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学专业历史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10:18:45
文档

中医养生学专业历史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地势好,亦居者安”。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

(一)不良的地理条件

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 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钙锶比例失调引起骨质代谢障碍,影响长骨生长,破坏骨**软骨的正常机能而致病。我国公布最广的三种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都与不良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有害的放射性物质 有些地区蕴成的矿物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如铀矿、磷矿等,若有强烈的放射级,可造成当地人患贫血、白血病以及癌症发病率增高。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但过度城市化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锐减,森林覆盖渐小,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气候恶化,使包括地理条件在内的整个环境质量下降。

(二)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又称水体污染。天然水体能接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进行自净,使水质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水环境容量。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库或地下水,使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我国人民历来重视水质的优劣,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予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至于井水也有优劣之分,明初汪颖《食疗本草》指出,“凡井水有适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但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据最近统计,我国54条主要河流中有27条被污染,44个城市中有41个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约7800万吨,全年计295亿吨,其中90%未经任何处理。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亻吴)病就是由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亻吴)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损害水源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水源卫生状况。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由于向大气排放非固有的气体及微粒,超过了大气成份的正常组成,当大气自净能力不能消除这些污染物时,造成大气质量下降,即可说这个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污染。

1、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SOx)、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这种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类。

急 性中毒主要见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钢瓶爆炸造成的氯气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发生的大气污染灾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气质量的突然变坏对居民产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这些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恶劣的气象条件(气温逆增、大雾),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区、峡谷),使污染物在空气中聚集,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最大。慢性损害,主要中于低浓度的大气污染,长期作用于人体,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如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3、预防保健 措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水源、空气、土壤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健康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就要慎重选择适宜自己的自然环境,还要采取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选择

尽量避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水源、矿藏,避开高压线、强磁场和有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营建生活区。

1、减少某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改用低氟和低砷的饮用水源。如打深井,从低氟或低砷地层取水或收集天然降水备用。如在该地区无法找到适当水源,则进行水质处理,除去水中过量的氟或砷。

2、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致的地方病,可采用适当方式补充 如用碘化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近年来,有人在食管癌高发区饮水中投放姜石,进行改水防癌实验,取得显著效果。

此外,防治地方病宜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最根本的 方法 ,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作生活区,并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社会防护,综合治理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失调并日趋恶化的现实。首先,*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工作,寻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学专业历史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