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古法宝宝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3 06:35:19
文档

中医古法宝宝养生

简介:《中医古法婴幼养生》是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鑫。
推荐度:
导读简介:《中医古法婴幼养生》是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鑫。

简介:《中医古法婴幼养生》是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鑫。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心呵护,很多在大人看起来没什么的小问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1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

疾病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减少屋尘。

少儿的保健要点

少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饮食、环境几经变更,体格、心理发育会发生几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据此,少儿期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这五个阶段,兹将各期的保健要点概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自出生至满月为新生儿期。以保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保健重点,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势。

(二)婴儿期

从满月到周岁为婴儿期。这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被称作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时期。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经常日中嬉戏,以促进飞跃式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儿期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期。重视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增长,以启蒙发萌。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四)幼童期

从三周岁到七周岁为幼童期,亦称学龄前期,应有计划地进行幼儿园教育,开展适于幼童特点的各种活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医护与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注意培养优秀品德及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五)儿童期

从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为儿童期,亦称学龄儿童期。应重视德、智、体、美教育,使之全面发展,继续做好儿童保健,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脊柱变形,防止扁平足。加强体育锻炼,使体格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2

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3

如何调理孩子脾胃?先找原因再进行调理。

一、原因

1、饮食不节。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2、过食寒凉。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3、不合理的用药。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5、营养失衡。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吃东西没有节制,一旦吃得过多,就会损伤到脾胃,出现消化紊乱,吸收不好,面黄肌瘦。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营养不够,变本加厉给孩子做好吃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肠胃负担,脾胃进一步受损,进入恶性循环。

二、调理

1、饮食:杂粮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的小儿,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膏等情势,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长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过饱伤及脾胃。要给小儿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适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小儿。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盛,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辅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进步小儿胃肠功能及助智力开发;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其含蛋白质高,且易消化。

另外,还要多吃一些豆类或豆类制品,如黄豆也有健脾益气作用,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小儿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小儿。

家长给脾虚小儿吃杂粮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黄豆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使小儿容易接收。

2、药物:中药分型调节

脾胃运化不良型: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

脾胃虚弱型: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胃阴不足型:纳呆,多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参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4、食疗:脾胃虚弱 喝粥最佳

A、红枣大麦粥

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食用。

B、红枣焦秫米粥

秫米适量,先用少量水浸泡后,上锅炒,炒至略呈*,再加入浸泡后的小枣8~10枚,旺火熬烂食用。

C、莲子粥

莲子去皮去芯,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煮而成,加糖少量食之。

D、苡米粥

苡米适量,或加少量秫米,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粥食用。

E、肉汤类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加入丁香、茴香、桂皮等,调入食盐少量食之。

倡议:脾胃虚弱的,喝粥最佳!假如可能做到每天喝上山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种熬的粥,就可起到补脾健胃作用。

虽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孩子脾胃失调,以上如何调理孩子脾胃,详细而准备,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孩子的成长需要小心呵护,很多在大人看起来没什么的小问题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1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 养生问题 母婴保健 养生小常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儿童饮食宜忌

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3、食欲不振:宜进食扁豆、莲子、山楂等;忌食寒凉、煎炸、甜腻食品。

疾病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加强体格锻炼, 创造良好居住环境,减少屋尘。

少儿的保健要点

少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饮食、环境几经变更,体格、心理发育会发生几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据此,少儿期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这五个阶段,兹将各期的保健要点概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自出生至满月为新生儿期。以保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保健重点,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势。

(二)婴儿期

从满月到周岁为婴儿期。这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被称作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时期。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经常日中嬉戏,以促进飞跃式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儿期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期。重视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增长,以启蒙发萌。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四)幼童期

从三周岁到七周岁为幼童期,亦称学龄前期,应有计划地进行幼儿园教育,开展适于幼童特点的各种活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医护与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注意培养优秀品德及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五)儿童期

从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为儿童期,亦称学龄儿童期。应重视德、智、体、美教育,使之全面发展,继续做好儿童保健,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脊柱变形,防止扁平足。加强体育锻炼,使体格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2

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小儿保健知识和方法3

如何调理孩子脾胃?先找原因再进行调理。

一、原因

1、饮食不节。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2、过食寒凉。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3、不合理的用药。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5、营养失衡。小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吃东西没有节制,一旦吃得过多,就会损伤到脾胃,出现消化紊乱,吸收不好,面黄肌瘦。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营养不够,变本加厉给孩子做好吃的,结果反而增加了肠胃负担,脾胃进一步受损,进入恶性循环。

二、调理

1、饮食:杂粮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的小儿,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膏等情势,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长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过饱伤及脾胃。要给小儿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适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小儿。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盛,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辅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进步小儿胃肠功能及助智力开发;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其含蛋白质高,且易消化。

另外,还要多吃一些豆类或豆类制品,如黄豆也有健脾益气作用,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小儿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小儿。

家长给脾虚小儿吃杂粮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黄豆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使小儿容易接收。

2、药物:中药分型调节

脾胃运化不良型:厌食伴有嗳气、恶心、腹胀,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苍术9克,陈皮4。5克,枳壳9克,鸡内金6克,谷芽9克,麦芽9克。煎服。

脾胃虚弱型: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药15克,炒白术9克,党参9克,神曲9克。煎服。

胃阴不足型:纳呆,多饮,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参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4、食疗:脾胃虚弱 喝粥最佳

A、红枣大麦粥

红枣8~10枚,大麦适量,用温水浸泡后旺火熬煮食用。

B、红枣焦秫米粥

秫米适量,先用少量水浸泡后,上锅炒,炒至略呈*,再加入浸泡后的小枣8~10枚,旺火熬烂食用。

C、莲子粥

莲子去皮去芯,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煮而成,加糖少量食之。

D、苡米粥

苡米适量,或加少量秫米,温水浸泡后用旺火熬粥食用。

E、肉汤类

用鸡或牛肉、排骨煮汤,加入丁香、茴香、桂皮等,调入食盐少量食之。

倡议:脾胃虚弱的,喝粥最佳!假如可能做到每天喝上山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种熬的粥,就可起到补脾健胃作用。

虽然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了孩子脾胃失调,以上如何调理孩子脾胃,详细而准备,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非常快速,但是也容易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这样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1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2

(一)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方法

1、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人在平时生活中很多药物及时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不会特别大,但是很多小孩由于各部分器官发育不完全,就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上面就是对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的介绍,希望很多人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常识,这样才能对宝宝更好照顾。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3

春意融融,室外活动

入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温,大地开始解冻,草木逐渐萌发新芽,明媚的春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绿地的负氧离子也在增加。而且经过了一冬的闭藏,人体的气血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萌动、流通,孩子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也活跃起来,这时候增加室外活动,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正好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舒展筋骨,促进生长。暖融融的阳光照在身上,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维生素D,摄取钙和磷,让骨骼长得结实,对增强免疫能力也有好处。

春寒料峭,莫忘春捂

早春气候多变,冷暖莫测,昼夜温差大。春寒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冷,但由于春天机体气血流通,汗孔张开,皮肤不像冬天那么紧致,对外界病邪的防御能力相对降低了,如果冬装脱下太快,遇到倒春寒反而更容易引起不适。而且入春后,外界的病菌、病毒也滋生、活跃起来,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流脑、水痘、麻疹、风疹等疾病的春季发病率都比较高,所以不要让孩子太快脱下冬装,衣服要随着外界冷热的变化及时增减。

寒从脚下起,脚的保暖很重要,这时穿衣要注意下厚上薄。头是阳经会合之处,阳气旺盛,除了囟门未闭的小宝宝需注意头部保暖外,大点的孩子就不用再捂着厚帽子了,头可以凉些,以便祛散内火。

春气升发,芽菜春饼

入春之时,阳气初升,万物随阳而生,但力有不足。传统习俗认为,芽苗类的食物最具有升发之性,入其时节吃这些食物,有助于阳气勃发,生机旺盛,加强升发的力量。民间有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早春时节可适当选择一些芽苗类的蔬菜给孩子吃,如豆芽、香椿芽、荠菜、春笋等。此外,古人还有“造五辛盘、以五香沐浴”的习俗,我们也可以效仿,给孩子佩带一个小香囊,嗅嗅花香之气,或者用白芷、桃枝皮、青木香等煮水给孩子洗澡,既可以养生,又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春风和煦,调畅情绪

中医认为,肝脏气机舒畅与人的情绪好坏关系非常密切。肝脏对应的是春季,也需要升发。如果情绪抑郁、烦恼会伤及肝。

人的心情变化就好像天气一样,春风和煦、微风轻拂时,情绪也开朗、舒畅;如果心情不好,就像狂风大作的天气那样,会吵闹,会抑郁。春天人的情绪容易兴奋,起伏较大。孩子的.脏腑稚嫩,*能力不足,情绪波动会更厉害。知道了这一特点,我们更要多包容孩子,尽量帮助他稳定情绪,消除不安,多给他一些关注、爱抚,而不要过多地挑逗孩子,以免把他惹恼了。遇到孩子哭闹时,不必责备他、惩罚他,你的不冷静会令孩子更加不安。

春暖花开,慎防过敏

春天生机盎然,百花争艳,春风拂动,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却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春天空气中花粉、粉尘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再加上刚刚换季,人体的调节还没有完全适应,外出活动又增多,所以春季是容易引发过敏的季节。有些比较敏感的孩子,遇到花粉、灰尘、冷风或刺激气味,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喘粗气、拉肚子、皮肤上起小红疹或红斑等过敏反应。如果孩子对粉尘敏感,要注意远离致敏的粉尘或刺激物,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减少皮肤的祼露。另外,通过改善体质,大多数孩子都能降低敏感性,减少严重过敏病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了,过敏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

春干风燥,润肤喝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越小,体内的含水量就越大,所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

但春季风干物燥,北方地区尤其严重,而此时阳气萌动,代谢活也开跃,孩子又爱动,一刻也闲不住,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水分,但他们又不会自己找水喝,所以容易出现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的情况,这个时节的补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次给孩子洗脸、洗澡后,都要及时给他涂抹柔和的润肤霜,特别是脸颊、手背、脚踝等常暴露的部位。还要让孩子经常喝白开水,并适当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过,高甜度、高浓度的饮料或果汁不要喝太多。

春色满园,远眺明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在春天肝气旺盛的时候,做些有益明目 的 事 情 可 以 事 半 功 倍 。 天 暖 和了,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看看远处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带着孩子到 郊 外,看看绿色田野,如画山水,一起放放风筝,这不仅能调节视力,放松身心,更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亲子时刻。春天给孩子适当吃些动物肝,既可以补肝,对眼睛的发育也有好处。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让他花太多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游戏,炫目的动态画面虽然很漂亮,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大,但很容易让孩子的眼睛疲劳。而户外柔和的静态美景则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让人们放松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非常快速,但是也容易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这样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1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2

(一)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方法

1、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人在平时生活中很多药物及时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不会特别大,但是很多小孩由于各部分器官发育不完全,就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上面就是对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的介绍,希望很多人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常识,这样才能对宝宝更好照顾。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3

春意融融,室外活动

入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温,大地开始解冻,草木逐渐萌发新芽,明媚的春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绿地的负氧离子也在增加。而且经过了一冬的闭藏,人体的气血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萌动、流通,孩子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也活跃起来,这时候增加室外活动,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正好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舒展筋骨,促进生长。暖融融的阳光照在身上,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维生素D,摄取钙和磷,让骨骼长得结实,对增强免疫能力也有好处。

春寒料峭,莫忘春捂

早春气候多变,冷暖莫测,昼夜温差大。春寒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冷,但由于春天机体气血流通,汗孔张开,皮肤不像冬天那么紧致,对外界病邪的防御能力相对降低了,如果冬装脱下太快,遇到倒春寒反而更容易引起不适。而且入春后,外界的病菌、病毒也滋生、活跃起来,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流脑、水痘、麻疹、风疹等疾病的春季发病率都比较高,所以不要让孩子太快脱下冬装,衣服要随着外界冷热的变化及时增减。

寒从脚下起,脚的保暖很重要,这时穿衣要注意下厚上薄。头是阳经会合之处,阳气旺盛,除了囟门未闭的小宝宝需注意头部保暖外,大点的孩子就不用再捂着厚帽子了,头可以凉些,以便祛散内火。

春气升发,芽菜春饼

入春之时,阳气初升,万物随阳而生,但力有不足。传统习俗认为,芽苗类的食物最具有升发之性,入其时节吃这些食物,有助于阳气勃发,生机旺盛,加强升发的力量。民间有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早春时节可适当选择一些芽苗类的蔬菜给孩子吃,如豆芽、香椿芽、荠菜、春笋等。此外,古人还有“造五辛盘、以五香沐浴”的习俗,我们也可以效仿,给孩子佩带一个小香囊,嗅嗅花香之气,或者用白芷、桃枝皮、青木香等煮水给孩子洗澡,既可以养生,又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春风和煦,调畅情绪

中医认为,肝脏气机舒畅与人的情绪好坏关系非常密切。肝脏对应的是春季,也需要升发。如果情绪抑郁、烦恼会伤及肝。

人的心情变化就好像天气一样,春风和煦、微风轻拂时,情绪也开朗、舒畅;如果心情不好,就像狂风大作的天气那样,会吵闹,会抑郁。春天人的情绪容易兴奋,起伏较大。孩子的.脏腑稚嫩,*能力不足,情绪波动会更厉害。知道了这一特点,我们更要多包容孩子,尽量帮助他稳定情绪,消除不安,多给他一些关注、爱抚,而不要过多地挑逗孩子,以免把他惹恼了。遇到孩子哭闹时,不必责备他、惩罚他,你的不冷静会令孩子更加不安。

春暖花开,慎防过敏

春天生机盎然,百花争艳,春风拂动,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却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春天空气中花粉、粉尘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再加上刚刚换季,人体的调节还没有完全适应,外出活动又增多,所以春季是容易引发过敏的季节。有些比较敏感的孩子,遇到花粉、灰尘、冷风或刺激气味,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喘粗气、拉肚子、皮肤上起小红疹或红斑等过敏反应。如果孩子对粉尘敏感,要注意远离致敏的粉尘或刺激物,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减少皮肤的祼露。另外,通过改善体质,大多数孩子都能降低敏感性,减少严重过敏病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了,过敏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

春干风燥,润肤喝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越小,体内的含水量就越大,所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

但春季风干物燥,北方地区尤其严重,而此时阳气萌动,代谢活也开跃,孩子又爱动,一刻也闲不住,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水分,但他们又不会自己找水喝,所以容易出现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的情况,这个时节的补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次给孩子洗脸、洗澡后,都要及时给他涂抹柔和的润肤霜,特别是脸颊、手背、脚踝等常暴露的部位。还要让孩子经常喝白开水,并适当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过,高甜度、高浓度的饮料或果汁不要喝太多。

春色满园,远眺明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在春天肝气旺盛的时候,做些有益明目 的 事 情 可 以 事 半 功 倍 。 天 暖 和了,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看看远处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带着孩子到 郊 外,看看绿色田野,如画山水,一起放放风筝,这不仅能调节视力,放松身心,更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亲子时刻。春天给孩子适当吃些动物肝,既可以补肝,对眼睛的发育也有好处。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让他花太多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游戏,炫目的动态画面虽然很漂亮,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大,但很容易让孩子的眼睛疲劳。而户外柔和的静态美景则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让人们放松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非常快速,但是也容易出现身体免疫力下降,这样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1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

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

(一)饮食调养

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

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2

(一)饮食调养

1、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 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 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 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 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方法

1、 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人在平时生活中很多药物及时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不会特别大,但是很多小孩由于各部分器官发育不完全,就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上面就是对儿童中医保健的方法的介绍,希望很多人能多掌握一些这样的常识,这样才能对宝宝更好照顾。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内容3

春意融融,室外活动

入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温,大地开始解冻,草木逐渐萌发新芽,明媚的春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绿地的负氧离子也在增加。而且经过了一冬的闭藏,人体的气血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萌动、流通,孩子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也活跃起来,这时候增加室外活动,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正好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舒展筋骨,促进生长。暖融融的阳光照在身上,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获得维生素D,摄取钙和磷,让骨骼长得结实,对增强免疫能力也有好处。

春寒料峭,莫忘春捂

早春气候多变,冷暖莫测,昼夜温差大。春寒虽然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冷,但由于春天机体气血流通,汗孔张开,皮肤不像冬天那么紧致,对外界病邪的防御能力相对降低了,如果冬装脱下太快,遇到倒春寒反而更容易引起不适。而且入春后,外界的病菌、病毒也滋生、活跃起来,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流脑、水痘、麻疹、风疹等疾病的春季发病率都比较高,所以不要让孩子太快脱下冬装,衣服要随着外界冷热的变化及时增减。

寒从脚下起,脚的保暖很重要,这时穿衣要注意下厚上薄。头是阳经会合之处,阳气旺盛,除了囟门未闭的小宝宝需注意头部保暖外,大点的孩子就不用再捂着厚帽子了,头可以凉些,以便祛散内火。

春气升发,芽菜春饼

入春之时,阳气初升,万物随阳而生,但力有不足。传统习俗认为,芽苗类的食物最具有升发之性,入其时节吃这些食物,有助于阳气勃发,生机旺盛,加强升发的力量。民间有立春吃春饼、春卷的习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早春时节可适当选择一些芽苗类的蔬菜给孩子吃,如豆芽、香椿芽、荠菜、春笋等。此外,古人还有“造五辛盘、以五香沐浴”的习俗,我们也可以效仿,给孩子佩带一个小香囊,嗅嗅花香之气,或者用白芷、桃枝皮、青木香等煮水给孩子洗澡,既可以养生,又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春风和煦,调畅情绪

中医认为,肝脏气机舒畅与人的情绪好坏关系非常密切。肝脏对应的是春季,也需要升发。如果情绪抑郁、烦恼会伤及肝。

人的心情变化就好像天气一样,春风和煦、微风轻拂时,情绪也开朗、舒畅;如果心情不好,就像狂风大作的天气那样,会吵闹,会抑郁。春天人的情绪容易兴奋,起伏较大。孩子的.脏腑稚嫩,*能力不足,情绪波动会更厉害。知道了这一特点,我们更要多包容孩子,尽量帮助他稳定情绪,消除不安,多给他一些关注、爱抚,而不要过多地挑逗孩子,以免把他惹恼了。遇到孩子哭闹时,不必责备他、惩罚他,你的不冷静会令孩子更加不安。

春暖花开,慎防过敏

春天生机盎然,百花争艳,春风拂动,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却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春天空气中花粉、粉尘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再加上刚刚换季,人体的调节还没有完全适应,外出活动又增多,所以春季是容易引发过敏的季节。有些比较敏感的孩子,遇到花粉、灰尘、冷风或刺激气味,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喘粗气、拉肚子、皮肤上起小红疹或红斑等过敏反应。如果孩子对粉尘敏感,要注意远离致敏的粉尘或刺激物,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减少皮肤的祼露。另外,通过改善体质,大多数孩子都能降低敏感性,减少严重过敏病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身体,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了,过敏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

春干风燥,润肤喝水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越小,体内的含水量就越大,所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

但春季风干物燥,北方地区尤其严重,而此时阳气萌动,代谢活也开跃,孩子又爱动,一刻也闲不住,这些都会消耗大量的水分,但他们又不会自己找水喝,所以容易出现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的情况,这个时节的补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次给孩子洗脸、洗澡后,都要及时给他涂抹柔和的润肤霜,特别是脸颊、手背、脚踝等常暴露的部位。还要让孩子经常喝白开水,并适当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过,高甜度、高浓度的饮料或果汁不要喝太多。

春色满园,远眺明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在春天肝气旺盛的时候,做些有益明目 的 事 情 可 以 事 半 功 倍 。 天 暖 和了,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看看远处的花草、树木,还可以带着孩子到 郊 外,看看绿色田野,如画山水,一起放放风筝,这不仅能调节视力,放松身心,更能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亲子时刻。春天给孩子适当吃些动物肝,既可以补肝,对眼睛的发育也有好处。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让他花太多的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游戏,炫目的动态画面虽然很漂亮,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大,但很容易让孩子的眼睛疲劳。而户外柔和的静态美景则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让人们放松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我们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儿科的小知识,有一些还是和中医有关系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1

俗话说: 小儿内热为百病之源。

孩子有内热的时候,往往时间不长就会生病,比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便秘、口疮等。只要给我们一双慧眼,都能够及时发现小孩内热,然后及时用小儿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防大于治,哪位妈妈不想在宝宝生病之前,发现一些征兆,预防孩子疾病的发生呢!当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时,尽快给宝宝来调理吧!

大便臭——肠胃有热,不管腹泻还是便秘,有时*红。

小便黄——小肠有热,严重的会出现红肿。

口较臭——肠胃有热,严重时会呕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会伴随脾胃积滞。

吐舌头——心脾有热,往往舌尖红。

舌苔厚——往往乳食积滞,有胃热,颜色越黄越热,千万不要拖到舌苔发黄再调理。

在中医的范畴中,疾,病,症,不是一个概念,治的时也分的很细,治病的时候,病人说症,大夫分析属于什么病,在哪一脏,哪一腑,属哪条经络,然后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没了,再者,好中医看病,一个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后再治,好了。几千年流传,自有奇妙之处。从逻辑上讲,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能批了英语卷子吗?同理,不懂中医的人有资格评论中医吗?

想做喷子,不妨好好读一遍黄帝内经,四部经典,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怀悲天悯人情怀,萃取国学营养,如此,如果发现中医是骗子,不科学,再喷不晚。书斋阅读,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参与这个争论的,医学是特殊学科,面对的是对健康无所知的大众,交流有时候确实有难度。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净双手,两手掌对搓至发热,食、中、环三指并拢,将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于小儿腹部;按“摩腹绕脐”在腹部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

【注意】从操作宜匀速、缓慢、柔和,以小儿舒适为度。小儿肌肤娇嫩,操作者须剪短之间。必要时,可用小儿爽身粉做介质。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两侧,督脉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操作者两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从小儿的尾骶部至项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第六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肾俞穴处,适当地按揉结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丁下三寸(小儿的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四神聪穴

【位置】头顶部,百会穴(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处,共四穴。

儿童保健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儿童保健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用四环素、土霉素。

儿童保健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儿童保健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儿童保健忌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为最佳选择。

  中医儿科科普小知识3

中医养生科普小知识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养生论》)。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无重大突破。

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亦称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纪大,与“少”相对。引申为衰,与“壮”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之说。年满60为“花甲”,为“下寿”,在历代文献上对老年开始年龄界限说法不一,但一般视肋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按新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为准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日子人”,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燮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协调乎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加速而来。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增。反之,“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本,“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气衰竭: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精贵充盈固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二)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三)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枯竭,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

(四)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凋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喜欢养生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我也会定期更新文章,让大家学习养生之道,有一个好的身体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古法宝宝养生

简介:《中医古法婴幼养生》是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