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节是哪一天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9 13:52:34
文档

中医养生节是哪一天

世界中医药日是一个节日,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大会发表了《罗马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推荐度:
导读世界中医药日是一个节日,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大会发表了《罗马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世界中医药日是一个节日,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大会发表了《罗马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一传统节日通常在每个月的初五和初九庆祝,寓意着驱除有害生物。在这一天,人们重视自身的健康,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对于饮食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清淡的食品,避免过度刺激肠胃。此外,为了避免细菌繁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五毒日有什么讲究和忌讳”的相关内容。

2023年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2023年的五毒日分别是:2月4日、3月6日、4月5日、5月5日、6月4日、7月4日、8月2日、9月1日、10月1日和11月30日。

2023年的九毒日分别是:2月8日、3月10日、4月9日、5月9日、6月8日、7月8日、8月6日、9月4日、10月4日和12月3日。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两个节日象征着驱除有害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疾病,例如增强自身免疫力和保持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选择一些清淡的食品,例如蔬菜、水果和白肉。这些食品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而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度刺激。

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保持室内通风,使空气流通,并避免细菌繁殖。可以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清新剂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一年中重要的健康节日,我们应该重视并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五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五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食品:五毒日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进食辛辣食品容易上火,导致身体不适。不宜剪头发或指甲:五毒日剪头发或指甲容易引发疾病,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不宜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五毒日阳气旺盛,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容易造成眼部疲劳和不适。宜进行适当锻炼:五毒日阳气旺盛,适当进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宜保持室内通风:五毒日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细菌滋生,保持身体健康。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九毒日也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以下是九毒日的讲究和忌讳:

不宜进食辛辣刺激食品:九毒日阳气较弱,进食辛辣刺激食品容易伤害胃肠,导致身体不适。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九毒日阳气较弱,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导致身体受凉,引发感冒等疾病。不宜剃头或剃须:九毒日不宜剃头或剃须,因为这些部位是人体的阳气所在之处。宜多喝温开水:九毒日阳气较弱,多喝温开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宜保持心情愉悦:九毒日是一个重要的健康节日,保持心情愉悦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五毒日和九毒日是中医养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卫生,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

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2017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气之一,冬至后第108天。此时,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太阳清新,流转于此时的阳气,也是最清新的。故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清明时节中医如何养生的知识,欢迎阅读。

  清明之际,人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同时,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潮湿,各类细菌、病毒也更加活跃。清明节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养生呢?

  衣:要遵循“春捂”之说

  清明节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忽冷忽热,衣着不能顿减,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要遵循“春捂”之说,有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食: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因为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笋、鸡、海鱼等“发物”。《千金要方》载饮食应“省酸增甘”,故忌酸食如羊肉、狗肉、鹌鹑等,宜食甘温补脾之品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另外介绍几种适合清明时节吃的食物:

  1、荠菜。清明时节最适宜吃的时令蔬菜是荠菜。“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中医学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荠菜可降压、健胃消食、强筋健骨、明目养肝、润肺和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

  2、河蚌。“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清明前,水中的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此时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可口。

  3、韭菜。含较多膳食纤维,可助瘦身并促进食欲,杀菌消炎,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4、马兰头。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之功效,不但能补充维生素,缓解春困,还对咽喉肿痛非常有效。

  住: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

  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的熬夜,保持充足睡眠。适当午睡以消春困。

  行:扫墓当“动”宜适度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人们应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吐故纳新。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扫墓当注意控制情绪。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气候逐渐转暖、桃花初绽、杨柳返青,正是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日子,而且,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总体来说,清明养生要注重“顺时而为”,春节较干燥,蛰伏了一冬,人体内的肝气在这个节气里达到最旺,肝对应五味中的“酸”,如果不注意调节,就会引发脾胃不顺、消化不良、情绪失调的问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润肺平肝的`温性食物,少吃发物、寒凉以及酸性食物。

  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特别是陈年旧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有慢性病史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在清明一定要忌口才好。

  我们日常饮食中哪些属于发物呢?

  蔬菜类:竹笋类、南瓜、菠菜、芋头、韭菜、葱、蒜、豌豆等,容易诱发皮肤炎症和其它过敏性疾病,竹笋虽然味道鲜美,但有哮喘病史的人和体质弱的小朋友一定要少吃。

  水果类:桃、杏,容易诱发各种疮、虫疳等,而且也容易引起上火。

  肉类:羊肉、公鸡肉、鹅肉等,容易触发头痛、脑晕眩等宿疾,还会加重皮肤过敏和炎症。

  海鲜类:清明尽量少吃味咸而寒腥的海鲜水产,容易诱发各种过敏性的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皮炎,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脾胃不调的人也会容易引发腹泻。

  菌菇类:蘑菇、香菇等要适量吃,过量了会加重慢性过敏类疾病。

  此外,清明期间,南方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主要由艾草揉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那么清明应该多吃些什么呢?

  黑色食物

  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紫菜、黑木耳等等,不但可以养肝,还能够提高免疫力。黑色食物大家可以参阅微信公众号:乐鼠基地(有一种美味,叫黑色料理)

  白色食物

  山药、莲藕、白萝卜、白菜、银耳、薏米等等,这些白色食物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C、E、胡萝卜素、钙、铁等成分,可以起到排毒润肺、清热平肝的作用,非常适合春天敏感多发期食用。

  甘味食物

  甘味食物是指有补益脾胃功能的食物,除了上面提到的山药,还有大枣、柑橘、橙子、雪梨、木瓜、红薯、芥菜等等。如果是水果,最好吃时令的梨、苹果、柚子、枇杷、草莓、菠萝等。

  菊花茶

  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此外,菊花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将菊花和桑椹一起泡茶喝,可以养血柔肝、益肾润肺,达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

“中国国医日”是哪一天,为何会有这个节日?

每年的3月17日为中国国医节,旨在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造福全世界。

中国国医节的目的

设立中国国医节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抗争“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

中国国医节的由来

1929年,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

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中国国医节”的发源地。

中医文化

中医乃中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地区性的抗争更是难以计数,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

“中国国医日”是哪一天,为何会有这个节日?

每年的3月17日为中国国医节,旨在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造福全世界。

中国国医节的目的

设立中国国医节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抗争“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

中国国医节的由来

1929年,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取消旧医药(那时中医中药被称为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如果取消旧医药被确定的话,治病用药,只能是西医西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中药就会被遗弃,这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当时在医学界引起非常大的振动,大量的中医药人士纷纷抗议游说,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为此以“中医药界奋斗号”一刊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

在同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二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上南京请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民心民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上海是“中国国医节”的发源地。

中医文化

中医乃中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地区性的抗争更是难以计数,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过了夏至,紧接着就到了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因此夏至的养生保健尤为关键。那么夏至如何养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至养生要点,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气血外浮,内里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促进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滋腻碍胃,酿湿生热,激发疮疡等皮肤病。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习俗在夏至这一天吃面(冬至吃饺子)。这有什么讲究呢?饺子是把馅料(能量、精华)用面包裹起来,这就符合了“冬主闭藏”自然气象。而夏至节气则相反,要把阳气释放出来。面块切成面条后,就意味着把内里的能量有节制地疏散出来了。另外,吃面要学会喝面汤,申大夫老家有民谚:“吃面喝甜汤,不用大夫开药方”。

  3、居处清凉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服饰,并不适合夏季。衣服颜色尽量选择吸热少的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吸汗及透气的棉质及亚麻。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忌夜食生冷

  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丰富,年龄大者、体质脆弱者,要顾护脾胃阳气,晚间最好不要吃生菜、瓜类、冰镇寒凉之物,也要注意少吃肉、面、肥厚粘腻之物,否则容易出现腹胀、吐泻等病症。

  5、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季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睡午觉。“夏至一阴生”,午觉是以阳养阴的保健手段,只要能闭上眼睛安静躺一会,也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6、及时喝水,避免缺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晕脑胀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等组织器官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不适症状。还有就是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发生头晕脑胀等不舒服。

  7、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夏季炎热,最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8、温水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9、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制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10、绿豆胜冰消暑烦

  绿豆汤实在是夏季的一剂消暑好方。绿豆味甘性寒,入心经和胃经。夏天有内热小便黄赤的时候喝,效果最好。喜欢吃甜的人还可以加些蜂蜜,对热毒的痈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绿豆毕竟是寒性的,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食。久服会把体内的虚寒坐实,这样以后就更不容易调理了。

  11、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12、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可随身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另外,从服装的颜色上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进而保护皮肤,预防皮肤老化甚至癌变。

  13、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各大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界的温热之气,祛散体内盘踞的寒湿病邪之气。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夏至节气中医养生要点

  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过了夏至,紧接着就到了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因此夏至的养生保健尤为关键。那么夏至如何养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夏至养生要点,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多吃蔬果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气血外浮,内里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薄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促进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滋腻碍胃,酿湿生热,激发疮疡等皮肤病。

  2、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习俗在夏至这一天吃面(冬至吃饺子)。这有什么讲究呢?饺子是把馅料(能量、精华)用面包裹起来,这就符合了“冬主闭藏”自然气象。而夏至节气则相反,要把阳气释放出来。面块切成面条后,就意味着把内里的能量有节制地疏散出来了。另外,吃面要学会喝面汤,申大夫老家有民谚:“吃面喝甜汤,不用大夫开药方”。

  3、居处清凉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服饰,并不适合夏季。衣服颜色尽量选择吸热少的浅色为主。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吸汗及透气的棉质及亚麻。早晚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4、忌夜食生冷

  夏季昼长夜短,夜生活丰富,年龄大者、体质脆弱者,要顾护脾胃阳气,晚间最好不要吃生菜、瓜类、冰镇寒凉之物,也要注意少吃肉、面、肥厚粘腻之物,否则容易出现腹胀、吐泻等病症。

  5、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季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睡午觉。“夏至一阴生”,午觉是以阳养阴的保健手段,只要能闭上眼睛安静躺一会,也能起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6、及时喝水,避免缺水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晕脑胀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等组织器官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不适症状。还有就是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发生头晕脑胀等不舒服。

  7、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夏季炎热,最应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8、温水洗澡

  每日温水洗澡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9、忌夜卧贪凉

  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制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

  10、绿豆胜冰消暑烦

  绿豆汤实在是夏季的一剂消暑好方。绿豆味甘性寒,入心经和胃经。夏天有内热小便黄赤的时候喝,效果最好。喜欢吃甜的人还可以加些蜂蜜,对热毒的痈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绿豆毕竟是寒性的,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多食。久服会把体内的虚寒坐实,这样以后就更不容易调理了。

  11、适当锻炼身体

  锻炼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场地可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为好,剧烈的`运动不宜做。

  12、外出采取防晒措施

  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可随身备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另外,从服装的颜色上讲,最好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进而保护皮肤,预防皮肤老化甚至癌变。

  13、节气针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各大医院开展的“三伏贴”一种疗法,夏至的节气针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界的温热之气,祛散体内盘踞的寒湿病邪之气。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导语:二十四节气除了规定农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现在我们进城脱离了土地,但二十四节气养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下面就来看看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节气养生 24节气怎么养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时

立春(2月4/5日):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

雨水(2月19/20日):这时春风遍吹,天气渐暖,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3月5/6日):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苏醒过来及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4月4/5日):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人们在门口插上杨柳条,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扫坟墓。

谷雨(4月20/21日):天气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种的好季节,因为有雨水滋润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发脾气,多微笑

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

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天不需要特别进补,“因为气候上升,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内热,”体质较差的人,一般可选用莲子、芡实、薏仁、花生、核桃、燕窝、猪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类成分的银耳也有防发炎功效,亦可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

此外,有过敏气喘体质的人,在春天要特别注意体质的调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发过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尽管天气回暖,保暖工作还是很重要。春天因气候变化大,加上阳光普照,常让人忽略初春的善变与寒冷,因此衣着最好慢慢减少。此外,由于膝关节对冷较敏感,因此穿着裙装时,记得加双厚一点的裤袜保暖。

第 4招 启动身体的引擎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变慢,阳气下降,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重新补充身体的阳气。起早运动,舒筋活络也是养护肝脏的方法之一。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种。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适当的运动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冬挂冰凌时

立冬(11月7/8日):冬季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11月22/23日):气温下降,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冬至(12月21/22日):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1月5/6日):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大部分地区进入严寒时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自觉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必须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呆在温度适中的房间里,减少外出次数。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袜。

要谨慎对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要坚持洗脚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大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严防病变科学研究发现,冬至之前是阴寒最严重的阶段,重病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对此,要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参、大枣、桂圆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调节饮食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各类豆粥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要进行适宜的身体锻炼,冬季锻炼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现状,有选择地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适宜冬季锻炼的项目。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节是哪一天

世界中医药日是一个节日,2018年11月,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大会发表了《罗马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中医药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