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心理学讲述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4 04:27:39
文档

中医养生心理学讲述

简介:《中医心理养生谈》是2008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中云。
推荐度:
导读简介:《中医心理养生谈》是2008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中云。

简介:《中医心理养生谈》是2008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中云。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中医心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乐天知命,享受生命。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这就教人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

4.从客处事,宽客待人。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

5.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6.天人一体,心身和谐。“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那么,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思索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乐天知命,享受生命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故能不忧。[3]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禀受于父母,受气于天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乐天知命,享受生命。美国学者坎布斯(A.M.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积极的自我观念”,[1]能够悦纳自我,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具有自知之明,确定自己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而事实上,刻意追求长寿的人未必真能如愿以偿。观历代帝王无不追求长生不老,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到处寻觅不死之药,然后又有几人“寿比南山”?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许多伟人、科学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为之而生,为之而死,不仅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而且每每能登入寿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并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乐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与自制力有关。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始终对未来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既定目标和计划努力进取,即使遇到挫折或屡战屡败,还坚持屡败屡战,不坠青云之志。

《周易•坤》:“坤厚载物。”所谓厚德载物,指道德醇厚,足以载物。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养性,重视以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如孔子主张以德立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智者乐,仁者寿”。《内经》有“德全不危”的明诫。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948年世界卫生协会提出健康的概念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应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品德的良好状态。”[2]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越利他活动所造成的躯体痛苦或心理痛苦,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人的难以彻底满足,乃是人之共同心理特点,欲壑难填常是苦恼的根源之一。[1]所谓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节欲守神是中国古代养生家的共同识见。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承老子之说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内经》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主张。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常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这些记载集中体现了古代养生家的智慧和经验。用现代语言来诠解,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驾驭自己的,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这并非提倡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及时行乐,而是教人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抵制各种,积极地面对生活,有效地自己的心理活动。

从容处事,宽容待人

心理健康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和谐性是使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和谐表现为从容处事和宽容待人。

所谓从容,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总要应对各种事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从容处事,从容应对,这是心理自我能力支配下情绪、意志行为的集中体现。例如:面对名誉、地位、利益,能够做到“退一步天高地宽,让三分心平气和”;面对灾难、失败、意外,能够处变不惊,应付自如;面对烦恼、痛苦,能象古人那样“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等等。说明其应对各种心理创伤有很强的康复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征。

宽容待人,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宽容待人,不仅可以化解生活上、工作中、家庭里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冲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的氛围,有利于提高生活的情趣和工作学习的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功能。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古代先哲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仁爱善良之心,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且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看到别人的成功,怀有同样的喜悦,为之祝贺;看到别人的不幸,怀有恻隐之心,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别人。以积极的态度与人相处,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和睦共处,不拘于个人的恩怨,真诚、热情、理性、大度,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天人一体,心身和谐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形神(心身)的协调,是保证健康的关键,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上述原则。

中医学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种种 变化必然要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内经》云:“天地之大纪,人神通应也。”人要维护心理健康,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保持协调和谐。现代心理学中把“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首要指征,这与中医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经》有“四气调神”之专论,强调顺时调神的养生原则。如春天,人的情志须与万物生机勃勃的气象相适应,“以使志生”;夏天,人的情志应与万物茂盛的气象相适应,“使志无怒”;秋天,人的情志要与万物平定的气象相适应,“使志安宁”;冬天,人的情志该与万物闭藏的气象相适应,“使志若伏若匿”。人的情志(心理)活动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适应,才能维护心理健康。

至于心身关系,肇始于先秦“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张介宾有“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的名句。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合一”,而心身关系即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故心理健康必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问题也可以影响生理的健康。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总之,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基本学术思想等精华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同一性和协调性;

②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和谐;

③重视道德修养品性的状态和水平;

④心理健康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道德风范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其内涵宏富,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中医心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乐天知命,享受生命。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这就教人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

4.从客处事,宽客待人。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

5.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6.天人一体,心身和谐。“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那么,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思索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乐天知命,享受生命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故能不忧。[3]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禀受于父母,受气于天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乐天知命,享受生命。美国学者坎布斯(A.M.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积极的自我观念”,[1]能够悦纳自我,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具有自知之明,确定自己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而事实上,刻意追求长寿的人未必真能如愿以偿。观历代帝王无不追求长生不老,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到处寻觅不死之药,然后又有几人“寿比南山”?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许多伟人、科学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为之而生,为之而死,不仅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而且每每能登入寿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并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乐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与自制力有关。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始终对未来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既定目标和计划努力进取,即使遇到挫折或屡战屡败,还坚持屡败屡战,不坠青云之志。

《周易•坤》:“坤厚载物。”所谓厚德载物,指道德醇厚,足以载物。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养性,重视以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如孔子主张以德立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智者乐,仁者寿”。《内经》有“德全不危”的明诫。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948年世界卫生协会提出健康的概念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应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品德的良好状态。”[2]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越利他活动所造成的躯体痛苦或心理痛苦,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人的难以彻底满足,乃是人之共同心理特点,欲壑难填常是苦恼的根源之一。[1]所谓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节欲守神是中国古代养生家的共同识见。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承老子之说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内经》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主张。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常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这些记载集中体现了古代养生家的智慧和经验。用现代语言来诠解,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驾驭自己的,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这并非提倡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及时行乐,而是教人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抵制各种,积极地面对生活,有效地自己的心理活动。

从容处事,宽容待人

心理健康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和谐性是使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和谐表现为从容处事和宽容待人。

所谓从容,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总要应对各种事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从容处事,从容应对,这是心理自我能力支配下情绪、意志行为的集中体现。例如:面对名誉、地位、利益,能够做到“退一步天高地宽,让三分心平气和”;面对灾难、失败、意外,能够处变不惊,应付自如;面对烦恼、痛苦,能象古人那样“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等等。说明其应对各种心理创伤有很强的康复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征。

宽容待人,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宽容待人,不仅可以化解生活上、工作中、家庭里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冲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的氛围,有利于提高生活的情趣和工作学习的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功能。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古代先哲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仁爱善良之心,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且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看到别人的成功,怀有同样的喜悦,为之祝贺;看到别人的不幸,怀有恻隐之心,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别人。以积极的态度与人相处,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和睦共处,不拘于个人的恩怨,真诚、热情、理性、大度,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天人一体,心身和谐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形神(心身)的协调,是保证健康的关键,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上述原则。

中医学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种种 变化必然要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内经》云:“天地之大纪,人神通应也。”人要维护心理健康,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保持协调和谐。现代心理学中把“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首要指征,这与中医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经》有“四气调神”之专论,强调顺时调神的养生原则。如春天,人的情志须与万物生机勃勃的气象相适应,“以使志生”;夏天,人的情志应与万物茂盛的气象相适应,“使志无怒”;秋天,人的情志要与万物平定的气象相适应,“使志安宁”;冬天,人的情志该与万物闭藏的气象相适应,“使志若伏若匿”。人的情志(心理)活动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适应,才能维护心理健康。

至于心身关系,肇始于先秦“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张介宾有“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的名句。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合一”,而心身关系即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故心理健康必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问题也可以影响生理的健康。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总之,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基本学术思想等精华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同一性和协调性;

②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和谐;

③重视道德修养品性的状态和水平;

④心理健康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道德风范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其内涵宏富,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医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的方法

一、清心静神

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才能够达到。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记忆体、心神平安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少思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私心太重,*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和*,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2、抑目静耳,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心神内守。要维持心神内守,应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 *** 。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 *** 的主要器官,中医认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耳目清静,不让琐碎之事萦绕于心,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放松。凝神敛思的养生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空耗时光,也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把名利*丢在一边,则心神内守,思想清静;在学习工作之余,寄情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兴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琐碎烦心之事不能干扰,亦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个方法对那些离退休后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为适合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精神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神用专一,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助于健康长寿。

二、怡养情志

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并顺应外界 *** 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的综合反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起著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七情的调节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恐、悲、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 *** ,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七情的*,并总结出了一套以情胜情的精神治疗法。以情胜情,是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情志也相应而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证,使恢复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状态。如喜为心志,五行属火,但过极则伤心气和心阴。恐,五行属水,水克火,且恐令气怯,能避免对抗过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胜喜”的疗法,这也与现今的情绪转移法相吻合。

2、和畅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乐观有忘忧而不知老的养生作用,乐观还可使气血流畅,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特别是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摒除垂暮感和退缩的思想情绪,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陶冶情操。如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中医精神养生治疗抑郁症

中医解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是根据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来看,和中医学上郁证、虚劳、脏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证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丧,头昏脑沉,严重失眠,耳鸣耳聋,两眼呆滞,怔忡心悸,惊恐易哭,压抑苦恼,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大便秘结,以及其他一些身心严重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抑郁症好发于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缺乏关爱,疏于交往的人群。

中医认为抑郁症之发生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所志不遂、气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气血升降功能发生阻滞,最终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气机逆乱而发生本病。清朝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

这一治疗原则既是抑郁症初发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本病初发病位尚浅,气血尚调和,脏腑功能失衡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明朝大医学家赵献可在其医著《医贯?郁病论》中认为郁症以木郁即肝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抑郁症初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即见郁证发生,治疗原则首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他脏,则病可速效。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络,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

补源解郁汤

准备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症状消失后制成丸剂,用10—15天。

黄连阿胶汤

准备浮小麦30克,枣仁15克,黄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郁金、阿胶各10克,大枣5枚,黄连3克,日一剂,水煎。

解郁安神汤

准备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

平心忘忧汤

准备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归脾汤

准备茯苓25克,人参20克,白术、黄芪、龙眼肉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枣仁,远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剂。

小柴胡汤

准备党参20克,柴胡15克,酒黄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姜6片,大枣6枚,日一剂,水煎。

中医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的方法

一、清心静神

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才能够达到。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记忆体、心神平安的目的。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少思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这是因为私心太重,*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能减少私心和*,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2、抑目静耳,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心神内守。要维持心神内守,应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 *** 。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 *** 的主要器官,中医认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调节。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事相处,耳目所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耳目清静,不让琐碎之事萦绕于心,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放松。凝神敛思的养生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空耗时光,也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它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把名利*丢在一边,则心神内守,思想清静;在学习工作之余,寄情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兴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琐碎烦心之事不能干扰,亦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个方法对那些离退休后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为适合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清静养神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对精神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中。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神用专一,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助于健康长寿。

二、怡养情志

怡养情志,即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并顺应外界 *** 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的综合反映。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并起著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1、七情的调节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恐、悲、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 *** ,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七情的*,并总结出了一套以情胜情的精神治疗法。以情胜情,是利用情志分属五脏,五脏归属五行,而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情志也相应而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证,使恢复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状态。如喜为心志,五行属火,但过极则伤心气和心阴。恐,五行属水,水克火,且恐令气怯,能避免对抗过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胜喜”的疗法,这也与现今的情绪转移法相吻合。

2、和畅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乐观有忘忧而不知老的养生作用,乐观还可使气血流畅,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特别是老年人,要老有所为,摒除垂暮感和退缩的思想情绪,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结合的娱乐活动,以陶冶情操。如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

  中医精神养生治疗抑郁症

中医解析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中是没有这个词的,但是根据抑郁症的表现症状来看,和中医学上郁证、虚劳、脏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证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前途悲观失望,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丧,头昏脑沉,严重失眠,耳鸣耳聋,两眼呆滞,怔忡心悸,惊恐易哭,压抑苦恼,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大便秘结,以及其他一些身心严重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抑郁症好发于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情绪冷漠,缺乏关爱,疏于交往的人群。

中医认为抑郁症之发生与七情内伤、劳逸失调、病后失养、所志不遂、气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气血升降功能发生阻滞,最终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气机逆乱而发生本病。清朝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郁证》中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

这一治疗原则既是抑郁症初发的治疗原则,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本病初发病位尚浅,气血尚调和,脏腑功能失衡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明朝大医学家赵献可在其医著《医贯?郁病论》中认为郁症以木郁即肝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抑郁症初发,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即见郁证发生,治疗原则首以疏肝解郁为主兼调他脏,则病可速效。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症?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络,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

补源解郁汤

准备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症状消失后制成丸剂,用10—15天。

黄连阿胶汤

准备浮小麦30克,枣仁15克,黄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郁金、阿胶各10克,大枣5枚,黄连3克,日一剂,水煎。

解郁安神汤

准备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

平心忘忧汤

准备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归脾汤

准备茯苓25克,人参20克,白术、黄芪、龙眼肉各15克,当归12克,甘草,枣仁,远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剂。

小柴胡汤

准备党参20克,柴胡15克,酒黄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姜6片,大枣6枚,日一剂,水煎。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心理学讲述

简介:《中医心理养生谈》是2008年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中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