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中医养生百科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12 21:01:33
文档

学中医养生百科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 百科全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中医养生 百科全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如何通过养生方法来调整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学科。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个体的内外平衡,全面调养身心。

中医养生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保持阴阳平衡,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行调养:中医养生学中的五行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饮食、锻炼、作息等,以促进五脏功能的协调和身体的健康。

调理气血: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保持气血的流通畅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中药等方式,促进气血的平衡和正常循环。

祛病强身: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调理,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疾病出现时,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促进康复和修复。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养生方法,注重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通过面诊、脉诊、问诊等方法,结合个体的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养生方案。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来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养生学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是干什么的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调摄身心、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1、中医养生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类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定义于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3、中医养生学主要课程有,中医学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西医学相关课程: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等。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课程: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养生学、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养生名著选读、医学营养学等。

中医养生学就业方向

1、 健康咨询: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机构担任健康咨询师,为个体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建议。临床诊疗:毕业生可以成为中医师,在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工作,从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2、教育与研究: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机构从事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为中医养生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自我创业:毕业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开设自己的健康咨询或治疗中心,实现自主创业。

中医养生学是干什么的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调摄身心、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1、中医养生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类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专业定义于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中医养生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的高级中医养生医学人才。例如:从事中医养生、治未病和慢性病、老年病干预治疗、防护等工作。

3、中医养生学主要课程有,中医学相关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西医学相关课程: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等。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课程:中医养生学、中医饮食养生学、健康管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养生名著选读、医学营养学等。

中医养生学就业方向

1、 健康咨询: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健身房等机构担任健康咨询师,为个体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建议。临床诊疗:毕业生可以成为中医师,在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工作,从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2、教育与研究:毕业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在研究机构从事中医养生学的研究,为中医养生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自我创业:毕业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中医养生知识,开设自己的健康咨询或治疗中心,实现自主创业。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养生学以什么为基础

中医养生学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内经》是一部传载汉代及以前人们运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以及当时已经掌握的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数学等知识来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的、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


《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文献的汇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主体部分汇编成书应在西汉的中晚期,曾著录于刘歆的《七略》约公元前26年,但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内经》所引医籍相同者却独不见《内经》,可见《内经》成书应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的60多年之间。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修养、培养、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命。概言之,养生就是保养人是生命。具体而言,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活动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病后的生命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中医养生学,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早在先秦时期的《道德经》《庄子》等典籍中菊有专门的论述。创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世问,更是中医养生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理论础, 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黄帝内经》以降,历代都有养生专著专篇,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理论升华和实践验证,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一门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医分支学科,形成了稳定的学科体系,具有独立而深厚的学术理论与独特而丰富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学科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涵了生命观、寿夭观、健康观、和谐观、权衡观等基本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动静结合、形神合一、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五脏为本、杂合以养等基本原则。在其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所采用的养生手段和方法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仅气功导引,就有“千家妙功”的美誉。这些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能养、能防、能治,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全面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使人与环境和谐一体,而且简便易行,卓有成效,是人类却病延年的理想手段。

   由于历代养生家各自的实践何体会不同,其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侧重、各有所长,中医养生学逐渐分化出相应的学术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从多角度发扬了养生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涉及天文气象、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心理行为、预防保健等诸多领域,其中的许多内容已成为当今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能引导人们达到长寿境域的新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身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会进一步充实、改进与提高。

                                                                                             —— 摘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学什么的?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中医养生学是学什么的?

谢邀,本人中医专业大二生来回答一下。

首先,中医养生学属于中医学的范畴,想要学中医养生学,必须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做支撑,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类生命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学科。他的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它的基本原则天人相应,平衡阴阳,形神共养,养调养脏腑,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三因调养等等,这些都与中医基础连接,想要学养生,就要先学中医,明白什么是阴阳,什么又是脏腑,经络,以及中医讲的神又是什么,除了中医基础,还有了解针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医养生也包括了这些的养生,还有内服药物的养生,也就说明你也要知晓药物的基本配伍原则,也要明各类体质的人需要不同原则的养生,因时因地因人,所谓“三因养生”。

中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它强调整体观念,若你想学中医养生专业,入门就要学中医,现在年轻人的体质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但又不至于去靠药物调节,养生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它也是一门不错的专业。也是中医文化历史的传承。

中医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养生就发展出了刮痧、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 健康养生知识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男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 措施 。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诸如:“肾虚”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女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

  可见,“男补肾,女养肝”有一定的道理。在如何补肾、养肝方面,人们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食可吃些有利于肝、肾的食物,以增强肝肾功能。

  补肾养肾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调养为主,以肾为本。所以,实用的补肾方法需要你尽快掌握。中医告你补肾养肾10个最有效方法,保护你的肾脏健康!

  方法一:饮食补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方法二: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方法三: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方法四: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方法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方法六: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方法七: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方法八: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方法九:有尿不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方法十: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 说明书 ,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养肝护肝的方法

  1、午后小睡10分钟

  很多肝炎患者午后易疲倦,不妨尝试一种简单的“疗法”——每日午后小睡10分钟。临床证明,午后小睡10分钟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白天在等候飞机、火车、轮船或在乘坐长途巴士和公交时,不妨小睡片刻,这可以让你显得较有精神。

  2、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3、不要暴饮暴食

  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而在冬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4、少吃刺激食品

  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5、进补不能乱补

  冬季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中医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养生就发展出了刮痧、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 健康养生知识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男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 措施 。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诸如:“肾虚”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女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

  可见,“男补肾,女养肝”有一定的道理。在如何补肾、养肝方面,人们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食可吃些有利于肝、肾的食物,以增强肝肾功能。

  补肾养肾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调养为主,以肾为本。所以,实用的补肾方法需要你尽快掌握。中医告你补肾养肾10个最有效方法,保护你的肾脏健康!

  方法一:饮食补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方法二: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方法三: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方法四: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方法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方法六: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方法七: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方法八: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方法九:有尿不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方法十: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 说明书 ,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养肝护肝的方法

  1、午后小睡10分钟

  很多肝炎患者午后易疲倦,不妨尝试一种简单的“疗法”——每日午后小睡10分钟。临床证明,午后小睡10分钟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白天在等候飞机、火车、轮船或在乘坐长途巴士和公交时,不妨小睡片刻,这可以让你显得较有精神。

  2、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3、不要暴饮暴食

  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而在冬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4、少吃刺激食品

  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5、进补不能乱补

  冬季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中医保健基本常识

1.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2. 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养生方法是在养生原则指导下制订的具体方法。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古今医家积累、总结的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时摄养 顺时摄养,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顺时摄养的基本要求为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

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 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

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或同一*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

2.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的调摄,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

《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调神的具体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学会使用心理调节、立志修德养性等。
3. 中医保健知识
要根据五行来解释,金、木、水、火、土。脾属土,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中医保健基本常识

1.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2. 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养生方法是在养生原则指导下制订的具体方法。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古今医家积累、总结的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时摄养 顺时摄养,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顺时摄养的基本要求为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

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 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

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或同一*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

2.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的调摄,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

《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调神的具体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学会使用心理调节、立志修德养性等。
3. 中医保健知识
要根据五行来解释,金、木、水、火、土。脾属土,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学中医养生百科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