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孟教授谈养生知识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2-25 13:44:22
文档

孟教授谈养生知识

孟景春,男,1922年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批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江苏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临床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脾胃病有较深研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推荐度:
导读孟景春,男,1922年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批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江苏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临床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脾胃病有较深研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孟景春,男,1922年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批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江苏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临床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脾胃病有较深研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孟广泉教授是谁?孟广泉治失眠效果好吗?

孟教授二年前我就听朋友说过,可当初不信,白折腾了一年多,花了几千块钱也不好,现在才用孟老老的醒脑胺康组合才半个来月,就把吃了几年的西药减停了,真后悔当初没直接找他看!

孟广泉教授是谁?孟广泉治失眠效果好吗?

孟教授二年前我就听朋友说过,可当初不信,白折腾了一年多,花了几千块钱也不好,现在才用孟老老的醒脑胺康组合才半个来月,就把吃了几年的西药减停了,真后悔当初没直接找他看!

孟广泉教授是谁?孟广泉治失眠效果好吗?

孟教授二年前我就听朋友说过,可当初不信,白折腾了一年多,花了几千块钱也不好,现在才用孟老老的醒脑胺康组合才半个来月,就把吃了几年的西药减停了,真后悔当初没直接找他看!

卫生部直属北京医院老专家 巧拒患者红包30年的事迹

导语:在手术台前患者家属送红包,无非图的是踏实;医院把钱悄悄存进患者账户,为的是心安理得。昨日,本台对长沙长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主任孟庆伟教授拒红包30年的事迹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些天,不少读者纷纷与笔者联系,说她们在就诊时,孟教授曾悄悄退还了红包,有的人后来还与孟教授变成了朋友。她们打来电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像孟教授这样的医生,给患者、病人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信任。”

??

32岁的胡惠敏,谈起孟教授赞不绝口

杨惠敏,岳阳平江人;谈到给她看病的孟庆伟教授,赞不绝口。杨女士说:“在来我们医院之前还去过当地及周边的医院,一开始,和婚检的检查结果一样,我们都是正常的。可后来还是怀不上,最后查出来问题在我身上。医生说,我没有排卵,原因是多方面的,输卵管不畅、黄体功能不全、孕激素偏低。我听从了医生的话;当时在当地做了系列药物治疗,备孕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怀上。

据杨女士说:“之后还去过湖北某专科不孕不育医院,都交了钱了,打算在那边治疗。”但是她朋友强烈推荐她来湖南长沙长江医院,因为她朋友在长沙长江医院治好了,纠结再三之后,杨女士还是转了医院。

“你当时交的那几千块钱,他们退给你了吗?”随行小编这么问到杨女士。杨女士老公在一旁念叨着说:“没有,没有退我们也来这边了,而且一点也不后悔。在他们那边医院走廊里都没什么人,在这边,患者病号很多,我们看起来也很放心。”

第二天,杨女士办理住院手续,她将1000元现金包在一个信封里,夹在病历中递给了孟教授。可她没有想到,第二天某*长便将那个信封退了回来。当时,杨女士心里有些不安。

出院之时,杨女士给孟庆伟教授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感谢信,杨女士在信中这么评价孟教授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廉洁行医乐于奉献,关爱患者贴心服务,态度谦和平易近人。”

孟教授对笔者说道:“我从医30年,从未收受患者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医者父母心啊!”

宅心仁厚女医生 带给患者温暖与感动

“她是技术精湛的好医生,又是体贴患者的‘会计师’。患者送给孟教授的红包最后存进病人账户,变成了住院费,她这样做既安定了患者的心,又温暖了病人。”昨日,湖南永州的汤芹女士看到本报道后,对孟教授也是称赞有加。

据汤女士说:“在做手术之前,汤女士悄悄封了一个300元的红包,孟教授坚决不收,推来挡去,最终孟教授勉强收下。可没有想到,在出院结账时发现孟教授将红包中的300元钱,拿出来为冲抵了部分住院费。”看到结账单时,一股暖流在汤女士心头流过。“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孟医生,也希望所有的医生能够向她学习。”汤女士这样说。

孟教授说:“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之灵魂,时时指导各学科医疗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使先贤伦理学思想得以继承发扬,以求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尚的医德应该是我辈医生的灵魂,是我辈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就在当天,笔者一行人在长沙长江医院一个登记本上,看到多条孟庆伟退还红包的记录。许多患者对孟教授交口称赞的,还有找她看号的市民患者,对她的医术很是敬佩。

“这长沙长江医院的孟医生真是神了,我之前大大小小跑了近10多家医院,花费了近万把块钱,都没什么效果;来这就半个来月的时间,真不敢相信我可以备孕了……感谢长沙长江医院医院,衷心感谢孟教授给了我为人父母的权利。”前天来长江医院复查的醴陵刘女士满泪盈眶的说。

孟教授微笑说,“刘女士这多囊卵巢综合症问题也算不上什么很大的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主要还是国家专利“金匮助孕方”恰到好处。”

自2017年3月15日由中国健康管理促进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以长沙长江医院为试点医院,启动的“省内首家不孕不育远程*会诊中心”成立以来;长沙长江医院远程视频会诊中心专线及到诊咨询人数激增,反响效果甚佳。

据长沙长江医院住院部3.4月份相关统计,3.4月份里时实到诊患者达634例。长沙长江医院院长表示:“长沙长江医院将利用好远程系统服务平台,按照相关要求将工作做扎实,更好地为湖南民众提供服务。开通远程医疗系统是目前医疗卫生合作领域的一件大事。通过该系统视频,与北上广三甲院等知名专家分享先进医疗技术及联合诊治,更好造福湖南广大人民。”

卫生部直属北京医院老专家 巧拒患者红包30年的事迹

导语:在手术台前患者家属送红包,无非图的是踏实;医院把钱悄悄存进患者账户,为的是心安理得。昨日,本台对长沙长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主任孟庆伟教授拒红包30年的事迹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些天,不少读者纷纷与笔者联系,说她们在就诊时,孟教授曾悄悄退还了红包,有的人后来还与孟教授变成了朋友。她们打来电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像孟教授这样的医生,给患者、病人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信任。”

??

32岁的胡惠敏,谈起孟教授赞不绝口

杨惠敏,岳阳平江人;谈到给她看病的孟庆伟教授,赞不绝口。杨女士说:“在来我们医院之前还去过当地及周边的医院,一开始,和婚检的检查结果一样,我们都是正常的。可后来还是怀不上,最后查出来问题在我身上。医生说,我没有排卵,原因是多方面的,输卵管不畅、黄体功能不全、孕激素偏低。我听从了医生的话;当时在当地做了系列药物治疗,备孕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怀上。

据杨女士说:“之后还去过湖北某专科不孕不育医院,都交了钱了,打算在那边治疗。”但是她朋友强烈推荐她来湖南长沙长江医院,因为她朋友在长沙长江医院治好了,纠结再三之后,杨女士还是转了医院。

“你当时交的那几千块钱,他们退给你了吗?”随行小编这么问到杨女士。杨女士老公在一旁念叨着说:“没有,没有退我们也来这边了,而且一点也不后悔。在他们那边医院走廊里都没什么人,在这边,患者病号很多,我们看起来也很放心。”

第二天,杨女士办理住院手续,她将1000元现金包在一个信封里,夹在病历中递给了孟教授。可她没有想到,第二天某*长便将那个信封退了回来。当时,杨女士心里有些不安。

出院之时,杨女士给孟庆伟教授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感谢信,杨女士在信中这么评价孟教授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廉洁行医乐于奉献,关爱患者贴心服务,态度谦和平易近人。”

孟教授对笔者说道:“我从医30年,从未收受患者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医者父母心啊!”

宅心仁厚女医生 带给患者温暖与感动

“她是技术精湛的好医生,又是体贴患者的‘会计师’。患者送给孟教授的红包最后存进病人账户,变成了住院费,她这样做既安定了患者的心,又温暖了病人。”昨日,湖南永州的汤芹女士看到本报道后,对孟教授也是称赞有加。

据汤女士说:“在做手术之前,汤女士悄悄封了一个300元的红包,孟教授坚决不收,推来挡去,最终孟教授勉强收下。可没有想到,在出院结账时发现孟教授将红包中的300元钱,拿出来为冲抵了部分住院费。”看到结账单时,一股暖流在汤女士心头流过。“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孟医生,也希望所有的医生能够向她学习。”汤女士这样说。

孟教授说:“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之灵魂,时时指导各学科医疗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使先贤伦理学思想得以继承发扬,以求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尚的医德应该是我辈医生的灵魂,是我辈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就在当天,笔者一行人在长沙长江医院一个登记本上,看到多条孟庆伟退还红包的记录。许多患者对孟教授交口称赞的,还有找她看号的市民患者,对她的医术很是敬佩。

“这长沙长江医院的孟医生真是神了,我之前大大小小跑了近10多家医院,花费了近万把块钱,都没什么效果;来这就半个来月的时间,真不敢相信我可以备孕了……感谢长沙长江医院医院,衷心感谢孟教授给了我为人父母的权利。”前天来长江医院复查的醴陵刘女士满泪盈眶的说。

孟教授微笑说,“刘女士这多囊卵巢综合症问题也算不上什么很大的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主要还是国家专利“金匮助孕方”恰到好处。”

自2017年3月15日由中国健康管理促进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以长沙长江医院为试点医院,启动的“省内首家不孕不育远程*会诊中心”成立以来;长沙长江医院远程视频会诊中心专线及到诊咨询人数激增,反响效果甚佳。

据长沙长江医院住院部3.4月份相关统计,3.4月份里时实到诊患者达634例。长沙长江医院院长表示:“长沙长江医院将利用好远程系统服务平台,按照相关要求将工作做扎实,更好地为湖南民众提供服务。开通远程医疗系统是目前医疗卫生合作领域的一件大事。通过该系统视频,与北上广三甲院等知名专家分享先进医疗技术及联合诊治,更好造福湖南广大人民。”

卫生部直属北京医院老专家 巧拒患者红包30年的事迹

导语:在手术台前患者家属送红包,无非图的是踏实;医院把钱悄悄存进患者账户,为的是心安理得。昨日,本台对长沙长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主任孟庆伟教授拒红包30年的事迹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近些天,不少读者纷纷与笔者联系,说她们在就诊时,孟教授曾悄悄退还了红包,有的人后来还与孟教授变成了朋友。她们打来电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像孟教授这样的医生,给患者、病人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信任。”

??

32岁的胡惠敏,谈起孟教授赞不绝口

杨惠敏,岳阳平江人;谈到给她看病的孟庆伟教授,赞不绝口。杨女士说:“在来我们医院之前还去过当地及周边的医院,一开始,和婚检的检查结果一样,我们都是正常的。可后来还是怀不上,最后查出来问题在我身上。医生说,我没有排卵,原因是多方面的,输卵管不畅、黄体功能不全、孕激素偏低。我听从了医生的话;当时在当地做了系列药物治疗,备孕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怀上。

据杨女士说:“之后还去过湖北某专科不孕不育医院,都交了钱了,打算在那边治疗。”但是她朋友强烈推荐她来湖南长沙长江医院,因为她朋友在长沙长江医院治好了,纠结再三之后,杨女士还是转了医院。

“你当时交的那几千块钱,他们退给你了吗?”随行小编这么问到杨女士。杨女士老公在一旁念叨着说:“没有,没有退我们也来这边了,而且一点也不后悔。在他们那边医院走廊里都没什么人,在这边,患者病号很多,我们看起来也很放心。”

第二天,杨女士办理住院手续,她将1000元现金包在一个信封里,夹在病历中递给了孟教授。可她没有想到,第二天某*长便将那个信封退了回来。当时,杨女士心里有些不安。

出院之时,杨女士给孟庆伟教授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感谢信,杨女士在信中这么评价孟教授的:“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廉洁行医乐于奉献,关爱患者贴心服务,态度谦和平易近人。”

孟教授对笔者说道:“我从医30年,从未收受患者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医者父母心啊!”

宅心仁厚女医生 带给患者温暖与感动

“她是技术精湛的好医生,又是体贴患者的‘会计师’。患者送给孟教授的红包最后存进病人账户,变成了住院费,她这样做既安定了患者的心,又温暖了病人。”昨日,湖南永州的汤芹女士看到本报道后,对孟教授也是称赞有加。

据汤女士说:“在做手术之前,汤女士悄悄封了一个300元的红包,孟教授坚决不收,推来挡去,最终孟教授勉强收下。可没有想到,在出院结账时发现孟教授将红包中的300元钱,拿出来为冲抵了部分住院费。”看到结账单时,一股暖流在汤女士心头流过。“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孟医生,也希望所有的医生能够向她学习。”汤女士这样说。

孟教授说:“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之灵魂,时时指导各学科医疗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使先贤伦理学思想得以继承发扬,以求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尚的医德应该是我辈医生的灵魂,是我辈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就在当天,笔者一行人在长沙长江医院一个登记本上,看到多条孟庆伟退还红包的记录。许多患者对孟教授交口称赞的,还有找她看号的市民患者,对她的医术很是敬佩。

“这长沙长江医院的孟医生真是神了,我之前大大小小跑了近10多家医院,花费了近万把块钱,都没什么效果;来这就半个来月的时间,真不敢相信我可以备孕了……感谢长沙长江医院医院,衷心感谢孟教授给了我为人父母的权利。”前天来长江医院复查的醴陵刘女士满泪盈眶的说。

孟教授微笑说,“刘女士这多囊卵巢综合症问题也算不上什么很大的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是关键,主要还是国家专利“金匮助孕方”恰到好处。”

自2017年3月15日由中国健康管理促进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以长沙长江医院为试点医院,启动的“省内首家不孕不育远程*会诊中心”成立以来;长沙长江医院远程视频会诊中心专线及到诊咨询人数激增,反响效果甚佳。

据长沙长江医院住院部3.4月份相关统计,3.4月份里时实到诊患者达634例。长沙长江医院院长表示:“长沙长江医院将利用好远程系统服务平台,按照相关要求将工作做扎实,更好地为湖南民众提供服务。开通远程医疗系统是目前医疗卫生合作领域的一件大事。通过该系统视频,与北上广三甲院等知名专家分享先进医疗技术及联合诊治,更好造福湖南广大人民。”

孟勤国的学高身正吾良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孟勤国

第22个教师节在丰收的金秋如期而至,辛勤耕耘于杏坛的园丁们收获了他们的喜悦。9月9日上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从全国高等学校近97万教师中选拔出来的100名杰出代表接受了国家的表彰,荣获了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称:这些杰出代表身上凝结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品质。他们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在学生看来,脱颖而出的孟勤国成为“百佳”之一完全是实至名归。这位16岁便登上讲台的“老”老师,倾心教育数十载,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勤勉好学、博学多才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曾用一个极端的词来形容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双馨”的他——“完美”。
我们来看看“白描”的孟勤国:
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教授。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法学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至今任教于广西大学法学院,1995年以来历任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1997年被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聘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2004年3次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特殊津贴,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获广西杰出法学家称号。 孟勤国是我国物权法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科研20余年,在物权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法学大师江平教授由此赠以他“广西学派”之美誉。在我国物权法草案、破产法草案的修审过程中,孟勤国应全国人*工委的邀请参加了修改工作,他是北京地区以外受邀的三名法学专家之一。全国人*工委王胜明副主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特别提到:“广西大学的孟勤国教授起草了物权法部分的建议稿……这些专家建议稿,对民法的制定弥足珍贵。”
1995年以前,国内极少有人进行物权法的研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大学校园里攻读的孟勤国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投入到物权法的研究之中。在当时颇为冷清的物权法研究领域里,孟勤国埋头默默苦耕,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撰写的硕士论文《国家财产民事保护》因提出和解答了物权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此后,他依然勤耕不辍。
面壁十年图破壁,2002年,其学术专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出版,书中创立的物权二元理论在国内法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并受到全国人*制工作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当我读完面前这部《物权二元论》时,我深感它确实是我所期待的‘破壁之作’中的一部。对于肯深入研究与希望解决中国现代实际的人们,这部书则显得像一缕新鲜空气,像一位合格的导游”,全国人*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会所研究员郑成思对该书如此评价。
此书被评为2005年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
《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公开发表了孟勤国依据物权二元理论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编者称“物权法领域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物权理论与设计”。2005年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中大量吸收了物权二元理论和建议,成为影响我国物权立法的三大专家稿之一。
“在修改草案过程中,我常处于‘弱势群体’中,因为我一直与主流的物权观点交锋,支持我观点的人属于少数,许多观点刚提出来就被主流观点‘包围’,但从第三审的物权草案上看,其中已体现了我当时一些被‘孤立’的观点。”孟教授自豪地回忆道。
作为广西*立法咨询员、南宁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孟勤国积极参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立法和执法作了大量的咨询工作。他长期担任外资、银行、证券等公司的法律顾问,承办了不少特大及疑难案件,为广西的企业避免、挽回损失数亿元。
孟勤国治学严谨,他对前人法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问的博与约、广与深都有精到的见解。他认为,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前进。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博学和慎思,更得益于他不拘陈规、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穷究真谛的胆识和魄力。
作为教师的孟勤国,同样把这种优秀的品质用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1995年,孟勤国被委任为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甫上任的他把教学改革列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孟勤国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当今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依法治国”所需法律专业人才的伟大使命;法学专业必须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为宗旨。
针对法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了“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的教学改革方案;主张加强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司法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广博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一颗公心”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职业操守。法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尊崇法治,就是信奉法律至上,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这种理念要求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应当树立一颗公心,爱国家、有道德、守戒律;要求学生确立作为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毕生为公平正义而奋斗。
——“一支硬笔、一张铁嘴”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法学是思辨和交流的职业,法科学生应该知识渊博、思维清晰、文笔流畅、能言善辩、以理服人。
在教学实践中,孟勤国非常强调人才“德”的培养,他说:“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育人,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还在其次。相较于普通人,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更高尚的人格,这是法律的特殊性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孟勤国永远忘不了一件令他痛心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学院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时分配到了省级机关,可是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单位退回了学校,原因是:穿拖鞋上班。单位认为:这样散漫的学生,不太可能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之后,在每年给新生做的第一场报告中,孟勤国都要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提醒他们慎独自律,不要因恶小而为之。他也常以此事提醒自己: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经有个研究生在一次寒假结束返校时迟到了,到校后却谎称时间耽误在中途转车上。孟勤国在检查他的车票时发现了破绽,按照他的启程日期,即便顺利转车也会迟到半天。学生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写了检讨。孟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我这里受批评是摔了一小跤,如果你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就可以避免以后在社会上摔一大跤啊。”
为了让学生打造“一支硬笔”、练就“一张铁嘴”,孟勤国开中国法学教育先河,将古汉语列为广西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学生每星期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佳作。孟勤国告诉学生,《古文观止》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熟读其中的文章,必然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走进广西大学法学院办公楼,你可以发现最气派的房间不是院长办公室,也不是教授工作室,而是学生模拟法庭。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个月都要“开庭”一次,“法官”、“律师”、“犯罪嫌疑人”等在这里一展辩才,进行激烈的口舌争峰。
这里“开庭”的密度是全国法学院最高的。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理论”, 孟勤国认为司法实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所以,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办好模拟法庭。
——设立课程群。即一门核心课程带入几门相关的实践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加强授课中的案例教学。
——增加实习时间。广西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第七学期全部为实习时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学生法律事务的开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孟勤国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多涉猎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他认为,学习法律,不仅理*底要扎实、知识要全面,而且应当了解社会实际,不尚空谈。他提倡和推行的这一良好学风,使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受益无穷。
“独木不成林”,为了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孟勤国积极扶掖青年教师的成长。自1995年起,他一直担任民法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审阅青年教师的讲稿,旁听他们的讲课,一一指点,传授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戴红兵、蒋慧、杨洁等一群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孟勤国主持完成的《以人为本、制度为先》、《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等重大教改课题先后荣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改革的效果是喜人的,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该院毕业生在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公*、各种就职招聘中与全国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成绩不斐,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特色和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广西大学法学院则由原来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广西的名牌学院。 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自江南水乡的孟勤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少年的壮志理想都留在了南疆这片红土地上,把最诚挚的爱和满怀的*都挥洒给了学生。
孟勤国有句名言:怠慢和糊弄学生是教师最大的缺德。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常存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得他从不敢在教学工作中、在为人师表上有些许的马虎和松懈。
学术研究工作繁重、社会职务繁杂的孟勤国,在教学方面却年年超负荷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为法学院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两倍多。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开出本科、研究生课程七门;他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细心揣摩学生心理,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他从不旷课从不迟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学生怨恨他的认真。
说起孟老师对待上课的认真劲儿,他的研究生张海龙至今难以忘记令他深深感动的一件事情。2000底,孟勤国罹患了严重的肝病。时值学期中,调课比较困难。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他挂着输液瓶坚持到教室上课。一堂课讲完,他往往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放不下上课的事情,最后他干脆把学生叫到家里来,在病榻上给学生上课。
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孟勤国的讲课风格鲜明,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将高深的法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也将课堂气氛调动得十分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提问和思考。他还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让活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讲台上的他以其强大的理性思维力量、机智明快且风趣的言语、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高昂的*,引领学生畅游法学知识的海洋。孟勤国上课有个特点,从不用看教材,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讲台上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这种自信和能力来自于他长期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会。学生王恒恒说:“孟教授学识渊博,虽然从事的是法学研究与教育,但是他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也相当有深度。他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扎实而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勤国多次说过:教师是学生走出无知的拐棍。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他认为,法学本科生就是法学领域中的小学生,小学生要从识字数数开始,法学本科生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因此一定要将教材的内容讲清讲透。为了打造坚实的“拐棍”,他拜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妻子为师,精心研究教育学,准确把握学生心理,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年年更新讲义,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中心,结合立法和司法的新动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他善于因材施教,灵活运用讨论、提问、比较、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他讲述的民法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民法学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孟勤国的民法知识早已烂熟于胸。尽管如此,他在备课时也丝毫不马虎,有时为了找个好的例子讲清楚某个概念和理论,他费尽周折,一个个实例进行比较,直至把最恰当的那一个寻找到。
在学生眼里,孟勤国不仅是他们仰慕的法学家,是他们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除了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学生喜欢找孟老师解答,生活中的挫折、心灵成长中的疑惑学生也喜欢向孟老师倾诉和讨教。孟勤国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均向学生公开,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他随时向他提问题。他也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会,和学生谈做学问、谈做人的道理,以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爱与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说:“‘一颗公心,一张铁嘴,一支硬笔’是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可以说这也是孟老师教学与为人的最真实的写照。”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时分,在广西大学校园里常可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孟勤国夫妇和三、五个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这是孟老师的又一课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孟勤国把散步的时间都利用上了。
孟勤国深深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也得到了学生的最高赞誉:在广西大学,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武汉大学,学生给他的综合评分为97.6分,接近了满分。
“教师应该无私热爱学生”,孟勤国这样说,也这样实践着。殚精竭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高尚职业”的孟勤国,无疑是学生心中另一轮明丽的太阳。
(陈瑞群)

孟勤国的学高身正吾良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孟勤国

第22个教师节在丰收的金秋如期而至,辛勤耕耘于杏坛的园丁们收获了他们的喜悦。9月9日上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从全国高等学校近97万教师中选拔出来的100名杰出代表接受了国家的表彰,荣获了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称:这些杰出代表身上凝结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品质。他们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在学生看来,脱颖而出的孟勤国成为“百佳”之一完全是实至名归。这位16岁便登上讲台的“老”老师,倾心教育数十载,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勤勉好学、博学多才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曾用一个极端的词来形容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双馨”的他——“完美”。
我们来看看“白描”的孟勤国:
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教授。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法学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至今任教于广西大学法学院,1995年以来历任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1997年被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聘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2004年3次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特殊津贴,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获广西杰出法学家称号。 孟勤国是我国物权法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科研20余年,在物权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法学大师江平教授由此赠以他“广西学派”之美誉。在我国物权法草案、破产法草案的修审过程中,孟勤国应全国人*工委的邀请参加了修改工作,他是北京地区以外受邀的三名法学专家之一。全国人*工委王胜明副主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特别提到:“广西大学的孟勤国教授起草了物权法部分的建议稿……这些专家建议稿,对民法的制定弥足珍贵。”
1995年以前,国内极少有人进行物权法的研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大学校园里攻读的孟勤国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投入到物权法的研究之中。在当时颇为冷清的物权法研究领域里,孟勤国埋头默默苦耕,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撰写的硕士论文《国家财产民事保护》因提出和解答了物权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此后,他依然勤耕不辍。
面壁十年图破壁,2002年,其学术专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出版,书中创立的物权二元理论在国内法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并受到全国人*制工作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当我读完面前这部《物权二元论》时,我深感它确实是我所期待的‘破壁之作’中的一部。对于肯深入研究与希望解决中国现代实际的人们,这部书则显得像一缕新鲜空气,像一位合格的导游”,全国人*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会所研究员郑成思对该书如此评价。
此书被评为2005年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
《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公开发表了孟勤国依据物权二元理论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编者称“物权法领域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物权理论与设计”。2005年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中大量吸收了物权二元理论和建议,成为影响我国物权立法的三大专家稿之一。
“在修改草案过程中,我常处于‘弱势群体’中,因为我一直与主流的物权观点交锋,支持我观点的人属于少数,许多观点刚提出来就被主流观点‘包围’,但从第三审的物权草案上看,其中已体现了我当时一些被‘孤立’的观点。”孟教授自豪地回忆道。
作为广西*立法咨询员、南宁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孟勤国积极参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立法和执法作了大量的咨询工作。他长期担任外资、银行、证券等公司的法律顾问,承办了不少特大及疑难案件,为广西的企业避免、挽回损失数亿元。
孟勤国治学严谨,他对前人法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问的博与约、广与深都有精到的见解。他认为,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前进。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博学和慎思,更得益于他不拘陈规、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穷究真谛的胆识和魄力。
作为教师的孟勤国,同样把这种优秀的品质用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1995年,孟勤国被委任为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甫上任的他把教学改革列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孟勤国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当今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依法治国”所需法律专业人才的伟大使命;法学专业必须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为宗旨。
针对法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了“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的教学改革方案;主张加强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司法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广博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一颗公心”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职业操守。法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尊崇法治,就是信奉法律至上,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这种理念要求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应当树立一颗公心,爱国家、有道德、守戒律;要求学生确立作为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毕生为公平正义而奋斗。
——“一支硬笔、一张铁嘴”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法学是思辨和交流的职业,法科学生应该知识渊博、思维清晰、文笔流畅、能言善辩、以理服人。
在教学实践中,孟勤国非常强调人才“德”的培养,他说:“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育人,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还在其次。相较于普通人,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更高尚的人格,这是法律的特殊性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孟勤国永远忘不了一件令他痛心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学院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时分配到了省级机关,可是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单位退回了学校,原因是:穿拖鞋上班。单位认为:这样散漫的学生,不太可能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之后,在每年给新生做的第一场报告中,孟勤国都要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提醒他们慎独自律,不要因恶小而为之。他也常以此事提醒自己: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经有个研究生在一次寒假结束返校时迟到了,到校后却谎称时间耽误在中途转车上。孟勤国在检查他的车票时发现了破绽,按照他的启程日期,即便顺利转车也会迟到半天。学生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写了检讨。孟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我这里受批评是摔了一小跤,如果你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就可以避免以后在社会上摔一大跤啊。”
为了让学生打造“一支硬笔”、练就“一张铁嘴”,孟勤国开中国法学教育先河,将古汉语列为广西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学生每星期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佳作。孟勤国告诉学生,《古文观止》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熟读其中的文章,必然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走进广西大学法学院办公楼,你可以发现最气派的房间不是院长办公室,也不是教授工作室,而是学生模拟法庭。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个月都要“开庭”一次,“法官”、“律师”、“犯罪嫌疑人”等在这里一展辩才,进行激烈的口舌争峰。
这里“开庭”的密度是全国法学院最高的。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理论”, 孟勤国认为司法实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所以,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办好模拟法庭。
——设立课程群。即一门核心课程带入几门相关的实践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加强授课中的案例教学。
——增加实习时间。广西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第七学期全部为实习时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学生法律事务的开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孟勤国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多涉猎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他认为,学习法律,不仅理*底要扎实、知识要全面,而且应当了解社会实际,不尚空谈。他提倡和推行的这一良好学风,使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受益无穷。
“独木不成林”,为了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孟勤国积极扶掖青年教师的成长。自1995年起,他一直担任民法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审阅青年教师的讲稿,旁听他们的讲课,一一指点,传授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戴红兵、蒋慧、杨洁等一群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孟勤国主持完成的《以人为本、制度为先》、《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等重大教改课题先后荣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改革的效果是喜人的,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该院毕业生在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公*、各种就职招聘中与全国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成绩不斐,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特色和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广西大学法学院则由原来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广西的名牌学院。 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自江南水乡的孟勤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少年的壮志理想都留在了南疆这片红土地上,把最诚挚的爱和满怀的*都挥洒给了学生。
孟勤国有句名言:怠慢和糊弄学生是教师最大的缺德。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常存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得他从不敢在教学工作中、在为人师表上有些许的马虎和松懈。
学术研究工作繁重、社会职务繁杂的孟勤国,在教学方面却年年超负荷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为法学院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两倍多。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开出本科、研究生课程七门;他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细心揣摩学生心理,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他从不旷课从不迟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学生怨恨他的认真。
说起孟老师对待上课的认真劲儿,他的研究生张海龙至今难以忘记令他深深感动的一件事情。2000底,孟勤国罹患了严重的肝病。时值学期中,调课比较困难。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他挂着输液瓶坚持到教室上课。一堂课讲完,他往往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放不下上课的事情,最后他干脆把学生叫到家里来,在病榻上给学生上课。
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孟勤国的讲课风格鲜明,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将高深的法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也将课堂气氛调动得十分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提问和思考。他还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让活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讲台上的他以其强大的理性思维力量、机智明快且风趣的言语、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高昂的*,引领学生畅游法学知识的海洋。孟勤国上课有个特点,从不用看教材,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讲台上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这种自信和能力来自于他长期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会。学生王恒恒说:“孟教授学识渊博,虽然从事的是法学研究与教育,但是他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也相当有深度。他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扎实而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勤国多次说过:教师是学生走出无知的拐棍。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他认为,法学本科生就是法学领域中的小学生,小学生要从识字数数开始,法学本科生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因此一定要将教材的内容讲清讲透。为了打造坚实的“拐棍”,他拜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妻子为师,精心研究教育学,准确把握学生心理,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年年更新讲义,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中心,结合立法和司法的新动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他善于因材施教,灵活运用讨论、提问、比较、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他讲述的民法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民法学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孟勤国的民法知识早已烂熟于胸。尽管如此,他在备课时也丝毫不马虎,有时为了找个好的例子讲清楚某个概念和理论,他费尽周折,一个个实例进行比较,直至把最恰当的那一个寻找到。
在学生眼里,孟勤国不仅是他们仰慕的法学家,是他们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除了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学生喜欢找孟老师解答,生活中的挫折、心灵成长中的疑惑学生也喜欢向孟老师倾诉和讨教。孟勤国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均向学生公开,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他随时向他提问题。他也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会,和学生谈做学问、谈做人的道理,以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爱与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说:“‘一颗公心,一张铁嘴,一支硬笔’是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可以说这也是孟老师教学与为人的最真实的写照。”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时分,在广西大学校园里常可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孟勤国夫妇和三、五个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这是孟老师的又一课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孟勤国把散步的时间都利用上了。
孟勤国深深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也得到了学生的最高赞誉:在广西大学,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武汉大学,学生给他的综合评分为97.6分,接近了满分。
“教师应该无私热爱学生”,孟勤国这样说,也这样实践着。殚精竭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高尚职业”的孟勤国,无疑是学生心中另一轮明丽的太阳。
(陈瑞群)

孟勤国的学高身正吾良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孟勤国

第22个教师节在丰收的金秋如期而至,辛勤耕耘于杏坛的园丁们收获了他们的喜悦。9月9日上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从全国高等学校近97万教师中选拔出来的100名杰出代表接受了国家的表彰,荣获了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称:这些杰出代表身上凝结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品质。他们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在学生看来,脱颖而出的孟勤国成为“百佳”之一完全是实至名归。这位16岁便登上讲台的“老”老师,倾心教育数十载,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勤勉好学、博学多才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曾用一个极端的词来形容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双馨”的他——“完美”。
我们来看看“白描”的孟勤国:
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教授。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法学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至今任教于广西大学法学院,1995年以来历任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1997年被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聘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2004年3次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特殊津贴,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获广西杰出法学家称号。 孟勤国是我国物权法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科研20余年,在物权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法学大师江平教授由此赠以他“广西学派”之美誉。在我国物权法草案、破产法草案的修审过程中,孟勤国应全国人*工委的邀请参加了修改工作,他是北京地区以外受邀的三名法学专家之一。全国人*工委王胜明副主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特别提到:“广西大学的孟勤国教授起草了物权法部分的建议稿……这些专家建议稿,对民法的制定弥足珍贵。”
1995年以前,国内极少有人进行物权法的研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大学校园里攻读的孟勤国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投入到物权法的研究之中。在当时颇为冷清的物权法研究领域里,孟勤国埋头默默苦耕,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撰写的硕士论文《国家财产民事保护》因提出和解答了物权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此后,他依然勤耕不辍。
面壁十年图破壁,2002年,其学术专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出版,书中创立的物权二元理论在国内法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并受到全国人*制工作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当我读完面前这部《物权二元论》时,我深感它确实是我所期待的‘破壁之作’中的一部。对于肯深入研究与希望解决中国现代实际的人们,这部书则显得像一缕新鲜空气,像一位合格的导游”,全国人*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会所研究员郑成思对该书如此评价。
此书被评为2005年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
《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公开发表了孟勤国依据物权二元理论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编者称“物权法领域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物权理论与设计”。2005年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中大量吸收了物权二元理论和建议,成为影响我国物权立法的三大专家稿之一。
“在修改草案过程中,我常处于‘弱势群体’中,因为我一直与主流的物权观点交锋,支持我观点的人属于少数,许多观点刚提出来就被主流观点‘包围’,但从第三审的物权草案上看,其中已体现了我当时一些被‘孤立’的观点。”孟教授自豪地回忆道。
作为广西*立法咨询员、南宁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孟勤国积极参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立法和执法作了大量的咨询工作。他长期担任外资、银行、证券等公司的法律顾问,承办了不少特大及疑难案件,为广西的企业避免、挽回损失数亿元。
孟勤国治学严谨,他对前人法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问的博与约、广与深都有精到的见解。他认为,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前进。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博学和慎思,更得益于他不拘陈规、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穷究真谛的胆识和魄力。
作为教师的孟勤国,同样把这种优秀的品质用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1995年,孟勤国被委任为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甫上任的他把教学改革列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孟勤国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当今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依法治国”所需法律专业人才的伟大使命;法学专业必须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为宗旨。
针对法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了“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的教学改革方案;主张加强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司法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广博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一颗公心”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职业操守。法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尊崇法治,就是信奉法律至上,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这种理念要求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应当树立一颗公心,爱国家、有道德、守戒律;要求学生确立作为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毕生为公平正义而奋斗。
——“一支硬笔、一张铁嘴”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法学是思辨和交流的职业,法科学生应该知识渊博、思维清晰、文笔流畅、能言善辩、以理服人。
在教学实践中,孟勤国非常强调人才“德”的培养,他说:“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育人,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还在其次。相较于普通人,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更高尚的人格,这是法律的特殊性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孟勤国永远忘不了一件令他痛心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学院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时分配到了省级机关,可是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单位退回了学校,原因是:穿拖鞋上班。单位认为:这样散漫的学生,不太可能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之后,在每年给新生做的第一场报告中,孟勤国都要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提醒他们慎独自律,不要因恶小而为之。他也常以此事提醒自己: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经有个研究生在一次寒假结束返校时迟到了,到校后却谎称时间耽误在中途转车上。孟勤国在检查他的车票时发现了破绽,按照他的启程日期,即便顺利转车也会迟到半天。学生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写了检讨。孟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我这里受批评是摔了一小跤,如果你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就可以避免以后在社会上摔一大跤啊。”
为了让学生打造“一支硬笔”、练就“一张铁嘴”,孟勤国开中国法学教育先河,将古汉语列为广西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学生每星期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佳作。孟勤国告诉学生,《古文观止》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熟读其中的文章,必然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走进广西大学法学院办公楼,你可以发现最气派的房间不是院长办公室,也不是教授工作室,而是学生模拟法庭。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个月都要“开庭”一次,“法官”、“律师”、“犯罪嫌疑人”等在这里一展辩才,进行激烈的口舌争峰。
这里“开庭”的密度是全国法学院最高的。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理论”, 孟勤国认为司法实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所以,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办好模拟法庭。
——设立课程群。即一门核心课程带入几门相关的实践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加强授课中的案例教学。
——增加实习时间。广西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第七学期全部为实习时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学生法律事务的开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孟勤国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多涉猎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他认为,学习法律,不仅理*底要扎实、知识要全面,而且应当了解社会实际,不尚空谈。他提倡和推行的这一良好学风,使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受益无穷。
“独木不成林”,为了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孟勤国积极扶掖青年教师的成长。自1995年起,他一直担任民法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审阅青年教师的讲稿,旁听他们的讲课,一一指点,传授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戴红兵、蒋慧、杨洁等一群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孟勤国主持完成的《以人为本、制度为先》、《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等重大教改课题先后荣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改革的效果是喜人的,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该院毕业生在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公*、各种就职招聘中与全国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成绩不斐,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特色和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广西大学法学院则由原来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广西的名牌学院。 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自江南水乡的孟勤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少年的壮志理想都留在了南疆这片红土地上,把最诚挚的爱和满怀的*都挥洒给了学生。
孟勤国有句名言:怠慢和糊弄学生是教师最大的缺德。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常存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得他从不敢在教学工作中、在为人师表上有些许的马虎和松懈。
学术研究工作繁重、社会职务繁杂的孟勤国,在教学方面却年年超负荷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为法学院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两倍多。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开出本科、研究生课程七门;他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细心揣摩学生心理,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他从不旷课从不迟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学生怨恨他的认真。
说起孟老师对待上课的认真劲儿,他的研究生张海龙至今难以忘记令他深深感动的一件事情。2000底,孟勤国罹患了严重的肝病。时值学期中,调课比较困难。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他挂着输液瓶坚持到教室上课。一堂课讲完,他往往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放不下上课的事情,最后他干脆把学生叫到家里来,在病榻上给学生上课。
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孟勤国的讲课风格鲜明,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将高深的法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也将课堂气氛调动得十分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提问和思考。他还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让活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讲台上的他以其强大的理性思维力量、机智明快且风趣的言语、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高昂的*,引领学生畅游法学知识的海洋。孟勤国上课有个特点,从不用看教材,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讲台上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这种自信和能力来自于他长期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会。学生王恒恒说:“孟教授学识渊博,虽然从事的是法学研究与教育,但是他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也相当有深度。他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扎实而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勤国多次说过:教师是学生走出无知的拐棍。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他认为,法学本科生就是法学领域中的小学生,小学生要从识字数数开始,法学本科生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因此一定要将教材的内容讲清讲透。为了打造坚实的“拐棍”,他拜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妻子为师,精心研究教育学,准确把握学生心理,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年年更新讲义,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中心,结合立法和司法的新动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他善于因材施教,灵活运用讨论、提问、比较、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他讲述的民法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民法学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孟勤国的民法知识早已烂熟于胸。尽管如此,他在备课时也丝毫不马虎,有时为了找个好的例子讲清楚某个概念和理论,他费尽周折,一个个实例进行比较,直至把最恰当的那一个寻找到。
在学生眼里,孟勤国不仅是他们仰慕的法学家,是他们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除了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学生喜欢找孟老师解答,生活中的挫折、心灵成长中的疑惑学生也喜欢向孟老师倾诉和讨教。孟勤国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均向学生公开,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他随时向他提问题。他也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会,和学生谈做学问、谈做人的道理,以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爱与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说:“‘一颗公心,一张铁嘴,一支硬笔’是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可以说这也是孟老师教学与为人的最真实的写照。”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时分,在广西大学校园里常可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孟勤国夫妇和三、五个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这是孟老师的又一课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孟勤国把散步的时间都利用上了。
孟勤国深深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也得到了学生的最高赞誉:在广西大学,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武汉大学,学生给他的综合评分为97.6分,接近了满分。
“教师应该无私热爱学生”,孟勤国这样说,也这样实践着。殚精竭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高尚职业”的孟勤国,无疑是学生心中另一轮明丽的太阳。
(陈瑞群)

孟勤国的学高身正吾良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孟勤国

第22个教师节在丰收的金秋如期而至,辛勤耕耘于杏坛的园丁们收获了他们的喜悦。9月9日上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表彰大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从全国高等学校近97万教师中选拔出来的100名杰出代表接受了国家的表彰,荣获了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称:这些杰出代表身上凝结着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品质。他们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在学生看来,脱颖而出的孟勤国成为“百佳”之一完全是实至名归。这位16岁便登上讲台的“老”老师,倾心教育数十载,以自己的严格自律、勤勉好学、博学多才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曾用一个极端的词来形容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双馨”的他——“完美”。
我们来看看“白描”的孟勤国:
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教授。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法学会副会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5年7月至今任教于广西大学法学院,1995年以来历任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1997年被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聘为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3年、2004年3次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特殊津贴,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获广西杰出法学家称号。 孟勤国是我国物权法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从事民商法教学和科研20余年,在物权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法学大师江平教授由此赠以他“广西学派”之美誉。在我国物权法草案、破产法草案的修审过程中,孟勤国应全国人*工委的邀请参加了修改工作,他是北京地区以外受邀的三名法学专家之一。全国人*工委王胜明副主任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特别提到:“广西大学的孟勤国教授起草了物权法部分的建议稿……这些专家建议稿,对民法的制定弥足珍贵。”
1995年以前,国内极少有人进行物权法的研究。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大学校园里攻读的孟勤国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投入到物权法的研究之中。在当时颇为冷清的物权法研究领域里,孟勤国埋头默默苦耕,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撰写的硕士论文《国家财产民事保护》因提出和解答了物权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而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此后,他依然勤耕不辍。
面壁十年图破壁,2002年,其学术专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出版,书中创立的物权二元理论在国内法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并受到全国人*制工作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当我读完面前这部《物权二元论》时,我深感它确实是我所期待的‘破壁之作’中的一部。对于肯深入研究与希望解决中国现代实际的人们,这部书则显得像一缕新鲜空气,像一位合格的导游”,全国人*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会所研究员郑成思对该书如此评价。
此书被评为2005年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
《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公开发表了孟勤国依据物权二元理论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编者称“物权法领域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物权理论与设计”。2005年公布的物权法草案中大量吸收了物权二元理论和建议,成为影响我国物权立法的三大专家稿之一。
“在修改草案过程中,我常处于‘弱势群体’中,因为我一直与主流的物权观点交锋,支持我观点的人属于少数,许多观点刚提出来就被主流观点‘包围’,但从第三审的物权草案上看,其中已体现了我当时一些被‘孤立’的观点。”孟教授自豪地回忆道。
作为广西*立法咨询员、南宁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孟勤国积极参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立法和执法作了大量的咨询工作。他长期担任外资、银行、证券等公司的法律顾问,承办了不少特大及疑难案件,为广西的企业避免、挽回损失数亿元。
孟勤国治学严谨,他对前人法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问的博与约、广与深都有精到的见解。他认为,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前进。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博学和慎思,更得益于他不拘陈规、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穷究真谛的胆识和魄力。
作为教师的孟勤国,同样把这种优秀的品质用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1995年,孟勤国被委任为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甫上任的他把教学改革列为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孟勤国认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当今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依法治国”所需法律专业人才的伟大使命;法学专业必须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造就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应用型法学人才为宗旨。
针对法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他提出了“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的教学改革方案;主张加强学生“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司法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广博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一颗公心”是法律人最重要的职业操守。法学是追求公平正义的事业,尊崇法治,就是信奉法律至上,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这种理念要求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应当树立一颗公心,爱国家、有道德、守戒律;要求学生确立作为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毕生为公平正义而奋斗。
——“一支硬笔、一张铁嘴”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法学是思辨和交流的职业,法科学生应该知识渊博、思维清晰、文笔流畅、能言善辩、以理服人。
在教学实践中,孟勤国非常强调人才“德”的培养,他说:“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育人,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还在其次。相较于普通人,法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更高尚的人格,这是法律的特殊性对我们的要求。这也是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孟勤国永远忘不了一件令他痛心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学院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时分配到了省级机关,可是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单位退回了学校,原因是:穿拖鞋上班。单位认为:这样散漫的学生,不太可能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之后,在每年给新生做的第一场报告中,孟勤国都要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提醒他们慎独自律,不要因恶小而为之。他也常以此事提醒自己: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曾经有个研究生在一次寒假结束返校时迟到了,到校后却谎称时间耽误在中途转车上。孟勤国在检查他的车票时发现了破绽,按照他的启程日期,即便顺利转车也会迟到半天。学生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写了检讨。孟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我这里受批评是摔了一小跤,如果你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就可以避免以后在社会上摔一大跤啊。”
为了让学生打造“一支硬笔”、练就“一张铁嘴”,孟勤国开中国法学教育先河,将古汉语列为广西大学法学院民法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并要求学生每星期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佳作。孟勤国告诉学生,《古文观止》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熟读其中的文章,必然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走进广西大学法学院办公楼,你可以发现最气派的房间不是院长办公室,也不是教授工作室,而是学生模拟法庭。在这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每个月都要“开庭”一次,“法官”、“律师”、“犯罪嫌疑人”等在这里一展辩才,进行激烈的口舌争峰。
这里“开庭”的密度是全国法学院最高的。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理论”, 孟勤国认为司法实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所以,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办好模拟法庭。
——设立课程群。即一门核心课程带入几门相关的实践课程,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加强授课中的案例教学。
——增加实习时间。广西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第七学期全部为实习时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学生法律事务的开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孟勤国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多多涉猎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他认为,学习法律,不仅理*底要扎实、知识要全面,而且应当了解社会实际,不尚空谈。他提倡和推行的这一良好学风,使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受益无穷。
“独木不成林”,为了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孟勤国积极扶掖青年教师的成长。自1995年起,他一直担任民法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审阅青年教师的讲稿,旁听他们的讲课,一一指点,传授经验。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戴红兵、蒋慧、杨洁等一群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孟勤国主持完成的《以人为本、制度为先》、《一颗公心、一支硬笔、一张铁嘴》等重大教改课题先后荣获广西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改革的效果是喜人的,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该院毕业生在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公*、各种就职招聘中与全国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成绩不斐,显示出自己的实力、特色和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广西大学法学院则由原来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广西的名牌学院。 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自江南水乡的孟勤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少年的壮志理想都留在了南疆这片红土地上,把最诚挚的爱和满怀的*都挥洒给了学生。
孟勤国有句名言:怠慢和糊弄学生是教师最大的缺德。他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常存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得他从不敢在教学工作中、在为人师表上有些许的马虎和松懈。
学术研究工作繁重、社会职务繁杂的孟勤国,在教学方面却年年超负荷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为法学院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两倍多。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开出本科、研究生课程七门;他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细心揣摩学生心理,对待教学一丝不苟;他从不旷课从不迟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学生怨恨他的认真。
说起孟老师对待上课的认真劲儿,他的研究生张海龙至今难以忘记令他深深感动的一件事情。2000底,孟勤国罹患了严重的肝病。时值学期中,调课比较困难。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他挂着输液瓶坚持到教室上课。一堂课讲完,他往往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躺在床上的他怎么也放不下上课的事情,最后他干脆把学生叫到家里来,在病榻上给学生上课。
课堂教学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孟勤国的讲课风格鲜明,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将高深的法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也将课堂气氛调动得十分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提问和思考。他还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让活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讲台上的他以其强大的理性思维力量、机智明快且风趣的言语、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高昂的*,引领学生畅游法学知识的海洋。孟勤国上课有个特点,从不用看教材,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讲台上纵横捭阖,滔滔不绝。这种自信和能力来自于他长期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会。学生王恒恒说:“孟教授学识渊博,虽然从事的是法学研究与教育,但是他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也相当有深度。他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扎实而全面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勤国多次说过:教师是学生走出无知的拐棍。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他认为,法学本科生就是法学领域中的小学生,小学生要从识字数数开始,法学本科生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因此一定要将教材的内容讲清讲透。为了打造坚实的“拐棍”,他拜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妻子为师,精心研究教育学,准确把握学生心理,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他年年更新讲义,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中心,结合立法和司法的新动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他善于因材施教,灵活运用讨论、提问、比较、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基本知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他讲述的民法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民法学界颇有建树的学者,孟勤国的民法知识早已烂熟于胸。尽管如此,他在备课时也丝毫不马虎,有时为了找个好的例子讲清楚某个概念和理论,他费尽周折,一个个实例进行比较,直至把最恰当的那一个寻找到。
在学生眼里,孟勤国不仅是他们仰慕的法学家,是他们尊敬的师长,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除了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学生喜欢找孟老师解答,生活中的挫折、心灵成长中的疑惑学生也喜欢向孟老师倾诉和讨教。孟勤国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均向学生公开,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他随时向他提问题。他也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会,和学生谈做学问、谈做人的道理,以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爱与呵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说:“‘一颗公心,一张铁嘴,一支硬笔’是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可以说这也是孟老师教学与为人的最真实的写照。”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时分,在广西大学校园里常可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孟勤国夫妇和三、五个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这是孟老师的又一课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孟勤国把散步的时间都利用上了。
孟勤国深深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也得到了学生的最高赞誉:在广西大学,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武汉大学,学生给他的综合评分为97.6分,接近了满分。
“教师应该无私热爱学生”,孟勤国这样说,也这样实践着。殚精竭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高尚职业”的孟勤国,无疑是学生心中另一轮明丽的太阳。
(陈瑞群)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孟教授谈养生知识

孟景春,男,1922年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批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江苏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临床上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对脾胃病有较深研究,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