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个人角度理解中医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09:51:57
文档

个人角度理解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谈谈中医养生心得

大家都知道中医养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很多外国朋友都会来中国学习中医养生。我整理了中医养生 学习心得 体会 范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养生心得篇一

俗话说:身体是*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全身心得投入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想要有个好身体平时要加强锻炼,找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去锻炼。天气好了可以进行室外运动,但是一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人们就不愿意出门活动,但能进行一些室内活动。而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而言,宿舍的条件有限,也不适于做些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以至于到了冬天,体质差的同学饱受感冒,发烧,头痛的困扰。但是通过中医上保健与养生的学习,让我对保健养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通过一些小的 方法 就能改善身体状况,令我收益匪浅!

首先我们要明白保健与养生的要点:行动,坚持,观察,适合自己。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是第一步。一个人好的身体是与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通过学习让我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保健技巧和养生理念,也对中华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有了粗浅的认识,更加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的结晶。以后我们在面对一些常见的、较小的身体疾病问题时,不仅仅是只有吃药打针才可以解决,还可以通过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来治疗。比如按摩一些保健穴位,拔罐,食疗等传统中医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只要长期坚持,有些疾病就能缓解,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养生的这种特性,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

说起保健养生应从四季养生开始。因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冬季天寒雪冰,大地龟裂,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 收藏 的时令,在五行中属水,与人体的肾和膀胱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养生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要有充足睡眠,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等疾病。二、保暖,保养好人体阳气。三、阳光充足时做轻松的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耗伤身体的阳气。四、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而且尽可能室内活动,如:瑜珈、跳绳、踢毽、撞背,金鸡独立等活动。在锻炼后做些放松活动,如:调息,即深呼吸,洗个热水澡等。五、冬三月,肾气旺。饮食之味应该减少咸味食品,以防助长肾气,适当增加苦味食品,使心气得到补养,可避免肾水旺而克伤心火。多吃一些时令水果和蔬菜。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受凉。而夏季养生,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虚弱,虽自觉大热喜冷贪凉,但应有节制。饮食上注意慎、戒油腻和粘腻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勿过饱,勿暴食冷饮和冷冻瓜果。秋季养生,秋三月,肺气旺,饮食应减少辛味食品,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阳,避免肺旺而克伤肝木。四季养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四季养生之道外,还有许多保健知识也值得大家学习和实践,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益处。

还有一些每日一练的小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坚持去做。不仅起到保健作用,还能改善身体的不适的状况。如:深呼吸(腹式呼吸、调息、冥想)闭目、缓慢吸气,吸气入腹,腹部鼓,停止,缓慢将气呼出,腹部内收。重复进行。金鸡独立,单脚立地,另一脚抬起,双手下垂,闭目。尽量保持站立的时间。叩齿,上下牙齿互扣,口腔会产生唾液,缓慢将唾液咽下。按压劳宫穴: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补养心脏且补养速度极快。搓腰:用手掌在腰部上下来回搓,增强肾脏功能,疏通带脉,防治腰酸、腰疼,尿频、夜尿多等。搓耳朵:“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提拉,下拉,外拉,推上下耳根。拍手治百病:每日拍手200-1000次,激活身体各部分,促进血液循环。最好拍手后将手放到热水盆泡,泡一会,再加热水,直到全身变热为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脱发、白发、头发油等,敲胆经目的主要在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我通过以上的保健方法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深呼吸。晚上有时候睡不着,可以闭眼躺在床上,用腹式呼吸、调息,冥思,坚持做确实可以有助于睡眠。其次搓耳朵。虽然每次练习完之后耳朵又红又热,但是时间久了,很少出现耳朵嗡嗡的响,而且耳朵周围皮肤变得有光泽。下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敲完之后顺便手指头按摩一下头皮,梳理一下头发,时间久了确实达到明显的效果。现在在洗头时候头发掉的比以前少了,而且头发的发质也好多了,出油少了。敲胆经至今还在进行,一般是吃完饭回宿舍之后,坐在床边开始练习,但是至今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还有就是在睡前揉揉小腹,有助于肠胃的活动,这个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还有按压劳宫穴,这是做的次数最多,感觉效果最明显的,能够回复精神。总之这些小方法都在尝试,做完之后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总之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尽量在闲暇时间去做做这些保健方法,我相信时间久了必定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我从中医的养生与保健中学到许多。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出现未老先衰等各种现象,使得一些保健养生理念才引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愿通过我小小的心得,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医养生并去实践,体会养生带来的美妙感受。

  中医养生心得篇二

我非常相信佛家讲的因果,有好的因就有好的果

反之;如果我们颠倒看人生,人就不会太浮躁,也不会出现这多的健康问题!!!!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其实,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黄帝外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紧密联系的中医典籍,据说久已失传,但书中玄妙精深的养生之道——“颠倒之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精髓就是:人如果不知道“颠倒之术”,就很容易未老先衰,而懂得运用“颠倒之术”的人,就可“精固神全,形体不弊,老而不衰”。

佛家也有一个“颠倒众生”的说法。它认为:凡人其实是活在一种颠倒状态之中的,活在当下却本末倒置、因果颠倒,并未认清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总是向外求,越求越放不下,越求心越累,越累病越多。

放眼望去,我们最怕的是疾病、衰老和死亡!

正值青春岁月,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到人过中年,望一眼前方,太阳已悄然西斜,肃杀之气依稀可闻,我们又会感叹青春的可贵、时间的流逝,却只能无奈地说“天凉好个秋”!

健康的时光是可以这样肆意挥霍的吗?“40岁之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话前半句或许是可以实现的,但后半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真的能够“拿钱换命”,那许多得了重病的名人和富豪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了。因为他们并不缺钱 ,也完全有条件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配合治疗。但事实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

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其实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洪水过后,我们还有机会亡羊补牢,整修水利。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允许病邪积累到足以摧毁生命的程度呢?我们为什么要把仅有一次的生命像押宝一样押在所谓的奇迹上,指望“神医”来起死回生呢?这难道不是对生命认知的严重颠倒吗?

况且,干一番事业并不一定要以透支健康、危及生命为代价。身手矫健、头脑清晰、身心合一地生活,只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事业干得更好。

截肢的人最懂得奔跑的快乐,盲人最渴望灯火的光明,聋哑者最向往音乐的美妙。有人说,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我要告诫大家,人生不该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选择在拥有时去珍惜。这样,即便不得已而失去,我们也会胸怀坦荡。

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道德经》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事物盛壮之时,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这句 名言 呢?如果从“颠倒之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预防疾病呢?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巴菲特可能从未读过《道德经》和《黄帝外经》,但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颠倒之术”就隐藏在他这句名言里,说法不同,道理殊途同归。

有呼就有吸,有阴就有晴,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月圆就有月缺。这道理谁都懂,可轮到我们自己却变成了:得到了就不能失去,占有了就不能放手。一旦失去了,放手了,我们就会痛苦,就会烦恼,就会抱怨。

古人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 下页更多"中医养生心得" ↓↓↓

谈谈中医养生心得

大家都知道中医养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很多外国朋友都会来中国学习中医养生。我整理了中医养生 学习心得 体会 范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养生心得篇一

俗话说:身体是*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全身心得投入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想要有个好身体平时要加强锻炼,找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去锻炼。天气好了可以进行室外运动,但是一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人们就不愿意出门活动,但能进行一些室内活动。而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而言,宿舍的条件有限,也不适于做些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以至于到了冬天,体质差的同学饱受感冒,发烧,头痛的困扰。但是通过中医上保健与养生的学习,让我对保健养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通过一些小的 方法 就能改善身体状况,令我收益匪浅!

首先我们要明白保健与养生的要点:行动,坚持,观察,适合自己。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是第一步。一个人好的身体是与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通过学习让我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保健技巧和养生理念,也对中华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有了粗浅的认识,更加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的结晶。以后我们在面对一些常见的、较小的身体疾病问题时,不仅仅是只有吃药打针才可以解决,还可以通过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来治疗。比如按摩一些保健穴位,拔罐,食疗等传统中医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只要长期坚持,有些疾病就能缓解,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养生的这种特性,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

说起保健养生应从四季养生开始。因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冬季天寒雪冰,大地龟裂,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 收藏 的时令,在五行中属水,与人体的肾和膀胱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养生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要有充足睡眠,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等疾病。二、保暖,保养好人体阳气。三、阳光充足时做轻松的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耗伤身体的阳气。四、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而且尽可能室内活动,如:瑜珈、跳绳、踢毽、撞背,金鸡独立等活动。在锻炼后做些放松活动,如:调息,即深呼吸,洗个热水澡等。五、冬三月,肾气旺。饮食之味应该减少咸味食品,以防助长肾气,适当增加苦味食品,使心气得到补养,可避免肾水旺而克伤心火。多吃一些时令水果和蔬菜。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受凉。而夏季养生,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虚弱,虽自觉大热喜冷贪凉,但应有节制。饮食上注意慎、戒油腻和粘腻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勿过饱,勿暴食冷饮和冷冻瓜果。秋季养生,秋三月,肺气旺,饮食应减少辛味食品,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阳,避免肺旺而克伤肝木。四季养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四季养生之道外,还有许多保健知识也值得大家学习和实践,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益处。

还有一些每日一练的小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坚持去做。不仅起到保健作用,还能改善身体的不适的状况。如:深呼吸(腹式呼吸、调息、冥想)闭目、缓慢吸气,吸气入腹,腹部鼓,停止,缓慢将气呼出,腹部内收。重复进行。金鸡独立,单脚立地,另一脚抬起,双手下垂,闭目。尽量保持站立的时间。叩齿,上下牙齿互扣,口腔会产生唾液,缓慢将唾液咽下。按压劳宫穴: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补养心脏且补养速度极快。搓腰:用手掌在腰部上下来回搓,增强肾脏功能,疏通带脉,防治腰酸、腰疼,尿频、夜尿多等。搓耳朵:“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提拉,下拉,外拉,推上下耳根。拍手治百病:每日拍手200-1000次,激活身体各部分,促进血液循环。最好拍手后将手放到热水盆泡,泡一会,再加热水,直到全身变热为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脱发、白发、头发油等,敲胆经目的主要在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我通过以上的保健方法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深呼吸。晚上有时候睡不着,可以闭眼躺在床上,用腹式呼吸、调息,冥思,坚持做确实可以有助于睡眠。其次搓耳朵。虽然每次练习完之后耳朵又红又热,但是时间久了,很少出现耳朵嗡嗡的响,而且耳朵周围皮肤变得有光泽。下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敲完之后顺便手指头按摩一下头皮,梳理一下头发,时间久了确实达到明显的效果。现在在洗头时候头发掉的比以前少了,而且头发的发质也好多了,出油少了。敲胆经至今还在进行,一般是吃完饭回宿舍之后,坐在床边开始练习,但是至今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还有就是在睡前揉揉小腹,有助于肠胃的活动,这个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还有按压劳宫穴,这是做的次数最多,感觉效果最明显的,能够回复精神。总之这些小方法都在尝试,做完之后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总之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尽量在闲暇时间去做做这些保健方法,我相信时间久了必定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我从中医的养生与保健中学到许多。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出现未老先衰等各种现象,使得一些保健养生理念才引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愿通过我小小的心得,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医养生并去实践,体会养生带来的美妙感受。

  中医养生心得篇二

我非常相信佛家讲的因果,有好的因就有好的果

反之;如果我们颠倒看人生,人就不会太浮躁,也不会出现这多的健康问题!!!!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其实,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黄帝外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紧密联系的中医典籍,据说久已失传,但书中玄妙精深的养生之道——“颠倒之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精髓就是:人如果不知道“颠倒之术”,就很容易未老先衰,而懂得运用“颠倒之术”的人,就可“精固神全,形体不弊,老而不衰”。

佛家也有一个“颠倒众生”的说法。它认为:凡人其实是活在一种颠倒状态之中的,活在当下却本末倒置、因果颠倒,并未认清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总是向外求,越求越放不下,越求心越累,越累病越多。

放眼望去,我们最怕的是疾病、衰老和死亡!

正值青春岁月,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到人过中年,望一眼前方,太阳已悄然西斜,肃杀之气依稀可闻,我们又会感叹青春的可贵、时间的流逝,却只能无奈地说“天凉好个秋”!

健康的时光是可以这样肆意挥霍的吗?“40岁之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话前半句或许是可以实现的,但后半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真的能够“拿钱换命”,那许多得了重病的名人和富豪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了。因为他们并不缺钱 ,也完全有条件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配合治疗。但事实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

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其实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洪水过后,我们还有机会亡羊补牢,整修水利。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允许病邪积累到足以摧毁生命的程度呢?我们为什么要把仅有一次的生命像押宝一样押在所谓的奇迹上,指望“神医”来起死回生呢?这难道不是对生命认知的严重颠倒吗?

况且,干一番事业并不一定要以透支健康、危及生命为代价。身手矫健、头脑清晰、身心合一地生活,只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事业干得更好。

截肢的人最懂得奔跑的快乐,盲人最渴望灯火的光明,聋哑者最向往音乐的美妙。有人说,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我要告诫大家,人生不该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选择在拥有时去珍惜。这样,即便不得已而失去,我们也会胸怀坦荡。

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道德经》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事物盛壮之时,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这句 名言 呢?如果从“颠倒之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预防疾病呢?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巴菲特可能从未读过《道德经》和《黄帝外经》,但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颠倒之术”就隐藏在他这句名言里,说法不同,道理殊途同归。

有呼就有吸,有阴就有晴,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月圆就有月缺。这道理谁都懂,可轮到我们自己却变成了:得到了就不能失去,占有了就不能放手。一旦失去了,放手了,我们就会痛苦,就会烦恼,就会抱怨。

古人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 下页更多"中医养生心得" ↓↓↓

谈谈中医养生心得

大家都知道中医养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很多外国朋友都会来中国学习中医养生。我整理了中医养生 学习心得 体会 范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养生心得篇一

俗话说:身体是*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全身心得投入学习,生活,工作中去。想要有个好身体平时要加强锻炼,找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去锻炼。天气好了可以进行室外运动,但是一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人们就不愿意出门活动,但能进行一些室内活动。而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而言,宿舍的条件有限,也不适于做些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以至于到了冬天,体质差的同学饱受感冒,发烧,头痛的困扰。但是通过中医上保健与养生的学习,让我对保健养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通过一些小的 方法 就能改善身体状况,令我收益匪浅!

首先我们要明白保健与养生的要点:行动,坚持,观察,适合自己。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是第一步。一个人好的身体是与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的。通过学习让我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保健技巧和养生理念,也对中华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有了粗浅的认识,更加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的结晶。以后我们在面对一些常见的、较小的身体疾病问题时,不仅仅是只有吃药打针才可以解决,还可以通过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来治疗。比如按摩一些保健穴位,拔罐,食疗等传统中医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只要长期坚持,有些疾病就能缓解,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养生的这种特性,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

说起保健养生应从四季养生开始。因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度过一年四季。冬季天寒雪冰,大地龟裂,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 收藏 的时令,在五行中属水,与人体的肾和膀胱有密切的关系。冬季养生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要有充足睡眠,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风的侵袭,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等疾病。二、保暖,保养好人体阳气。三、阳光充足时做轻松的运动,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皮肤开泄出汗而耗伤身体的阳气。四、可以进行一些运动。在运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而且尽可能室内活动,如:瑜珈、跳绳、踢毽、撞背,金鸡独立等活动。在锻炼后做些放松活动,如:调息,即深呼吸,洗个热水澡等。五、冬三月,肾气旺。饮食之味应该减少咸味食品,以防助长肾气,适当增加苦味食品,使心气得到补养,可避免肾水旺而克伤心火。多吃一些时令水果和蔬菜。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受凉。而夏季养生,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虚弱,虽自觉大热喜冷贪凉,但应有节制。饮食上注意慎、戒油腻和粘腻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勿过饱,勿暴食冷饮和冷冻瓜果。秋季养生,秋三月,肺气旺,饮食应减少辛味食品,适当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气得到补阳,避免肺旺而克伤肝木。四季养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四季养生之道外,还有许多保健知识也值得大家学习和实践,长期坚持,对身体大有益处。

还有一些每日一练的小方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坚持去做。不仅起到保健作用,还能改善身体的不适的状况。如:深呼吸(腹式呼吸、调息、冥想)闭目、缓慢吸气,吸气入腹,腹部鼓,停止,缓慢将气呼出,腹部内收。重复进行。金鸡独立,单脚立地,另一脚抬起,双手下垂,闭目。尽量保持站立的时间。叩齿,上下牙齿互扣,口腔会产生唾液,缓慢将唾液咽下。按压劳宫穴:治手心出汗,心跳过速、失眠,补养心脏且补养速度极快。搓腰:用手掌在腰部上下来回搓,增强肾脏功能,疏通带脉,防治腰酸、腰疼,尿频、夜尿多等。搓耳朵:“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提拉,下拉,外拉,推上下耳根。拍手治百病:每日拍手200-1000次,激活身体各部分,促进血液循环。最好拍手后将手放到热水盆泡,泡一会,再加热水,直到全身变热为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防止脱发、白发、头发油等,敲胆经目的主要在刺激胆经,强迫胆汁的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材料。

我通过以上的保健方法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深呼吸。晚上有时候睡不着,可以闭眼躺在床上,用腹式呼吸、调息,冥思,坚持做确实可以有助于睡眠。其次搓耳朵。虽然每次练习完之后耳朵又红又热,但是时间久了,很少出现耳朵嗡嗡的响,而且耳朵周围皮肤变得有光泽。下面敲头部:用10根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轻轻敲打头部一遍,敲完之后顺便手指头按摩一下头皮,梳理一下头发,时间久了确实达到明显的效果。现在在洗头时候头发掉的比以前少了,而且头发的发质也好多了,出油少了。敲胆经至今还在进行,一般是吃完饭回宿舍之后,坐在床边开始练习,但是至今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还有就是在睡前揉揉小腹,有助于肠胃的活动,这个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还有按压劳宫穴,这是做的次数最多,感觉效果最明显的,能够回复精神。总之这些小方法都在尝试,做完之后确实能起到一定效果。总之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尽量在闲暇时间去做做这些保健方法,我相信时间久了必定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我从中医的养生与保健中学到许多。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出现未老先衰等各种现象,使得一些保健养生理念才引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愿通过我小小的心得,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医养生并去实践,体会养生带来的美妙感受。

  中医养生心得篇二

我非常相信佛家讲的因果,有好的因就有好的果

反之;如果我们颠倒看人生,人就不会太浮躁,也不会出现这多的健康问题!!!!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其实,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黄帝外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紧密联系的中医典籍,据说久已失传,但书中玄妙精深的养生之道——“颠倒之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其精髓就是:人如果不知道“颠倒之术”,就很容易未老先衰,而懂得运用“颠倒之术”的人,就可“精固神全,形体不弊,老而不衰”。

佛家也有一个“颠倒众生”的说法。它认为:凡人其实是活在一种颠倒状态之中的,活在当下却本末倒置、因果颠倒,并未认清生命的本质。因此,人们总是向外求,越求越放不下,越求心越累,越累病越多。

放眼望去,我们最怕的是疾病、衰老和死亡!

正值青春岁月,我们“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到人过中年,望一眼前方,太阳已悄然西斜,肃杀之气依稀可闻,我们又会感叹青春的可贵、时间的流逝,却只能无奈地说“天凉好个秋”!

健康的时光是可以这样肆意挥霍的吗?“40岁之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话前半句或许是可以实现的,但后半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真的能够“拿钱换命”,那许多得了重病的名人和富豪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了。因为他们并不缺钱 ,也完全有条件停下手里的工作全力配合治疗。但事实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生命。

当洪水冲溃了堤坝,再好的水利工程师也不能立刻堵住决口;当导火线已经烧进*的内部,再好的排爆专家也无法制止爆炸;得了无可挽回的绝症,再好的医生也挡不住死神的双手。所谓无可挽回的绝症,其实就是病邪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

洪水过后,我们还有机会亡羊补牢,整修水利。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允许病邪积累到足以摧毁生命的程度呢?我们为什么要把仅有一次的生命像押宝一样押在所谓的奇迹上,指望“神医”来起死回生呢?这难道不是对生命认知的严重颠倒吗?

况且,干一番事业并不一定要以透支健康、危及生命为代价。身手矫健、头脑清晰、身心合一地生活,只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事业干得更好。

截肢的人最懂得奔跑的快乐,盲人最渴望灯火的光明,聋哑者最向往音乐的美妙。有人说,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我要告诫大家,人生不该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选择在拥有时去珍惜。这样,即便不得已而失去,我们也会胸怀坦荡。

有多少人去认真思考过《道德经》里“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事物盛壮之时,往往意味着衰败的开始)这句 名言 呢?如果从“颠倒之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该在健康的时候就开始预防疾病呢?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股神巴菲特可能从未读过《道德经》和《黄帝外经》,但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颠倒之术”就隐藏在他这句名言里,说法不同,道理殊途同归。

有呼就有吸,有阴就有晴,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月圆就有月缺。这道理谁都懂,可轮到我们自己却变成了:得到了就不能失去,占有了就不能放手。一旦失去了,放手了,我们就会痛苦,就会烦恼,就会抱怨。

古人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 下页更多"中医养生心得" ↓↓↓

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说说你对中医的看法?

中医 养生 前景光明, 社会 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中医 养生 有新的认识,觉得没有化学成分,副作用不大,人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中医国之瑰宝,应发扬光大。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中国的书法,也同样遵循这一大自然法则,讲阴阳,有五行,惯穿于书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否则书法就没有生命力了。

感兴趣。我是坚定的中医支持者。

中医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根据人的经络、五藏六俯的作用、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天地万物阴阳学说,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对于有些病相对来讲比西医的付作用小。但中医难学,学习中医大学要6年,要取得成果往往要经历数年时间,而且个人的经济收入少,许多人不愿学中医。中医是中国真正的国碎,希望国家应高度重视继承发扬中医,大力培养中医人才,全面开发利用好中药材,采用现代 科技 人工智能汇总优秀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经验。我相信中医必将在中国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我对中医肯定有兴趣,我认为中医比西医好。因为中医治好过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的后遗症,中医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医理论而来的文化必须要得到我国科学的认证。[祈祷]

学习中医已经二十年有余了,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医个人感觉是越学习越深奥,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读同一本中医书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会都不同。

中医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也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中医还包括了阴阳五行、臧象、气血津液、经络等。

中医 养生 就是应用中医理论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面的“道”说的就是 养生 之道。

中医 养生 讲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例如,饮食 养生 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

采取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体现了未病先防,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备病邪侵害,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所以高明的医家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是先于科学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实践医学,尽管中医理论没有逐一经过科学体系的验证,但经过了几千年大量的实践积累,让人们通过足够样本的归纳导出一套有效的医疗体系。

按照统计学原理,把所有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当样本量足够多时,便可以揭示和把握其规律和本质,尽管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但知道它是什么规律和结果,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影响和改变这个结果。

因此中医理论即使缺乏 科技 验证过程,也不妨碍其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大部分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概率事件的积累找到规律,再根据其规律提炼成理论,或者通过 科技 手段进行验证。因此,中医理论需要打破师傅传徒弟的封闭体系,把所有成果放入到现代 科技 体系中进行验证和升华,自“知道怎么做”升华到“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用大量的统计学成就提炼出可以用现代 科技 手段验证的规律,不仅能够在宏观上观测人的气血运行、能够在没有量化和确定性前提下治病救人,还能随着技术分析及理论升级而成为可以普及和传授的定量化医学理论,也就是集合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与西医的科学验证,也能更好滴指导人类 养生 。

中医 养生 贯穿了其一惯的统计学成就,就是把人放在自然环境中统筹调理,不仅关注人的五行、气血,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运动关系,关注自身思想的变化,因此,中医 养生 是系统性 养生 ,需要人们调理心态、调剂饮食、劳逸结合,因此,中医 养生 就是辩证 养生 ,就是回归自然规律的 养生 。

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速,多数人迫于压力无暇顾及 养生 ;同时,由于医生们都在忙于病人诊治,也鲜有时间为 健康 人指导 养生 。

养生 原本是每一个人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每个人保持 健康 的必要手段,但由于 健康 的人们不花时间 养生 ,因此,慢慢造成身体病变,得病后才不得不关注 养生 ,把 养生 变成了疾病缠身后的补救措施。

养生 是一个 社会 问题,就像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劳动者必须学习技能一样,人的身体经过发育、成长、强壮、衰老及死亡的过程,但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因为保养不当而造成病变,不仅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还会削弱自身的 社会 价值,甚至成为 社会 的负担。因此,国家需要介入每个人的 养生 计划,可以由国家投资建立各类中医 养生 机构以及其它科学的 养生 理论,并分布进入到学校课程,进入到企业在职教育以及社区百姓生活,让 养生 知识伴随人的一生,通过国家 养生 的办法提升全民的身体 健康 程度,从而大大减少疾病缠身,减少对医药的需求,充分释放人类的体能,并让整个 社会 在文化和文明提升的同时消除因为缺乏 养生 造成的身体疾病。

《黄帝内经》有云:

1.随从四时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情绪愉快,精神振奋饱满。

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不宜偏食。

父亲是个医德医术很好的老中医,我亲眼见过他治愈了很多病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用九副中药治好了急性阑尾炎,第一副止疼,然后连服九副,第六副己完全治好,后三副是用来巩固调理的,非常神奇。所以我对中医很感兴趣。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我认为中医的辩症施治,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还有中医讲究对患者和病患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个非常科学。中医的 养生 也非常好,通过中医 养生 ,真正做到防病健身,让身体不生病,这才是根本。

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说说你对中医的看法?

中医 养生 前景光明, 社会 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中医 养生 有新的认识,觉得没有化学成分,副作用不大,人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中医国之瑰宝,应发扬光大。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中国的书法,也同样遵循这一大自然法则,讲阴阳,有五行,惯穿于书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否则书法就没有生命力了。

感兴趣。我是坚定的中医支持者。

中医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根据人的经络、五藏六俯的作用、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天地万物阴阳学说,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既能治标又能治本,对于有些病相对来讲比西医的付作用小。但中医难学,学习中医大学要6年,要取得成果往往要经历数年时间,而且个人的经济收入少,许多人不愿学中医。中医是中国真正的国碎,希望国家应高度重视继承发扬中医,大力培养中医人才,全面开发利用好中药材,采用现代 科技 人工智能汇总优秀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经验。我相信中医必将在中国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我对中医肯定有兴趣,我认为中医比西医好。因为中医治好过以后不会留下任何的后遗症,中医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医理论而来的文化必须要得到我国科学的认证。[祈祷]

学习中医已经二十年有余了,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一知半解,对于中医个人感觉是越学习越深奥,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是读同一本中医书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会都不同。

中医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也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中医还包括了阴阳五行、臧象、气血津液、经络等。

中医 养生 就是应用中医理论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面的“道”说的就是 养生 之道。

中医 养生 讲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例如,饮食 养生 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

采取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体现了未病先防,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备病邪侵害,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所以高明的医家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是先于科学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实践医学,尽管中医理论没有逐一经过科学体系的验证,但经过了几千年大量的实践积累,让人们通过足够样本的归纳导出一套有效的医疗体系。

按照统计学原理,把所有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当样本量足够多时,便可以揭示和把握其规律和本质,尽管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但知道它是什么规律和结果,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影响和改变这个结果。

因此中医理论即使缺乏 科技 验证过程,也不妨碍其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大部分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概率事件的积累找到规律,再根据其规律提炼成理论,或者通过 科技 手段进行验证。因此,中医理论需要打破师傅传徒弟的封闭体系,把所有成果放入到现代 科技 体系中进行验证和升华,自“知道怎么做”升华到“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用大量的统计学成就提炼出可以用现代 科技 手段验证的规律,不仅能够在宏观上观测人的气血运行、能够在没有量化和确定性前提下治病救人,还能随着技术分析及理论升级而成为可以普及和传授的定量化医学理论,也就是集合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与西医的科学验证,也能更好滴指导人类 养生 。

中医 养生 贯穿了其一惯的统计学成就,就是把人放在自然环境中统筹调理,不仅关注人的五行、气血,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运动关系,关注自身思想的变化,因此,中医 养生 是系统性 养生 ,需要人们调理心态、调剂饮食、劳逸结合,因此,中医 养生 就是辩证 养生 ,就是回归自然规律的 养生 。

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速,多数人迫于压力无暇顾及 养生 ;同时,由于医生们都在忙于病人诊治,也鲜有时间为 健康 人指导 养生 。

养生 原本是每一个人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每个人保持 健康 的必要手段,但由于 健康 的人们不花时间 养生 ,因此,慢慢造成身体病变,得病后才不得不关注 养生 ,把 养生 变成了疾病缠身后的补救措施。

养生 是一个 社会 问题,就像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劳动者必须学习技能一样,人的身体经过发育、成长、强壮、衰老及死亡的过程,但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因为保养不当而造成病变,不仅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还会削弱自身的 社会 价值,甚至成为 社会 的负担。因此,国家需要介入每个人的 养生 计划,可以由国家投资建立各类中医 养生 机构以及其它科学的 养生 理论,并分布进入到学校课程,进入到企业在职教育以及社区百姓生活,让 养生 知识伴随人的一生,通过国家 养生 的办法提升全民的身体 健康 程度,从而大大减少疾病缠身,减少对医药的需求,充分释放人类的体能,并让整个 社会 在文化和文明提升的同时消除因为缺乏 养生 造成的身体疾病。

《黄帝内经》有云:

1.随从四时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情绪愉快,精神振奋饱满。

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不宜偏食。

父亲是个医德医术很好的老中医,我亲眼见过他治愈了很多病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用九副中药治好了急性阑尾炎,第一副止疼,然后连服九副,第六副己完全治好,后三副是用来巩固调理的,非常神奇。所以我对中医很感兴趣。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东西,我认为中医的辩症施治,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还有中医讲究对患者和病患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个非常科学。中医的 养生 也非常好,通过中医 养生 ,真正做到防病健身,让身体不生病,这才是根本。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医理疗养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暂时性的缓解身体状况,在中医养生过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中医、草药医、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针灸等中国传统调理治病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貌似简单随意,实则医道医理深奥渊博,讲究医者功力深厚、辩证精准,还要熟悉经络。

中药是复方制剂,利用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补偏救弊,调和阴阳!对于病毒感染,抗炎,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对多种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细菌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国的国粹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与中医学的贡献分不开的!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其原因就是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方面的独特而神奇的疗效,使得我们的祖先可以生存繁衍!古代完全都是中医药治疗预防疾病,没有现代医学的参与,可见其疗效的可靠与高效,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有巨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对于癌前的体征状况,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一个独特的地方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尤其是虚则补之!人体受之父母,禀赋条件好的,属于先天因素好!禀赋不足的,就需要用先天不足后天养的方法,来纠正病因!可是这是现代医学不能办到的!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肺气圣药!灵芝提高免疫,抑制肿瘤!鹿茸补肾壮阳!肉苁蓉补肾填精!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润肠!等等!都是其他医学根本无法比拟的。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医理疗养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暂时性的缓解身体状况,在中医养生过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中医、草药医、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针灸等中国传统调理治病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貌似简单随意,实则医道医理深奥渊博,讲究医者功力深厚、辩证精准,还要熟悉经络。

中药是复方制剂,利用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补偏救弊,调和阴阳!对于病毒感染,抗炎,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对多种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细菌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国的国粹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与中医学的贡献分不开的!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其原因就是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方面的独特而神奇的疗效,使得我们的祖先可以生存繁衍!古代完全都是中医药治疗预防疾病,没有现代医学的参与,可见其疗效的可靠与高效,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有巨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对于癌前的体征状况,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一个独特的地方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尤其是虚则补之!人体受之父母,禀赋条件好的,属于先天因素好!禀赋不足的,就需要用先天不足后天养的方法,来纠正病因!可是这是现代医学不能办到的!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肺气圣药!灵芝提高免疫,抑制肿瘤!鹿茸补肾壮阳!肉苁蓉补肾填精!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润肠!等等!都是其他医学根本无法比拟的。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于中医健康养生,你是怎么理解的?

医理疗养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暂时性的缓解身体状况,在中医养生过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中医、草药医、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针灸等中国传统调理治病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貌似简单随意,实则医道医理深奥渊博,讲究医者功力深厚、辩证精准,还要熟悉经络。

中药是复方制剂,利用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补偏救弊,调和阴阳!对于病毒感染,抗炎,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对多种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对病毒,细菌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国的国粹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与中医学的贡献分不开的!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其原因就是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方面的独特而神奇的疗效,使得我们的祖先可以生存繁衍!古代完全都是中医药治疗预防疾病,没有现代医学的参与,可见其疗效的可靠与高效,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有巨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对于癌前的体征状况,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一个独特的地方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尤其是虚则补之!人体受之父母,禀赋条件好的,属于先天因素好!禀赋不足的,就需要用先天不足后天养的方法,来纠正病因!可是这是现代医学不能办到的!人参大补元气!黄芪补肺气圣药!灵芝提高免疫,抑制肿瘤!鹿茸补肾壮阳!肉苁蓉补肾填精!熟地黄滋阴补肾,养血润肠!等等!都是其他医学根本无法比拟的。

对中医养生,你有什么看法?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中医理疗本人也有体会还是有效果的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吧。中医按摩推拿在上古时期就有记在了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气形志篇)等等只不过z现在我们没有完全掌握好学习好。

中医理疗养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暂时性的缓解身体状况,在中医养生过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中医、草药医、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针灸等中国传统调理治病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貌似简单随意,实则医道医理深奥渊博。讲究医者功力深厚、辨证精准,还要熟悉经络、。

真功夫的有,合法合规经营的也有;鱼龙混杂的、一知半解的、违规操作的也多;大家去养生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客观感受去体会和衡量。根据经方大家倪海厦老师的健康标准,我做了些调整中医养生是有道理的但养错了也是害人的。我有一次做理疗有个被理疗的人问理疗师天天做理疗有没有宜,那个理疗师说天天理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认为天天理疗会有宜吗?。

中医养生前景光明,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中医养生有新的认识,觉得没有化学成分,副作用不大,人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

对中医养生,你有什么看法?

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点在于防病于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没有发病之前,高明的中医先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特殊诊断方法,诊断出蛛丝马迹中医理疗本人也有体会还是有效果的不能说是一无是处吧。中医按摩推拿在上古时期就有记在了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气形志篇)等等只不过z现在我们没有完全掌握好学习好。

中医理疗养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暂时性的缓解身体状况,在中医养生过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中医、草药医、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针灸等中国传统调理治病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貌似简单随意,实则医道医理深奥渊博。讲究医者功力深厚、辨证精准,还要熟悉经络、。

真功夫的有,合法合规经营的也有;鱼龙混杂的、一知半解的、违规操作的也多;大家去养生的话,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客观感受去体会和衡量。根据经方大家倪海厦老师的健康标准,我做了些调整中医养生是有道理的但养错了也是害人的。我有一次做理疗有个被理疗的人问理疗师天天做理疗有没有宜,那个理疗师说天天理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认为天天理疗会有宜吗?。

中医养生前景光明,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中医养生有新的认识,觉得没有化学成分,副作用不大,人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客现的,是唯物的,辩证的,统一的,形于阴阳,发展于五行,即肝、脾、肺、肾、心,相生相克,与自然的阴和阳,金、木、水、火、土,互通共融。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1.2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1.2.1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1.2.2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1.2.3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2.1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养生论文篇2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1.1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1.2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2.1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2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2.3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3.2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3.3注意事项

3.3.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3.3.3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3.3.4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3.3.6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3.3.7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中 医养 生论 文”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你认为是什么?

那么我用自己的理解简单对应一种情况:阴阳--冷热,虚实--*,六淫指的体液的温度变化后产生的体液状态,血气--血液循环与津液输布。不过没关系,只要普通人能看明白就好,模糊与精确只是相对而言,西医的精确只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人体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批判极度科学而精确的西医理论: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对应到西医精确数据上就可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出现同一种精确数据”。

一直都在不断的补充、更新、完善,是传承与进化并行的体质说。那些把中医药制成药典,当成死律固定中医方的人,是套用了西医理念的一些昧人,他们早就已经被不断发展的中医承传抛弃,可以说这些人没有灵魂,与不断实践的中医根本没有可比性,中医传承一直在完善和进化,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可看成是水与盐的两种重要物质的组成,以盐为骨,以水为形,人体的水是恒温状态,同时也是平衡状态,每天人需要摄入水谷精微来维持人体的水温恒定。那么,按照这个理解方式,当人体的水温出现异常,体质问题就出现了。

湿寒体质,人体的水,长期使用,就会出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体内脏器产生而又无法完全排泄出体外的残留,这种物质就是中医总结的“湿”,中医经过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当人体的第一排泄器官肾出现问题时,这种“湿”就明显增加,肾的功能减弱,中医称之为“寒”。湿寒体质表现:手脚凉、怕风、女人有痛经等等。解决思路:增加人体净化功能,给肾加温。

痰湿体质,是湿寒体质的进一步恶化强化版,湿不仅滞留于手脚远端,进一步扩展 的了三焦,就是人体的胸腹腔部位,表现有:腹部虚胖、后背感觉沉重、懒动、油腻等等。解决思路:三焦祛湿,除湿加温。

中医说的体质养生,你认为是什么?

那么我用自己的理解简单对应一种情况:阴阳--冷热,虚实--*,六淫指的体液的温度变化后产生的体液状态,血气--血液循环与津液输布。不过没关系,只要普通人能看明白就好,模糊与精确只是相对而言,西医的精确只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人体表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批判极度科学而精确的西医理论: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对应到西医精确数据上就可以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出现同一种精确数据”。

一直都在不断的补充、更新、完善,是传承与进化并行的体质说。那些把中医药制成药典,当成死律固定中医方的人,是套用了西医理念的一些昧人,他们早就已经被不断发展的中医承传抛弃,可以说这些人没有灵魂,与不断实践的中医根本没有可比性,中医传承一直在完善和进化,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可看成是水与盐的两种重要物质的组成,以盐为骨,以水为形,人体的水是恒温状态,同时也是平衡状态,每天人需要摄入水谷精微来维持人体的水温恒定。那么,按照这个理解方式,当人体的水温出现异常,体质问题就出现了。

湿寒体质,人体的水,长期使用,就会出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体内脏器产生而又无法完全排泄出体外的残留,这种物质就是中医总结的“湿”,中医经过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当人体的第一排泄器官肾出现问题时,这种“湿”就明显增加,肾的功能减弱,中医称之为“寒”。湿寒体质表现:手脚凉、怕风、女人有痛经等等。解决思路:增加人体净化功能,给肾加温。

痰湿体质,是湿寒体质的进一步恶化强化版,湿不仅滞留于手脚远端,进一步扩展 的了三焦,就是人体的胸腹腔部位,表现有:腹部虚胖、后背感觉沉重、懒动、油腻等等。解决思路:三焦祛湿,除湿加温。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个人角度理解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