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易经中医养生口诀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2 18:03:54
文档

易经中医养生口诀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易筋经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天台当地流传的《易筋经》,有桐柏宫紫微八势。民间还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经》,主要有街头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一节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三节二十二势)等,其传承多为师徒相传,现民间流传较为普遍的为十二势。
推荐度:
导读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易筋经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天台当地流传的《易筋经》,有桐柏宫紫微八势。民间还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经》,主要有街头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一节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三节二十二势)等,其传承多为师徒相传,现民间流传较为普遍的为十二势。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易筋经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天台当地流传的《易筋经》,有桐柏宫紫微八势。民间还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经》,主要有街头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一节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三节二十二势)等,其传承多为师徒相传,现民间流传较为普遍的为十二势。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平常,但是中医养生却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该如何进行。下面我给大家提供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口诀
  1、四时养生小口诀

  晨起一杯温开水,舒舒服服通肠胃;

  上午冰糖炖雪梨,幸福永伴不费力;

  中午来碗绿豆汤,清热解毒保健康;

  清凉西瓜桌上摆,暑意立消心情棒。

  2、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法
  书中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面板,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百话注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面板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白话翻译出来的部分,相信大家也知道了《皇帝内经》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的养生观念,身体以养为主,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意思就是主张疾病的预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说的预防大于治疗的意思。
  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

  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养生要顺应四时

  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为,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季进补,春宜养肝

  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与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时,气血从里往外流,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这时,很多人会有肝气、肝血不足的情况,常常感到失眠、春困。这时,我们应注意养肝。无论男女,最好服用些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疗效经过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女性以肝为先天,养血为主,服用此药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妇科圣药,男性也会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对不足的情况。有此证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适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你往往会感到气短、胸闷,这是因为夏气影响了你的心气。我建议多喝点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方药。其中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总体效果有助滋养心气,抵御暑热。秋天则是气血由外往里走的季节。秋气与肺气相通。这时,可吃点秋梨膏精选白梨,配合其他润肺生津的药物,加蜂蜜、红枣等佐料制成。梨有润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经,有助气血速降,帮助人们把气血吸纳回体内。冬天户外大雪飘飘,人体气血都藏起来了,正是补养的好时机。冬天重在补肾,男性以精气为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补血,可服用阿胶、大枣、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剂服用;更年期后,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医称这种养生方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身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的滋补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则应先治疗原发疾病。

1.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2.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4.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5.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6.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

7.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平常,但是中医养生却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该如何进行。下面我给大家提供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四季养生口诀
  1、四时养生小口诀

  晨起一杯温开水,舒舒服服通肠胃;

  上午冰糖炖雪梨,幸福永伴不费力;

  中午来碗绿豆汤,清热解毒保健康;

  清凉西瓜桌上摆,暑意立消心情棒。

  2、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法
  书中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面板,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百话注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面板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白话翻译出来的部分,相信大家也知道了《皇帝内经》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的养生观念,身体以养为主,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意思就是主张疾病的预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说的预防大于治疗的意思。
  四季养生的注意事项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

  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养生要顺应四时

  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为,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季进补,春宜养肝

  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执行与五脏是直接相关的。春天时,气血从里往外流,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这时,很多人会有肝气、肝血不足的情况,常常感到失眠、春困。这时,我们应注意养肝。无论男女,最好服用些乌鸡白凤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疗效经过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女性以肝为先天,养血为主,服用此药自然不在话下。但不要以为这只是妇科圣药,男性也会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对不足的情况。有此证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适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你往往会感到气短、胸闷,这是因为夏气影响了你的心气。我建议多喝点生脉饮人参100克,麦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的方药。其中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总体效果有助滋养心气,抵御暑热。秋天则是气血由外往里走的季节。秋气与肺气相通。这时,可吃点秋梨膏精选白梨,配合其他润肺生津的药物,加蜂蜜、红枣等佐料制成。梨有润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经,有助气血速降,帮助人们把气血吸纳回体内。冬天户外大雪飘飘,人体气血都藏起来了,正是补养的好时机。冬天重在补肾,男性以精气为主,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补血,可服用阿胶、大枣、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剂服用;更年期后,可服用六味地黄丸。中医称这种养生方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在身体功能正常情况下的滋补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则应先治疗原发疾病。

1.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2.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4.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5.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6.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

7.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智慧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如下:

第一势:韦驮献杵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第三势:掌托天门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第十一势:打躬势

第十二势:掉尾势

一、第一层文火健身《易筋经》:

文火健身《易筋经》是在古代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气行走经络”,打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功导引术。养生之道在于心情、在于筋络通畅、浑身飘仙,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二、第二层武火运气《易筋经》:

练成武火运气《易筋经》的弟子,可随意将气调动到任何部位,产生强大力量,强身防身、锄强扶弱,也可公开登台进行各种硬气功表演。

三、第三层疗伤运气《易筋经》:

身体的疼痛,除部分外伤引起之外,有很多情况是因筋络不通、气血受阻而形成的,中医理论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练习《易筋经》第三层次,可使真气在身体内任意运行,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以达到自我修复疗伤的目的。

四、第四层内气透发《易筋经》:

由于《易筋经》功夫讲究的是气血运行、练气养丹,所以久练气场、磁场会越练越大,通过“内气透发”方法的*,可使丹气透发,曾强免疫力,打通筋络,逐渐康复。

中医理论讲,所有的病症都是由“虚”、“实”、“寒”、“热”引起的。中医治疗,就是辨症施之,通过“补”、“泄”、“点”、“按”等行气方法使病人阴阳平衡,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如下:

第一势:韦驮献杵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第三势:掌托天门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第十一势:打躬势

第十二势:掉尾势

一、第一层文火健身《易筋经》:

文火健身《易筋经》是在古代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气行走经络”,打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气功导引术。养生之道在于心情、在于筋络通畅、浑身飘仙,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二、第二层武火运气《易筋经》:

练成武火运气《易筋经》的弟子,可随意将气调动到任何部位,产生强大力量,强身防身、锄强扶弱,也可公开登台进行各种硬气功表演。

三、第三层疗伤运气《易筋经》:

身体的疼痛,除部分外伤引起之外,有很多情况是因筋络不通、气血受阻而形成的,中医理论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练习《易筋经》第三层次,可使真气在身体内任意运行,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以达到自我修复疗伤的目的。

四、第四层内气透发《易筋经》:

由于《易筋经》功夫讲究的是气血运行、练气养丹,所以久练气场、磁场会越练越大,通过“内气透发”方法的*,可使丹气透发,曾强免疫力,打通筋络,逐渐康复。

中医理论讲,所有的病症都是由“虚”、“实”、“寒”、“热”引起的。中医治疗,就是辨症施之,通过“补”、“泄”、“点”、“按”等行气方法使病人阴阳平衡,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早中晚的养生方法各不同

  早晨慢养生:慢起床、慢排尿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

  慢起床要做到三个三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2-3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

  其次要慢排尿。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地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

  上午动养生:多运动、做数独

  上午9点到中午1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

  老人上午9-11点运动、下午3-5点运动都很好(天气特别热时,应选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1小时的锻炼,可以用15分钟预热、30分钟运动,最后15分钟伸展。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所谓动脑,是指积极的思考。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

  下午润养生:喝够水、扭扭腰

  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入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她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

  傍晚热养生:喝小酒、泡手脚

  傍晚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

  睡前小酌一杯,是养生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最好选择度数较低的葡萄酒,饮上两小口即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入眠。

  此外,冬天的傍晚还非常适合泡澡。在37-39℃的温水中泡20分钟左右,可让身心沉静下来。此外,还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分钟。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

  夜间松养生:想乐事、松身体

  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这时,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才能有安稳的睡眠。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1小时内少说话。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

  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30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早中晚的养生方法各不同

  早晨慢养生:慢起床、慢排尿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

  慢起床要做到三个三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2-3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

  其次要慢排尿。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地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

  上午动养生:多运动、做数独

  上午9点到中午1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

  老人上午9-11点运动、下午3-5点运动都很好(天气特别热时,应选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1小时的锻炼,可以用15分钟预热、30分钟运动,最后15分钟伸展。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所谓动脑,是指积极的思考。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

  下午润养生:喝够水、扭扭腰

  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入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她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

  傍晚热养生:喝小酒、泡手脚

  傍晚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

  睡前小酌一杯,是养生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最好选择度数较低的葡萄酒,饮上两小口即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入眠。

  此外,冬天的傍晚还非常适合泡澡。在37-39℃的温水中泡20分钟左右,可让身心沉静下来。此外,还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分钟。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

  夜间松养生:想乐事、松身体

  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这时,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才能有安稳的睡眠。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1小时内少说话。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

  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30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中医养生六字诀:顺、静、修…

“顺”: 养生 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 健康 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

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 健康 、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养生 建议: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补”:有补有泻最 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 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

固气, 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固神, 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养生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达到很好的 养生 效果,记牢这个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其实 养生 很简单!

中医养生六字诀:顺、静、修…

“顺”: 养生 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 健康 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

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 健康 、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养生 建议: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补”:有补有泻最 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 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

固气, 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固神, 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养生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达到很好的 养生 效果,记牢这个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其实 养生 很简单!

中医养生六字诀:顺、静、修…

“顺”: 养生 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 健康 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

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 健康 、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养生 建议:建议大家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配合调津,保健效果更好。

“补”:有补有泻最 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 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

固气, 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固神, 就要调养七情,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绪控制好了,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养生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注意日常的一些小的事情就能达到很好的 养生 效果,记牢这个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其实 养生 很简单!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及动作要领

易筋经*十二式:

1、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2、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3、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孙亏槐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空慎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4、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作用:调理则友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5、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6、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及动作要领

易筋经*十二式:

1、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2、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3、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孙亏槐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空慎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4、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作用:调理则友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5、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教学,易筋经十二式教程。


6、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黄帝内经必背口诀

黄帝内经必背口诀如下:

1、顺,顺天时地利

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时懂养生的人就能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合收藏的需要。

2、慢,健康长寿慢中求

慢养生一直是中医提倡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当要慢一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认为想要健康长寿,要"慢生活"。

慢主要包括呼吸放慢,放慢呼吸是延长寿命的关键之所在;进食细慢,人要像蚂蚁一样的饮食,浅尝辄止,食物多样,粗细搭配,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劳作缓慢,运动劳作能健身,养精蓄锐可延年。

排便稳慢,排便时一定要悠着点,要稳、要慢,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心率减慢,研究数据显示,动物体心脏跳动的极限次数是8亿次,心率快则寿命短,心率慢则寿命长。

3、润,多喝水,多滋润五脏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燥热会带来很多疾病,如肝火旺盛则会导致头发油腻、口臭、痘痘等;肺燥则会出现干咳现象。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要保证五脏六腑的滋润,滋润五脏六腑平时要多喝水。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养生食物,如山药可以润肺、肾和脾胃,绿色蔬菜入肝等。

4、动,脑要动,体要动

很多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忙碌的名人们,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忙忙碌碌的人则往往是最快活的人,有爱的事业忙碌,也就更有成就感,人体的新陈代谢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强。所以,想要健康长寿,脑要动,体也要动。

5、暖,保护好身体的阳气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大自然若失去太阳的温暖,万物便不得存活;人若失去阳气,寿命也将终止。所以,保暖是中医里养生的重点,保暖不等于穿得多,暖是注重身体四末、胃腰的保暖。

一般来说,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增减衣服,不能过热也不能受凉,始终保持身体温暖的最佳状态。另外,就是尽量不吃或少吃寒凉食物,可适量多食用一些有滋补阳气的食物,比如羊肉、河虾、韭菜、杜仲等。

6、松,身体放松,精神放松

长期身体紧绷会导致气血瘀滞,气血不通则会出现健康问题;长期精神压力大,精神和身体都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更易得病。

所以,想要健康长寿,放松身心很重要,可以在劳累的时候听音乐、看书,还可以关掉手机,走出门,到野外进行放松。

黄帝内经必背口诀

黄帝内经必背口诀如下:

1、顺,顺天时地利

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时懂养生的人就能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顺应这个规律,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合收藏的需要。

2、慢,健康长寿慢中求

慢养生一直是中医提倡的一种方法,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应当要慢一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认为想要健康长寿,要"慢生活"。

慢主要包括呼吸放慢,放慢呼吸是延长寿命的关键之所在;进食细慢,人要像蚂蚁一样的饮食,浅尝辄止,食物多样,粗细搭配,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健康和长寿;劳作缓慢,运动劳作能健身,养精蓄锐可延年。

排便稳慢,排便时一定要悠着点,要稳、要慢,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心率减慢,研究数据显示,动物体心脏跳动的极限次数是8亿次,心率快则寿命短,心率慢则寿命长。

3、润,多喝水,多滋润五脏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燥热会带来很多疾病,如肝火旺盛则会导致头发油腻、口臭、痘痘等;肺燥则会出现干咳现象。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要保证五脏六腑的滋润,滋润五脏六腑平时要多喝水。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养生食物,如山药可以润肺、肾和脾胃,绿色蔬菜入肝等。

4、动,脑要动,体要动

很多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忙碌的名人们,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忙忙碌碌的人则往往是最快活的人,有爱的事业忙碌,也就更有成就感,人体的新陈代谢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强。所以,想要健康长寿,脑要动,体也要动。

5、暖,保护好身体的阳气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大自然若失去太阳的温暖,万物便不得存活;人若失去阳气,寿命也将终止。所以,保暖是中医里养生的重点,保暖不等于穿得多,暖是注重身体四末、胃腰的保暖。

一般来说,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增减衣服,不能过热也不能受凉,始终保持身体温暖的最佳状态。另外,就是尽量不吃或少吃寒凉食物,可适量多食用一些有滋补阳气的食物,比如羊肉、河虾、韭菜、杜仲等。

6、松,身体放松,精神放松

长期身体紧绷会导致气血瘀滞,气血不通则会出现健康问题;长期精神压力大,精神和身体都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更易得病。

所以,想要健康长寿,放松身心很重要,可以在劳累的时候听音乐、看书,还可以关掉手机,走出门,到野外进行放松。

穴位养生的口诀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中医理疗是一部很高深的学问,而各种隐讳难记的穴位更是让人头大,好在自己比较善于分析和组合,终于利用口诀的形式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穴位养生的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 方法 。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女性养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养生功能:用指压的话,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

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三要穴: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生功能: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的收缩力,中医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女性性冷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五要穴:肾俞穴强壮肾气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养生功能: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有帮助。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六要穴:中府穴丰胸美体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

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第七要穴:商阳穴促进新陈代谢

商阳穴: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养生功能: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

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也即是小腿中间关节背后,也就是膝盖后正中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道主导生殖器官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除了可以缓和紧张情绪,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劳症状。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穴位养生的口诀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中医理疗是一部很高深的学问,而各种隐讳难记的穴位更是让人头大,好在自己比较善于分析和组合,终于利用口诀的形式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穴位养生的口诀,希望对你有用!

  穴位养生的口诀

一、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小肠:下巨虚;大肠:上巨虚;三焦:委阳;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又名悬钟)。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这八个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称窦氏八穴。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 方法 。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疗妇科病效著),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

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针(合谷曲池三里阳陵内关三阴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压③瘫痪④痹症

七、十全大补方

组方: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主治:心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两虚、神经衰弱、久病体弱。

八、胃家病验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组方: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范围: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

九、四大系统调节主穴

血液循环系统:内关

消化系统:承浆、足三里、中脘

神经系统:风池、率谷

免疫系统: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颤: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泽

流涎:地仓

男蛊女孕:涌泉

鬼邪妖癫:神门、人中、间使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

头面病:曲池、合谷

鼻渊:合谷、太冲

泄泻:足三里、内庭、申脉、中脘

五痫(如五畜叫):劳宫、涌泉

心肾不交:神门、太溪

心力衰竭:内关、膻中

注:自《杂病穴法歌》《灵光赋》《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十一、常见病一针疗法

退热穴:曲池 胸闷穴:膻中 调心穴:内关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脐中

精神病穴:百会 癔瘫穴:涌泉 面瘫穴:下关 偏瘫穴:率谷 脑缺血穴:风池

前头痛穴:中脘 偏头痛穴:太冲 后头痛穴:至阴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风池

胃痛穴:中脘 止泻穴:申脉 肾结石穴:精灵 利尿穴:三阴交 落枕穴:悬钟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阴陵泉 腰肌扭伤穴:后溪髋痛穴:合谷 肋痛穴:阳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关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关 眩晕穴:百会 耳聋穴:听宫

耳鸣穴:听会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十四、禁针穴歌

脑户囱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膝髌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十五、针灸取穴要诀

病在上,取肺大肠经;病在中,取脾胃经;病在下,取肝肾。

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离穴不离经。

  女性养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这个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个。

养生功能:用指压的话,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

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三要穴: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生功能:按摩命门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督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巅项,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横纹线的*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沟中心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位主导生殖器官的神经从此处经过,经常按压可以强化*的收缩力,中医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女性性冷感。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五要穴:肾俞穴强壮肾气

肾俞穴:与命门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养生功能:这里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有帮助。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第六要穴:中府穴丰胸美体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

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第七要穴:商阳穴促进新陈代谢

商阳穴:这个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侧,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养生功能:这也是一个调理内息与肠胃的穴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掐一掐这里,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桡侧经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入两筋间,沿小臂桡侧上行至肘外侧。

经上臂后侧桡侧缘上肩,出肩峰前侧上行交会于头部,下入缺盆络肺,过膈肌属于大肠。

由锁骨上窝分出支脉1上行颈旁,过面颊入齿槽,转回出挟口旁,交会于人中部,然后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挟鼻孔两旁接足阳明胃经。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也即是小腿中间关节背后,也就是膝盖后正中点。

养生功能:这个穴道主导生殖器官神经延伸到这里,用手指轻轻抚压穴位,除了可以缓和紧张情绪,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劳症状。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行颧部,交会于头顶。由头顶分出支脉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脉)由头顶入内络于脑、出于项,入肩胛分为两支下行,主脉1由肩胛内侧夹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脉2经夹脊旁过臀部入腘中。主脉2由肩胛内侧过肩胛下行至髋关节,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支脉2会合于腘中,向下过腓肠肌出外踝后侧,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口诀

子午流注简易口诀:

胆肝肺肠胃脾心,

小肠膀胱和肾经,

心包三焦通百脉,

十二时辰轮不停。

注解:

1、排序从午夜子时开始,此时阳气升腾,去旧换新,正当时。

2、第一句的肠需牢记是大肠,与第二句小肠区分开来,脑子里过一下应该就不会混淆。

出处

《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原来就是按子时午时阴阳循环,经穴顺应流动,应时而治的方法。顺应天时,病可速愈,逆时则险。所以规则不能不守,不然本来是找对了路,却选错了鞋,导致病情加剧,尚不知所以,岂不可惜。

人体脏腑与12时辰对应关系表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需要休养;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口诀

子午流注简易口诀:

胆肝肺肠胃脾心,

小肠膀胱和肾经,

心包三焦通百脉,

十二时辰轮不停。

注解:

1、排序从午夜子时开始,此时阳气升腾,去旧换新,正当时。

2、第一句的肠需牢记是大肠,与第二句小肠区分开来,脑子里过一下应该就不会混淆。

出处

《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原来就是按子时午时阴阳循环,经穴顺应流动,应时而治的方法。顺应天时,病可速愈,逆时则险。所以规则不能不守,不然本来是找对了路,却选错了鞋,导致病情加剧,尚不知所以,岂不可惜。

人体脏腑与12时辰对应关系表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需要休养;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口诀

子午流注简易口诀:

胆肝肺肠胃脾心,

小肠膀胱和肾经,

心包三焦通百脉,

十二时辰轮不停。

注解:

1、排序从午夜子时开始,此时阳气升腾,去旧换新,正当时。

2、第一句的肠需牢记是大肠,与第二句小肠区分开来,脑子里过一下应该就不会混淆。

出处

《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原来就是按子时午时阴阳循环,经穴顺应流动,应时而治的方法。顺应天时,病可速愈,逆时则险。所以规则不能不守,不然本来是找对了路,却选错了鞋,导致病情加剧,尚不知所以,岂不可惜。

人体脏腑与12时辰对应关系表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需要休养;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易经中医养生口诀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易筋经产生于秦汉时期术士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成为僧人们打坐参禅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易筋经》系明朝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原系道家导引之术。天台当地流传的《易筋经》,有桐柏宫紫微八势。民间还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经》,主要有街头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一节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三节二十二势)等,其传承多为师徒相传,现民间流传较为普遍的为十二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