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的特色包括什么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4 05:38:27
文档

中医养生的特色包括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特色有哪些

1.理论体系独特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

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4.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是一生相伴,长期实践的活动。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髙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做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的特色有哪些

1.理论体系独特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

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4.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是一生相伴,长期实践的活动。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髙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做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饮食养生四大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中医饮食养生四大特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 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 体操 等 方法 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4、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 太极拳 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5、重视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最为重视饮食养生。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见《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本文重点讲一讲医学之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一个节字,就将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二个方面的合理性表达明白。节就是无太过不及。过食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还说: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疹竟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这段话简明扼要:人们的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善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仲景又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见《千金要方·食治》)按照孙思邈的说法,他之所以作《食治》一卷,正是因为受到了仲景此段语言的影响。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和内容:

(1)摄取对生命有益的饮食物。

(2)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4)注意进食时间。

(5)注意食量。

(6)食物与身体状态相宜,如因身体之虚实而用补泻饮食,补不足,损有余。

(7)掌握食物中毒解毒方法。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6、强调顺天应时。

中医养生学也十分重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灵枢·本神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人应该春养生发之气,夏养成长之气,秋养收敛之气,冬养闭藏之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反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应用、适应广泛。

1、整体动态: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健康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功能正常,而是各个器官之间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对整体生命过程的把握和干预,通过调节身体各系统的平衡,以达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和谐适度:中医养生学注重平衡和谐,主张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饮食和情绪、工作和娱乐,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

3、综合应用:中医养生学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调养方法和手段,如针灸、按摩、食疗、草药、气功等,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4、适应广泛:中医养生学旨在促进人体健康与长寿,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整身体状态,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适当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式。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1、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可以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比如,冬季应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夏季应多吃清凉食品,如西瓜、黄瓜、荷叶等。

2、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定时进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3、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比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

4、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比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轻度有氧运动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5、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也包括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养生不仅要注重个人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整,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案。同时,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应用、适应广泛。

1、整体动态: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健康不仅仅是某个器官的功能正常,而是各个器官之间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对整体生命过程的把握和干预,通过调节身体各系统的平衡,以达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2、和谐适度:中医养生学注重平衡和谐,主张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饮食和情绪、工作和娱乐,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

3、综合应用:中医养生学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调养方法和手段,如针灸、按摩、食疗、草药、气功等,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4、适应广泛:中医养生学旨在促进人体健康与长寿,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整身体状态,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养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生活方式,以及适当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式。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1、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可以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比如,冬季应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夏季应多吃清凉食品,如西瓜、黄瓜、荷叶等。

2、起居有常: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定时进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3、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比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

4、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比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轻度有氧运动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5、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也包括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养生不仅要注重个人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整,还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中医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案。同时,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养生文化都有哪些基本特点

中医 养生 文化的基本特都有哪些?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体和外部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即假如天地是个大宇宙,那么人体就是小宇宙。因此,天地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影响。

阴阳 平衡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 养生 的一大特征。阴阳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假如天、太阳、火、男人等是阳,那么,地、月亮、水、女人等便是阴。假如将好动、外向、热情、阳光视为阳,那么,安静、内向、阴暗、冷漠可视为阴。中医认为人身患疾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 养生 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状态。

形神合养

“形神合养”与“心身合一”是相通的概念,此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是有机整体。即人的身体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养神和养形间的关系以及精、气、神的作用。总之,中医既重视身体锻炼和保养,又重视精神*和调摄。

中医养生文化都有哪些基本特点

中医 养生 文化的基本特都有哪些?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体和外部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即假如天地是个大宇宙,那么人体就是小宇宙。因此,天地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影响。

阴阳 平衡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 养生 的一大特征。阴阳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假如天、太阳、火、男人等是阳,那么,地、月亮、水、女人等便是阴。假如将好动、外向、热情、阳光视为阳,那么,安静、内向、阴暗、冷漠可视为阴。中医认为人身患疾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 养生 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状态。

形神合养

“形神合养”与“心身合一”是相通的概念,此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是有机整体。即人的身体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养神和养形间的关系以及精、气、神的作用。总之,中医既重视身体锻炼和保养,又重视精神*和调摄。

中医养生文化都有哪些基本特点

中医 养生 文化的基本特都有哪些?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体和外部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即假如天地是个大宇宙,那么人体就是小宇宙。因此,天地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影响。

阴阳 平衡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 养生 的一大特征。阴阳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假如天、太阳、火、男人等是阳,那么,地、月亮、水、女人等便是阴。假如将好动、外向、热情、阳光视为阳,那么,安静、内向、阴暗、冷漠可视为阴。中医认为人身患疾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 养生 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状态。

形神合养

“形神合养”与“心身合一”是相通的概念,此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是有机整体。即人的身体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养神和养形间的关系以及精、气、神的作用。总之,中医既重视身体锻炼和保养,又重视精神*和调摄。

中医养生文化都有哪些基本特点

中医 养生 文化的基本特都有哪些?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体和外部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即假如天地是个大宇宙,那么人体就是小宇宙。因此,天地的变化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影响。

阴阳 平衡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 养生 的一大特征。阴阳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假如天、太阳、火、男人等是阳,那么,地、月亮、水、女人等便是阴。假如将好动、外向、热情、阳光视为阳,那么,安静、内向、阴暗、冷漠可视为阴。中医认为人身患疾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中医 养生 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状态。

形神合养

“形神合养”与“心身合一”是相通的概念,此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是有机整体。即人的身体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养神和养形间的关系以及精、气、神的作用。总之,中医既重视身体锻炼和保养,又重视精神*和调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的特色包括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