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学重点内容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4 23:00:22
文档

中医养生学重点内容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如下:

1、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2、中医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3、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是中西医结合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断、治疗的临床问题。

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应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疾病的机制与方法的问题。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皮肤病学、肿瘤医学、肛肠病学、急诊科学。

4、中医美容学

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美护,损美型疾病的防治和损美型心理缺陷的显示和矫正,以到达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如下:

1、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2、中医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3、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是中西医结合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断、治疗的临床问题。

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应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疾病的机制与方法的问题。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皮肤病学、肿瘤医学、肛肠病学、急诊科学。

4、中医美容学

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美护,损美型疾病的防治和损美型心理缺陷的显示和矫正,以到达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

中医养生学考研方向如下:

1、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2、中医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3、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是中西医结合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断、治疗的临床问题。

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应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疾病的机制与方法的问题。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皮肤病学、肿瘤医学、肛肠病学、急诊科学。

4、中医美容学

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美护,损美型疾病的防治和损美型心理缺陷的显示和矫正,以到达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初春如何养生

此时正处于初春时候,这时候如何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呢?初春养生重点是什么?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初春养生重点

1、春捂

捂好背、腹、脚。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增添衣物。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有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做好足部 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2、养胃

少酸增甜多喝粥。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易出现 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 药、百合、木耳等。而中医认为,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如果平时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太好,容易口干咽燥,甚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那么不妨吃些山药百合大枣 粥。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如果因心情不好而引发胃部不适,建议吃些木耳炒 肉片。黑木耳益胃滋肾、调理中气,与猪瘦肉合用,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3、护肝

晨起伸伸懒腰。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所以春季一定要重视护肝。除了远离烟酒,注意 饮食之外,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 慢,这时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的作用。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能激发肝脏机能,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 健效果。

  初春养生小常识

1、进行“身体大扫除”

春天是扫除季节,身体也需要大扫除。多喝果汁可以清肠、两周内不摄入任何糖和咖啡因、禁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春天最好禁酒,饮食不要过量,七分饱就可以了,这样会让你的身体更有活力。

2、春天应该多吃豆芽

豆芽处于一种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最为鲜活。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人的身体也在生长,尤其需要这种高质量的营养。此外,莴苣、菠菜等春季生长的新鲜绿叶蔬菜,以及草莓、樱桃等应季水果也最有益健康。

3、适合做伸展运动

整个寒冷的冬天,人的身体仿佛都是蜷缩着的,因此春天最适合做的就是伸展运动,以唤醒身体。年轻人最好做瑜伽,老人可以练练气功。

4、最应补B族维生素

春季人的大脑容易处于兴奋状态,而B族维生素对神经系统有镇定作用,有助增强细胞能量,还能防止春季滋生的蚊虫叮咬。

此外,补点钙和镁也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及肌肉,缓解焦虑或失眠。

5、到户外和大地“共振”

初春如何养生

此时正处于初春时候,这时候如何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呢?初春养生重点是什么?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初春养生重点

1、春捂

捂好背、腹、脚。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增添衣物。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有句俗语叫“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做好足部 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

2、养胃

少酸增甜多喝粥。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易出现 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 药、百合、木耳等。而中医认为,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如果平时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太好,容易口干咽燥,甚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那么不妨吃些山药百合大枣 粥。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如果因心情不好而引发胃部不适,建议吃些木耳炒 肉片。黑木耳益胃滋肾、调理中气,与猪瘦肉合用,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3、护肝

晨起伸伸懒腰。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所以春季一定要重视护肝。除了远离烟酒,注意 饮食之外,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 慢,这时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的作用。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能激发肝脏机能,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 健效果。

  初春养生小常识

1、进行“身体大扫除”

春天是扫除季节,身体也需要大扫除。多喝果汁可以清肠、两周内不摄入任何糖和咖啡因、禁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春天最好禁酒,饮食不要过量,七分饱就可以了,这样会让你的身体更有活力。

2、春天应该多吃豆芽

豆芽处于一种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最为鲜活。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人的身体也在生长,尤其需要这种高质量的营养。此外,莴苣、菠菜等春季生长的新鲜绿叶蔬菜,以及草莓、樱桃等应季水果也最有益健康。

3、适合做伸展运动

整个寒冷的冬天,人的身体仿佛都是蜷缩着的,因此春天最适合做的就是伸展运动,以唤醒身体。年轻人最好做瑜伽,老人可以练练气功。

4、最应补B族维生素

春季人的大脑容易处于兴奋状态,而B族维生素对神经系统有镇定作用,有助增强细胞能量,还能防止春季滋生的蚊虫叮咬。

此外,补点钙和镁也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及肌肉,缓解焦虑或失眠。

5、到户外和大地“共振”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人有何意义1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中医养生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人有何意义1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中医养生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人有何意义1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中医养生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人有何意义1

中医养生学发展对当代的意义:中医养生学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视,相关中医养生学的现状研究也多了起来,但大都是针对养生学发展历史及内涵、外延方面的相关探讨。2012年,国家“十二五”首次设立10个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作为其中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提出对学科模式的思考,为中医养生学科的发展及模式创新贡献力量。
中医养生学科内涵:中医养生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贯穿了人整个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门事业,其内容不仅是探讨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疗。我们采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与“扶正”相关的方法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例如在病后的恢复阶段,如何去减少复发,如何去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的伤害及病后的身体康复等。
中医相关领域各个学科的内容也与中医养生学有所关联,我们有理由认为,有中医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中医养生,离开中医养生谈中医,中医就没有了灵魂。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核心:从养生学科内涵看,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模式无法单一为一种,允许多种建设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须有一个核心为指导,而中医养生学科的建设核心是“服务”。
如果服务是中医养生学科建设的核心,那么服务的对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寿的人。根据人群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所处阶段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服务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进而决定着服务的方式也应灵活变通,大致可划分为:定时定点、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需求与必需几种不同方式。养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单一地认为哪种方式最好,只要有养生的观念,随时随地都能养生,即养生无定式,观念最重要,围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健康调养的原则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学科建设体系:不同时期,因社会发展特点不同、各医家观点不同,要求我们对于养生的理论学术研究要做到精细、精准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统的对于古今文献有关养生理论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归纳、研究、阐发,并通过教学、科普等方式进行理论推广。
中医养生学的方法研究离不开适宜技术的继承和创新,推广及应用,还有人才培养作为后备军。人才的培养应涵盖养生范围内不同方面,例如养生技术人才、科普推广人才等。在养生保健产业方面,需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时限,也要研究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好地立足于实践和服务。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学重点内容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