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作用是什么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12:31:37
文档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很多的。历代医家在探寻真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的养生方法,以供参考。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延年益寿。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 *** 、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养生方法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选择。另外,还有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搜集,也咨询医生,获取更合理的建议。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对人们的身体其实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掌握正确的养生 方法 很重要。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常用的养生方法吧!

        常用的养生方法

        1、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2、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4、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 措施 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6、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7、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

        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 经验 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 总结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8、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9、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10、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11、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12、熏治养生

        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 端午节 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养生,芳香辟晦、清热解毒。可安寝、预防时疫、净化空气、改善亚健康、驱蚊去虫等。对于现代都市人群,可谓万能养生方。自行买香药熏治剂量及方法较难掌握,故推荐古格藏香坊《四部医典》藏药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13、锻炼养生

        吃完饭后散步一小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血液而循环,增加食欲,减少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

        十大养生常识是错误的

        错误一:流鼻血时要抬高下巴

        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会止鼻血,反而会让鼻血流进咽喉里,甚至可能引起呕吐和窒息。正确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轻压鼻翼,并将头部向前倾,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也能止血。

        错误二:刮掉腋毛,就能减少流汗

        刮腋毛对于阻止汗液产生没有任何影响,反倒是刮腋毛后,腋窝因为排出的水分无法隐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渍。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脓肿。正确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窝即可。

        错误三:汗是臭的

        汗是没有味道的。不过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对细菌而言都是有养分的,但细菌分解汗液时,才会产生难闻的排泄物。

        错误四:饭后立即刷牙

        吃完东西立即刷牙,会使食物中的酸侵蚀珐琅质,这样只会加强食物中的酸性对牙齿的破坏作用。正确做法是,先漱口,过半小时后再刷牙。

        错误五:药物对男女效果一样

        最新研究表明,药物对男女疗效绝对不一样。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帮男性预防心肌梗塞,但对女性却效果不大。像麻醉剂这类可溶于油脂的药物,女性用的剂量要大于男性。

        错误六:每天梳头100下有益健康

        过分梳头会刺激头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发质的人,更该少梳头。如果是干性发质的长发,就比较适合多梳头。不过最好用天然鬃毛制成的梳子,这样更不易伤头皮。

        错误七:走路比站着耗费体力

        因为,站立时,双腿一直在承受身体的重量,两只脚都不能放松。而走路却是一条腿承受重量时,另一条则在放松。

        错误八: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根本闻不到血的味道。但蚊子对热特别敏感,连0.05摄氏度的差别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当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就会招蚊子了。

        错误九:厕所是很不卫生的地方

        经常用水清洗的厕所比人们刻板印象中干净多了。家庭细菌研究专家发现,家中大多数细菌都躲在冰箱内壁的排水管内,抹布上的细菌量也比厕所多。

        错误十:聪明的人脑袋大

        大脑的大小不是决定聪明与否的关键,脑结构才最重要。人脑的功能是由神经网络决定的,而智商低的人是因为这方面的某些功能已经死亡,而与脑子大小无关。

        怎么样,看过之后是不是很惊讶呢?原来这些一直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常识竟然是错误的,赶快纠正一下吧,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生活中的养生方式

        1、早餐一定要吃好

        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 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六杯水或者六克盐,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所以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 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过量饮酒。少量喝还有好处,比如每天喝白酒一两 ,喝葡萄酒尤其红葡萄酒二两,啤酒半斤到一斤。过多了以后伤害身体,伤肝,伤脑,伤心,伤各个脏器。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记住,喝酒不仅伤肝,为什么喝酒多的人, 记忆力 不行,认知能力下降?因为大脑细胞大量死亡。一天一两白酒,这叫安全量。

      看了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还看:

      1.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2. 古人常用的养生方法

      3. 常用养生保健穴位

      4. 养生运动有哪些项目

      5. 养生用品有哪些

      6. 常用的养生药酒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对人们的身体其实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掌握正确的养生 方法 很重要。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常用的养生方法吧!

        常用的养生方法

        1、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2、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4、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 措施 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6、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7、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

        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 经验 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 总结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8、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9、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10、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11、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12、熏治养生

        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 端午节 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养生,芳香辟晦、清热解毒。可安寝、预防时疫、净化空气、改善亚健康、驱蚊去虫等。对于现代都市人群,可谓万能养生方。自行买香药熏治剂量及方法较难掌握,故推荐古格藏香坊《四部医典》藏药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13、锻炼养生

        吃完饭后散步一小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血液而循环,增加食欲,减少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

        十大养生常识是错误的

        错误一:流鼻血时要抬高下巴

        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会止鼻血,反而会让鼻血流进咽喉里,甚至可能引起呕吐和窒息。正确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轻压鼻翼,并将头部向前倾,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也能止血。

        错误二:刮掉腋毛,就能减少流汗

        刮腋毛对于阻止汗液产生没有任何影响,反倒是刮腋毛后,腋窝因为排出的水分无法隐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渍。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脓肿。正确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窝即可。

        错误三:汗是臭的

        汗是没有味道的。不过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对细菌而言都是有养分的,但细菌分解汗液时,才会产生难闻的排泄物。

        错误四:饭后立即刷牙

        吃完东西立即刷牙,会使食物中的酸侵蚀珐琅质,这样只会加强食物中的酸性对牙齿的破坏作用。正确做法是,先漱口,过半小时后再刷牙。

        错误五:药物对男女效果一样

        最新研究表明,药物对男女疗效绝对不一样。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帮男性预防心肌梗塞,但对女性却效果不大。像麻醉剂这类可溶于油脂的药物,女性用的剂量要大于男性。

        错误六:每天梳头100下有益健康

        过分梳头会刺激头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发质的人,更该少梳头。如果是干性发质的长发,就比较适合多梳头。不过最好用天然鬃毛制成的梳子,这样更不易伤头皮。

        错误七:走路比站着耗费体力

        因为,站立时,双腿一直在承受身体的重量,两只脚都不能放松。而走路却是一条腿承受重量时,另一条则在放松。

        错误八: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根本闻不到血的味道。但蚊子对热特别敏感,连0.05摄氏度的差别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当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就会招蚊子了。

        错误九:厕所是很不卫生的地方

        经常用水清洗的厕所比人们刻板印象中干净多了。家庭细菌研究专家发现,家中大多数细菌都躲在冰箱内壁的排水管内,抹布上的细菌量也比厕所多。

        错误十:聪明的人脑袋大

        大脑的大小不是决定聪明与否的关键,脑结构才最重要。人脑的功能是由神经网络决定的,而智商低的人是因为这方面的某些功能已经死亡,而与脑子大小无关。

        怎么样,看过之后是不是很惊讶呢?原来这些一直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常识竟然是错误的,赶快纠正一下吧,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生活中的养生方式

        1、早餐一定要吃好

        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四样东西:谷类、豆浆、鸡蛋或肉,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 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每天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但有量规定,一两肉,一个鸡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块或者一碗豆浆、豆腐脑,肉、蛋、鱼30克不要超过一两。六杯水或者六克盐,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所以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 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过量饮酒。少量喝还有好处,比如每天喝白酒一两 ,喝葡萄酒尤其红葡萄酒二两,啤酒半斤到一斤。过多了以后伤害身体,伤肝,伤脑,伤心,伤各个脏器。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记住,喝酒不仅伤肝,为什么喝酒多的人, 记忆力 不行,认知能力下降?因为大脑细胞大量死亡。一天一两白酒,这叫安全量。

      看了常用的养生方法有哪些还看:

      1.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2. 古人常用的养生方法

      3. 常用养生保健穴位

      4. 养生运动有哪些项目

      5. 养生用品有哪些

      6. 常用的养生药酒有哪些

      什么是饮食养生法?

      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增进健康,进而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则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说明食物不仅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还具有调理补养及治疗作用,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是不完全相同的。强化食物的强制推广问题较多。加碘食盐,强化加铁酱油,低钠盐等等。 补钙补到便秘,反而打乱体内代谢平衡。

      中医食养的作用主要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理论与医药一脉相承。把药物学称为“本草学”也主要根源于中国以植物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平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的人群。此法多采用大多数谷类、豆类、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物。这些食物不寒不热、性质平和、滋补气血且有阴阳双补的作用,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清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偏凉或具有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的人群,或在夏秋季采用。本法采用的多为小米、萝卜、冬瓜、西瓜、梨等......

      什么是饮食养生法?

      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增进健康,进而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则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说明食物不仅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还具有调理补养及治疗作用,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是不完全相同的。强化食物的强制推广问题较多。加碘食盐,强化加铁酱油,低钠盐等等。 补钙补到便秘,反而打乱体内代谢平衡。

      中医食养的作用主要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构成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理论与医药一脉相承。把药物学称为“本草学”也主要根源于中国以植物为主的传统饮食文化。平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的人群。此法多采用大多数谷类、豆类、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物。这些食物不寒不热、性质平和、滋补气血且有阴阳双补的作用,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清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偏凉或具有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的人群,或在夏秋季采用。本法采用的多为小米、萝卜、冬瓜、西瓜、梨等......

      春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能养生调养的食物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在我的国家,利用调理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的方法,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宫廷里就有专门从事饮食调养的医生,称为“食医嚣。古人早就已经了解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还需要活得健康愉快和充满活力,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饮食的合理调配和摄人是十分的关键。合理的饮食,就能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饮食如果不正确的话,就会引起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饮食养生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结合季节的饮食调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跟随了解一下吧!

      一、春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一)宜进助阳食品

      中医主张“春夏养阳”。春天阳气生发,在饮食上就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可以温阳的食物,这样才有助于助长、充实人体的阳气,同时还可以增强抵抗力,抗御外邪的侵袭。如韭和葱还有姜等也就是辛甘生发阳气之品。

      (二)少食酸、略增甜

      在春天的时候,人们就需要少吃一些酸味的食品,适当的可以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就将有助于补盗人体的脾胃之气。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早就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根据中医学理论,春天肝气正当时,肝气偏旺可以伤及你的脾胃,也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少酸多甜,就需要及时的避免肝气过旺,又有益于脾气。所以,就需要进食一些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糖类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水果、新鲜蔬菜等。

      (三)食宜清淡、多样

      春季饮食最好选择清淡的,避免食用重油厚腻食品,例如肥猪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品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常使人产生饱胀感,就会阻碍多种营养的摄人,而且还会比较的容易使人出现疲劳和嗜睡还有工作效率下降等,也是“春困抒的诱因之一。春季人体活动量增加,代谢渐趋旺盛,需要丰富的营养。因此,膳食还要提倡多样化,可以避免专一单调,并也能科学、合理地搭配好膳食,如果主食和副食还有粗粮以及细粮、荤食与素食等,都需要讲究合理的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多种食物中获得较完备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

      此外,还需要防止节日期间由于过食含麸酸钠的食品,如鸡、鸭、鱼、虾等而造成的“美味综合征”。

      (四)多吃新鲜蔬果

      在冬季以后,人们一般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有微量素摄人不足的情况,所以春季常见口腔炎和口角炎还有舌炎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都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少的原因。因此,在春季,就需要多吃各种新鲜蔬果,以补充所需的营养。

      (五)注意补充津液

      春季多风,易耗散水分,而且还会出现口干、唇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症。所以,就需要多吃一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如春日吃粥便是一大良法。粥里加一些荠菜和芹菜还有韭菜,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以帮助春阳生发。其他如柑橘和蜂还有廿蔗等也可进食,但不可以过量的食用。

      (六)避免里热过盛

      在冬季里,为了防寒,人们就会穿厚重的冬衣,长时间呆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热性的食品。还有的人还好饮酒以祛风寒,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冬去春来,风气一动,郁热就会向外发散,所以人们就会经常的出现头昏、烦闷、胸满、四肢重滞等不适感。所以春季就需要进食助阳之晶,也不可以盲目地一味温补,那样才可以避免里热过盛。同时还可以适当吃些甘凉滋阴,清除里热的食物,滋阴以养阳。

      二、春季养生调养的食物

      (1)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 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4)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不过,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春笋,如果是弗尔马林里泡过的就算了吧。

      (6)樱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目前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樱桃果实肉厚,味美多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其铁的含量尤为突出,超过柑橘、梨和苹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调中益颜,健脾开胃的功效。春食樱桃可发汗、益气、祛风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樱桃属火,不可多食,身体阴虚火旺应忌食或少食。吃不了樱桃,草莓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7)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而不是赵本山和宋丹丹说的“秋菠”。“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8)葱、姜、蒜

      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此时食之可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爱吃的小葱炒鸡蛋或小葱蘸酱,都是很有营养和顺应节气的最佳吃法。

      春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能养生调养的食物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在我的国家,利用调理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的方法,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宫廷里就有专门从事饮食调养的医生,称为“食医嚣。古人早就已经了解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还需要活得健康愉快和充满活力,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饮食的合理调配和摄人是十分的关键。合理的饮食,就能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饮食如果不正确的话,就会引起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饮食养生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结合季节的饮食调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跟随了解一下吧!

      一、春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一)宜进助阳食品

      中医主张“春夏养阳”。春天阳气生发,在饮食上就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可以温阳的食物,这样才有助于助长、充实人体的阳气,同时还可以增强抵抗力,抗御外邪的侵袭。如韭和葱还有姜等也就是辛甘生发阳气之品。

      (二)少食酸、略增甜

      在春天的时候,人们就需要少吃一些酸味的食品,适当的可以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就将有助于补盗人体的脾胃之气。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早就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根据中医学理论,春天肝气正当时,肝气偏旺可以伤及你的脾胃,也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少酸多甜,就需要及时的避免肝气过旺,又有益于脾气。所以,就需要进食一些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糖类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水果、新鲜蔬菜等。

      (三)食宜清淡、多样

      春季饮食最好选择清淡的,避免食用重油厚腻食品,例如肥猪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品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常使人产生饱胀感,就会阻碍多种营养的摄人,而且还会比较的容易使人出现疲劳和嗜睡还有工作效率下降等,也是“春困抒的诱因之一。春季人体活动量增加,代谢渐趋旺盛,需要丰富的营养。因此,膳食还要提倡多样化,可以避免专一单调,并也能科学、合理地搭配好膳食,如果主食和副食还有粗粮以及细粮、荤食与素食等,都需要讲究合理的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多种食物中获得较完备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

      此外,还需要防止节日期间由于过食含麸酸钠的食品,如鸡、鸭、鱼、虾等而造成的“美味综合征”。

      (四)多吃新鲜蔬果

      在冬季以后,人们一般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还有微量素摄人不足的情况,所以春季常见口腔炎和口角炎还有舌炎和某些皮肤病等,这些都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少的原因。因此,在春季,就需要多吃各种新鲜蔬果,以补充所需的营养。

      (五)注意补充津液

      春季多风,易耗散水分,而且还会出现口干、唇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症。所以,就需要多吃一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如春日吃粥便是一大良法。粥里加一些荠菜和芹菜还有韭菜,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可以帮助春阳生发。其他如柑橘和蜂还有廿蔗等也可进食,但不可以过量的食用。

      (六)避免里热过盛

      在冬季里,为了防寒,人们就会穿厚重的冬衣,长时间呆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热性的食品。还有的人还好饮酒以祛风寒,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冬去春来,风气一动,郁热就会向外发散,所以人们就会经常的出现头昏、烦闷、胸满、四肢重滞等不适感。所以春季就需要进食助阳之晶,也不可以盲目地一味温补,那样才可以避免里热过盛。同时还可以适当吃些甘凉滋阴,清除里热的食物,滋阴以养阳。

      二、春季养生调养的食物

      (1)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 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4)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不过,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春笋,如果是弗尔马林里泡过的就算了吧。

      (6)樱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目前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樱桃果实肉厚,味美多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其铁的含量尤为突出,超过柑橘、梨和苹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调中益颜,健脾开胃的功效。春食樱桃可发汗、益气、祛风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樱桃属火,不可多食,身体阴虚火旺应忌食或少食。吃不了樱桃,草莓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7)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而不是赵本山和宋丹丹说的“秋菠”。“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8)葱、姜、蒜

      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此时食之可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爱吃的小葱炒鸡蛋或小葱蘸酱,都是很有营养和顺应节气的最佳吃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摘要:中医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而中医养生保健更是包括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生、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近些年来备受人们追捧。中医养生保健常见的误区有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等等,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3、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4、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5、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保健常见误区
      1、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2、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3、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4、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5、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随着现在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重养生,健康饮食对养生都很多益处,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的相关内容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1

         1、合理调配

        由于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调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1)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

        (2)粗细结合,是指主食中的五谷相杂。五谷,是稻、麦、薯及豆一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和能量。所谓五谷相杂,是说人们每天的主食,不可单一化,应粗粮与细粮相结合,才能符合人体的营养结构,满足人身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的需要。在五谷中,一般认为上等的粳米、面粉为精细品,而高粱、玉米、大麦之类为粗粮。因此,无论从营养学角度,还是从防病延年的角度来看,都应五谷相杂,粗细结合,否则不仅不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严重的还会产生脚气病等营养缺乏症。

        (3)荤素搭配,是指进食菜肴时,当有荤有素,合理搭配。荤指肉类食物,素指蔬菜、水果等。中医养生学历来是讲究素食的,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饮食当知所忌论》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但讲究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菜,因肉类对人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也主张既要荤素搭配,又要以素为主。因荤素食的合理搭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而素食不但有补益的功能,还有疏通胃肠,帮助消化的作用。素食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大量的纤维素。素食的五大优点,即增加营养有助消化,防止某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防止肥胖,有利于血管的疏通,防癌治癌。

        (4)寒热适宜,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要适宜。食物除五味外,还有寒热温凉等不同的性质。

        此外,进食时食物的寒热也须讲究,应适合人体的温度。孙思邈更进一步指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意即进热食时,口唇不能有灼热感;吃寒食时,也不能使牙齿感觉冰凉。这是因为过食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

         2、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是要求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并且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

        (1)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必须要定时、有规律。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各餐间隔的时间约4~6小时,这比较符合生理卫生的要求。《养病庸言·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

        在做到每日饮食定时之外,为了适应生理活动和工作劳动的需要,还必须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随昼夜变化而有盛衰的不同。一般来说,白天阳气偏盛,能量消耗多,机体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也必然多,进食可多些;夜晚阳衰阴盛,活动量相对减少,静息入睡而代谢缓慢,进食可少些。

        (2)饥饱适度,是指饮食定量要合理适中,不可过饥过饱,否则便会影响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康不利。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之,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一则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输布,二则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

         3、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指饮食调和、饮食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是饮食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饮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鲜。新鲜、洁净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还防止了病从口人。二是食宜细软。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kuai,细碎的肉)不厌细。(《论语·乡党》)细软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会损伤脾胃。故《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明确指出:一切肉惟须煮烂。

        三是食宜细嚼缓咽。进食时应从容缓和,细嚼慢咽,这对消化有很大帮助。因为在细嚼缓咽过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够帮助胃的消化。

        四是食宜专致愉悦。《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中说:食勿大言、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主张进食时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其他事情,或边看书报边吃饭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响了食欲,纳谷不香,又不利于消化吸收,久之还会引起胃病。乐观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并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2)饮食所忌。《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曾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不闲调摄,疾病竞起。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进食各种食物,是为了滋养身体,但吃了不相适宜的食物,反而会危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饮食养生也应重视其禁忌。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2

         食疗养生的含义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不仅在防治疾病和病后康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妇女的美容养颜、老人的抗衰延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以及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国传统饮食最讲究均衡,就是要保持食物的多样,一般以谷类食物为主,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同时每天也要摄入充足的豆制品,还有鱼,肉和牛奶等动物类食物也要适量摄入。首先主副食要保持分明,传统饮食很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很重要。日常也要记得增加肉类等少量脂肪,同时也要坚持低温烹饪,少吃加工食品。

        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提高体质,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恢复,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食疗法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针对亚健康的情况,其次才是患病的患者,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疗法还能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的同时,也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治疗充满营养。

         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食疗就应该随着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天阳气升发,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病,此时不宜过食辛热动火的食物,以防止血压升高、大便燥结,可以择用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鸭梨之类的水果。再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羊肉、荔枝等温热助阳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枸杞、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二)辨证施食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食疗养生强调了辨证施食。所谓辨证施食,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用食物,从而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使气血阴阳趋向平衡、稳定。如阳虚畏寒者,宜食羊肉等壮阳温补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银耳、黑木耳等滋阴的食物。

         (三)调运脾胃

        脾胃功能正常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的功能正常,则消化正常、气血调畅、五脏安和,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因此,健全脾胃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食疗中用于调补健运脾胃的食物或药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枣,以及茯苓粥、山药粥等。

         (四)食药结合

        食疗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经过烹调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这种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们享用,以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例如《金匮要略》所收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随着现在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注重养生,健康饮食对养生都很多益处,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的相关内容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1

         1、合理调配

        由于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调配,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1)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

        (2)粗细结合,是指主食中的五谷相杂。五谷,是稻、麦、薯及豆一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和能量。所谓五谷相杂,是说人们每天的主食,不可单一化,应粗粮与细粮相结合,才能符合人体的营养结构,满足人身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的需要。在五谷中,一般认为上等的粳米、面粉为精细品,而高粱、玉米、大麦之类为粗粮。因此,无论从营养学角度,还是从防病延年的角度来看,都应五谷相杂,粗细结合,否则不仅不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严重的还会产生脚气病等营养缺乏症。

        (3)荤素搭配,是指进食菜肴时,当有荤有素,合理搭配。荤指肉类食物,素指蔬菜、水果等。中医养生学历来是讲究素食的,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饮食当知所忌论》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但讲究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菜,因肉类对人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也主张既要荤素搭配,又要以素为主。因荤素食的合理搭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而素食不但有补益的功能,还有疏通胃肠,帮助消化的作用。素食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大量的纤维素。素食的五大优点,即增加营养有助消化,防止某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防止肥胖,有利于血管的疏通,防癌治癌。

        (4)寒热适宜,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要适宜。食物除五味外,还有寒热温凉等不同的性质。

        此外,进食时食物的寒热也须讲究,应适合人体的温度。孙思邈更进一步指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意即进热食时,口唇不能有灼热感;吃寒食时,也不能使牙齿感觉冰凉。这是因为过食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

         2、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是要求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并且进餐要有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良好习惯。

        (1)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必须要定时、有规律。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有张有弛,维持平衡状态。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各餐间隔的时间约4~6小时,这比较符合生理卫生的要求。《养病庸言·六务》说:早餐必在寅卯之间,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时也。经现代研究证明,早上7点前后、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

        在做到每日饮食定时之外,为了适应生理活动和工作劳动的需要,还必须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随昼夜变化而有盛衰的不同。一般来说,白天阳气偏盛,能量消耗多,机体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也必然多,进食可多些;夜晚阳衰阴盛,活动量相对减少,静息入睡而代谢缓慢,进食可少些。

        (2)饥饱适度,是指饮食定量要合理适中,不可过饥过饱,否则便会影响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康不利。中医学认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饥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饮,气血生化无源,脏腑组织失其濡养,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之,饮食过量,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使食物积滞于胃肠,不能及时消化,一则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输布,二则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

         3、饮食宜忌

        饮食宜忌,指饮食调和、饮食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是饮食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饮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鲜。新鲜、洁净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营养成分,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还防止了病从口人。二是食宜细软。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kuai,细碎的肉)不厌细。(《论语·乡党》)细软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不会损伤脾胃。故《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明确指出:一切肉惟须煮烂。

        三是食宜细嚼缓咽。进食时应从容缓和,细嚼慢咽,这对消化有很大帮助。因为在细嚼缓咽过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够帮助胃的消化。

        四是食宜专致愉悦。《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中说:食勿大言、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主张进食时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边吃饭一边思考其他事情,或边看书报边吃饭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响了食欲,纳谷不香,又不利于消化吸收,久之还会引起胃病。乐观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并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2)饮食所忌。《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曾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不闲调摄,疾病竞起。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进食各种食物,是为了滋养身体,但吃了不相适宜的食物,反而会危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饮食养生也应重视其禁忌。

        饮食方面的养生知识2

         食疗养生的含义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不仅在防治疾病和病后康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妇女的美容养颜、老人的抗衰延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以及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国传统饮食最讲究均衡,就是要保持食物的多样,一般以谷类食物为主,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同时每天也要摄入充足的豆制品,还有鱼,肉和牛奶等动物类食物也要适量摄入。首先主副食要保持分明,传统饮食很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还有新鲜蔬菜和水果也很重要。日常也要记得增加肉类等少量脂肪,同时也要坚持低温烹饪,少吃加工食品。

        食疗治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也能提高体质,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恢复,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食疗法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针对亚健康的情况,其次才是患病的患者,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疗法还能使人在享受食物的美味的同时,也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进行不同的烹调加工,使治疗充满营养。

         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食疗就应该随着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天阳气升发,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病,此时不宜过食辛热动火的食物,以防止血压升高、大便燥结,可以择用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鸭梨之类的水果。再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羊肉、荔枝等温热助阳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枸杞、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二)辨证施食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食疗养生强调了辨证施食。所谓辨证施食,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用食物,从而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使气血阴阳趋向平衡、稳定。如阳虚畏寒者,宜食羊肉等壮阳温补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银耳、黑木耳等滋阴的食物。

         (三)调运脾胃

        脾胃功能正常对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的功能正常,则消化正常、气血调畅、五脏安和,人体就能健康长寿。因此,健全脾胃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食疗中用于调补健运脾胃的食物或药膳也很多,如糯米、粟米、谷芽、大枣,以及茯苓粥、山药粥等。

         (四)食药结合

        食疗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用食物和药物相结合,经过烹调制作成美味可口的膳食,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这种色、香、味、形皆美的食品,供人们享用,以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例如《金匮要略》所收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

      中医养生学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所以,在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溼”的准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夏季养生1、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中医夏季养生2、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溼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中医夏季养生3、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夏季养生4、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 *** 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回圈,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溼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溼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中医夏季养生5、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夏季酷热多雨,暑溼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溼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区域性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对于无脾肾阳虚症状表现,但属功能低下者,于夏季选服苁蓉丸、八味丸、参芪精、固本丸等药剂,也能获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学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所以,在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溼”的准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夏季养生1、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中医夏季养生2、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溼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中医夏季养生3、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夏季养生4、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 *** 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回圈,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溼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溼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中医夏季养生5、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夏季酷热多雨,暑溼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溼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区域性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对于无脾肾阳虚症状表现,但属功能低下者,于夏季选服苁蓉丸、八味丸、参芪精、固本丸等药剂,也能获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学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所以,在养生中要做好“防热防溼”的准备。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夏季养生1、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中医夏季养生2、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专案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溼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中医夏季养生3、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中医夏季养生4、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面板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 *** 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回圈,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溼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溼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中医夏季养生5、防病保健

      一预防暑热伤人

      夏季酷热多雨,暑溼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溼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二“冬病夏治”保健

      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一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防治时机,称为“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肾壮阳为主,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以用白芥子20g、元胡15g、细辛12g、甘遂10g,研细末后,用鲜姜60g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cm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cm,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g置药饼*,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或贴在双恻肺俞、百劳、膏肓等穴位上,以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感灼痛,可提前取下;区域性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通过如此治疗,有的可以缓解,有的可以根除。对于无脾肾阳虚症状表现,但属功能低下者,于夏季选服苁蓉丸、八味丸、参芪精、固本丸等药剂,也能获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吃什么食物对人身体有好处?32

      立冬一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该如何调整我们的饮食呢?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冬季膳食应具有以下特点:

      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中医认为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一种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腻、生冷的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中的阳气受损。▲

      编者的话:天气渐冷,很多老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在身体上会有点不适应。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冬季饮食的要点在于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那么,吃什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本版从4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吃什么食物对人身体有好处?32

      立冬一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该如何调整我们的饮食呢?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冬季膳食应具有以下特点:

      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中医认为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一种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腻、生冷的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中的阳气受损。▲

      编者的话:天气渐冷,很多老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在身体上会有点不适应。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冬季饮食的要点在于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那么,吃什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本版从4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吃什么食物对人身体有好处?32

      立冬一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该如何调整我们的饮食呢?中医养生学告诉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冬季膳食应具有以下特点:

      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中医认为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御寒效果最好。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一种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腻、生冷的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中的阳气受损。▲

      编者的话:天气渐冷,很多老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在身体上会有点不适应。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冬季饮食的要点在于提高御寒和抗病能力。那么,吃什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本版从4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