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中医角度如何养生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09:33:26
文档

从中医角度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人们常常把养生分为生理、心理、哲理养生三个层次,对于一般人,注重身体的健康,接触最多的就是生理养生。分享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的.方法1

   1、气功养生法。 要注意练功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养生法。 修德怡神、调志摄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

   3、行为养生法。 像膳食、起居、房事、运动、交际、休闲娱乐、旅游、沐浴等均可养生。

   4、针推养生法。 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进行。

   5、本草养生法。 即药物养生,应用着眼于补、泻两个方面医学教|育网整理。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应辨证进补。另外,要注意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等。

   6、审因施养法。 即因地(地理环境、居住环境)、因时(年月、四季、昼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职业人群、不同体表部位)区别施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2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此外,捶背还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

  经常浴面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浴面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睛。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古人认为背部为督脉之所居,是太阳膀胱经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从背部起,故背部应常保温暖。

  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人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称为摩脐腹、摩生门。即绕脐揉腹。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男人多对肠胃进行按摩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此法对于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称为干沐浴。即将二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中医养生的方法3

   动形养生 、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静神养生 、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 、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日常养生该怎么做?

1.修身养性 中医理论认为,想要健康长寿需要修身养性,也就是在生活中,要*自己的气性。比如说平日里要学会排出各种的妄念,多说好话,别总是说人的是非。平日里遇事待人要和气...
2.适当运动 平日里有坚持运动的人,往往身体会比较健朗,因为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
3.学会静神 静神养生可是中医养生最为常见的法子之一,平日里保持神气清静有助平衡心理,保养...
4.注意饮食 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最重要的途径,中医理论表示,合理的饮食有助调养自身的精气...

中医日常养生该怎么做?

1.修身养性 中医理论认为,想要健康长寿需要修身养性,也就是在生活中,要*自己的气性。比如说平日里要学会排出各种的妄念,多说好话,别总是说人的是非。平日里遇事待人要和气...
2.适当运动 平日里有坚持运动的人,往往身体会比较健朗,因为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
3.学会静神 静神养生可是中医养生最为常见的法子之一,平日里保持神气清静有助平衡心理,保养...
4.注意饮食 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最重要的途径,中医理论表示,合理的饮食有助调养自身的精气...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一、养生小常识:

1、早餐喝一碗枸杞黑芝麻粥,明目强身。

2、休息时做手指操,增强免疫力。

3、每天上午喝一杯蜂蜜水,促进新陈代谢。

4、午睡半小时,有利于养阳。

5、足疗四季都可以做,不过春夏的水温可以略低些。

6、五种果汁做宵夜,提前抗衰老。

7、睡前练习腹式呼吸,增强心肺功能。

8、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二、春季宜早睡早起,睡时头宜朝东方,以顺应自然发生之气。每天临睡前做1次即可。方法为仰卧,头东足西,舌抵上顺,闭口闭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渐增多,待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本法对春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

三、人在饮食中,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一、养生小常识:

1、早餐喝一碗枸杞黑芝麻粥,明目强身。

2、休息时做手指操,增强免疫力。

3、每天上午喝一杯蜂蜜水,促进新陈代谢。

4、午睡半小时,有利于养阳。

5、足疗四季都可以做,不过春夏的水温可以略低些。

6、五种果汁做宵夜,提前抗衰老。

7、睡前练习腹式呼吸,增强心肺功能。

8、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二、春季宜早睡早起,睡时头宜朝东方,以顺应自然发生之气。每天临睡前做1次即可。方法为仰卧,头东足西,舌抵上顺,闭口闭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渐增多,待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本法对春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

三、人在饮食中,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中医如何养生好

一、养生小常识:

1、早餐喝一碗枸杞黑芝麻粥,明目强身。

2、休息时做手指操,增强免疫力。

3、每天上午喝一杯蜂蜜水,促进新陈代谢。

4、午睡半小时,有利于养阳。

5、足疗四季都可以做,不过春夏的水温可以略低些。

6、五种果汁做宵夜,提前抗衰老。

7、睡前练习腹式呼吸,增强心肺功能。

8、每天练5分钟甩手功,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

二、春季宜早睡早起,睡时头宜朝东方,以顺应自然发生之气。每天临睡前做1次即可。方法为仰卧,头东足西,舌抵上顺,闭口闭目,鼓漱30次,使口中津液逐渐增多,待津液满口时,缓慢咽下。本法对春季津液不足导致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均有作用。

三、人在饮食中,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们常说身体是*的本钱,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有时候不注意身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下面我就来分享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

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搽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伸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可流通气血,清醒头脑。

目宜常运: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头脑清净,驱除杂念;常做这种动作,可去头眩之疾。

齿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可令人牙齿坚固不痛。

口宜常闭:每日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颚,呼吸均匀和缓。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颚,或用舌尖*动上颚,漱津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功能。

气宜常提: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机升降。

心宜常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静心安神,从而使气血平和,思维敏捷。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还有现在很火的拔罐、针灸、个人推荐拔罐!!如果下班之后去拔一下能减轻压力和疼痛。可以看一下我的签名档里面。里面有个网站从网上搜集的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
1、食物养生:
老中医的顺口溜, 可做参照与践行。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2、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3、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养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5、气功养生: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还有现在很火的拔罐、针灸、个人推荐拔罐!!如果下班之后去拔一下能减轻压力和疼痛。可以看一下我的签名档里面。里面有个网站从网上搜集的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幸福感,让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平静、满足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的 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精神养生要点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精神养生方法

1.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是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并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来转变人的 思维方式 ,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调节人的情绪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戒骄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意见,好大喜功,甚至勉强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现代医学认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执、急躁、紧张、好争辩、好冲动、匆匆忙忙、富含敌意和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个人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平和心态,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2)善调情绪

就是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状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绪反应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是说,遇到令人兴奋的事就高兴,遇到令人沮丧的事就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很难事事如意。因此,应该注意学会修身养性,舒畅情志,力求保持一个稳定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3)免生“三气”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首先是免生闲气。就是不要为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之类的琐事而生气。其次是免生怨气。就是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与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就难免要生怨气。第三是免生闷气。就是说遇到不高兴的事,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总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较劲。“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养,免生“三气”。

2. 神志养生法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就是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平和心态,从而获得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就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和清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明确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自我清除。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就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把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健康长寿。

另外,“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进补方法应当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就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据对我国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为了使自己心胸豁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积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的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俩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并从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但无论事大事小,爱心是一样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从助人行善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快乐和健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从中医角度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