,认为养生不是苟且偷生,提倡长寿必须懂得养生之道,重在保养精气神,主张弃厚味、饮清泉、浴阳光、节 *** 、服补药。

四、隋唐时期思想理论上有了较大发展。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五、宋金元时期为学术争鸣期,金元四大家研究的侧重不同,所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体系。

六、明清时期的养生著作日益联络实际,多有 *** 唯心主义养生观的特点。张景岳还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养生之要在治形保精的主张;且鲜明提出“中年修理”以求振兴的卓越见解对当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外的是徐灵胎在元气存亡论之中认为:“人之寿夭,当其受生之时,以有定分”,持先天决定论的观点。在养生学上,先天论还是后天论历来争议颇多;很难讲是谁对谁非。现今许多观点趋于认为:先天有定数,后天有变数。

七、清末与*时期养生学陷于停顿状态。

八、新中国至今道儒佛家经典和百家典籍对养生的名著大量出版。

目前,国人对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又进入新的 *** ,世界范围内身心、社会与自然一体化的医学、养生保健学相继兴起,并收到良好效果。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众多独特方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6大养生观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