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佛学养生秘诀是什么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3 21:34:56
文档

中医佛学养生秘诀是什么

简介:《佛教养生秘笈》为一部集佛教养生精华的大众实用通典。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印度),广传佛法。自那时,佛法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大众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其开导,觉悟人生,出离束缚者,不计其数。 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
推荐度:
导读简介:《佛教养生秘笈》为一部集佛教养生精华的大众实用通典。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印度),广传佛法。自那时,佛法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大众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其开导,觉悟人生,出离束缚者,不计其数。 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

简介:《佛教养生秘笈》为一部集佛教养生精华的大众实用通典。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印度),广传佛法。自那时,佛法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大众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其开导,觉悟人生,出离束缚者,不计其数。 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每个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对健康也不利,正所谓“多思则神殆”,内心藏的心事多,会比较耗神,容易使人气机郁结。心事一多,人的思虑会多,还容易不自觉的生气,然而虑伤脾、怒伤肝,心事太多,对身体的伤害不可谓不大。

腹里食少,是指人的饮食要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多,胖子也越来越多。孙思邈认为,少吃一点,每顿饭吃个七八分饱,给脏腑和肠胃留有余地,可以保住体内的真气,减少内疾的发生。

睡觉是恢复体力和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久卧伤气,睡觉睡太多,对健康反而不利。很多人有睡懒觉的习惯,睡觉时间太长,睡觉睡太长时间,头部的供血会受到影响。

孙思邈养生观点:

爱气:传统中医健康理论中,保护精气乃重中之重。因此孙思邈坚持“人之寿夭,在于撙节”的观点。并认为,养精蓄锐要从年轻开始。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和锻炼习惯,时刻保持气血的旺盛和畅通。

养形:孙思邈认为,养形即修身。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壮体魄,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又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好的身体离开持之以恒的锻炼和保养。

导引: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持经络疏通、气血畅通。于是,导引便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孙思邈还摸索总结出呼、吹、嘘、呵、唏、呬六种方法,成功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中医养生怎么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有哪些长寿的秘诀?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养生,养生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生活起居方面注意规律,还有就是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一般我们养生主要就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强身健体,一个就是为了延年益寿。那么,中医养生怎么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有哪些长寿的秘诀?
1、中医健康长寿秘诀
1、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2、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3、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4、避免劳累节房事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5、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6、护好自己的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7、大便要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8、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9、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10、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2、用吃赶走疾病
(1)喝鸡汤抗炎防流感
这个古老的验方现在被科学证明的确可以治疗感冒和流感。研究表明,鸡汤所具有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清理鼻道,舒缓发炎肿胀的喉咙。
(2)喝酸奶缓解鼻炎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有助于减轻过敏性鼻炎导致的流鼻涕和眼睛发痒等症状;同时酸奶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还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让人昏昏欲睡。
(3)牛油果降低胆固醇
要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食用牛油果。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显示,每天食用牛油果持续5个星期以后,受试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下降了13%。
(4)吃鸡蛋预防糖尿病
每周食用4个鸡蛋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与不吃鸡蛋的男性相比,多吃鸡蛋的男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38%。
(5)两勺蜂蜜止咳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两茶勺蜂蜜缓解儿童咳嗽的效果甚至超过非处方止咳药,美国加州谢夫诊所所长约翰拉普玛博士表示,蜂蜜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属性有助于缓解咽部发炎。
(6)李子干增加骨密度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食用李子干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7)酵母能降空腹血糖
酵母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铬,有助于控制血糖。一项发表在《医学与生物学中的微量元素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表明,受试者在食用酵母后,酵母中的铬可显著降低其空腹血糖水平。
(8)核桃延缓老年痴呆
纽约州立发育障碍基础研究所的研究发现,核桃中含有的大量欧米伽3脂肪酸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进程。
(9)奶酪帮你赶走失眠
一碗奶酪能让人获得良好的睡眠,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色氨酸,这种氨基酸能引起睡意。美国国立睡眠基金会的研究者发现,把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与碳水化合物搭配食用,会让大脑更容易获取到这种氨基酸,所以你可以把奶酪与饼干或面包一起食用。
(10)燕麦降压降脂
食用燕麦有助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大量吸附体内的“坏胆固醇”并排出体外。
(11)黑巧预防心脏病
瑞士学者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食用巧克力有助于缓解压力,从而预防心脏病。同时,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也有助于保护心脏和降低癌症风险。

中医养生怎么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有哪些长寿的秘诀?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养生,养生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生活起居方面注意规律,还有就是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一般我们养生主要就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强身健体,一个就是为了延年益寿。那么,中医养生怎么延年益寿?中医养生有哪些长寿的秘诀?
1、中医健康长寿秘诀
1、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2、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3、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4、避免劳累节房事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5、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6、护好自己的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7、大便要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8、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9、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10、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2、用吃赶走疾病
(1)喝鸡汤抗炎防流感
这个古老的验方现在被科学证明的确可以治疗感冒和流感。研究表明,鸡汤所具有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清理鼻道,舒缓发炎肿胀的喉咙。
(2)喝酸奶缓解鼻炎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有助于减轻过敏性鼻炎导致的流鼻涕和眼睛发痒等症状;同时酸奶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还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让人昏昏欲睡。
(3)牛油果降低胆固醇
要想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食用牛油果。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显示,每天食用牛油果持续5个星期以后,受试者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下降了13%。
(4)吃鸡蛋预防糖尿病
每周食用4个鸡蛋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与不吃鸡蛋的男性相比,多吃鸡蛋的男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38%。
(5)两勺蜂蜜止咳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两茶勺蜂蜜缓解儿童咳嗽的效果甚至超过非处方止咳药,美国加州谢夫诊所所长约翰拉普玛博士表示,蜂蜜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属性有助于缓解咽部发炎。
(6)李子干增加骨密度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食用李子干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7)酵母能降空腹血糖
酵母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铬,有助于控制血糖。一项发表在《医学与生物学中的微量元素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表明,受试者在食用酵母后,酵母中的铬可显著降低其空腹血糖水平。
(8)核桃延缓老年痴呆
纽约州立发育障碍基础研究所的研究发现,核桃中含有的大量欧米伽3脂肪酸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进程。
(9)奶酪帮你赶走失眠
一碗奶酪能让人获得良好的睡眠,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色氨酸,这种氨基酸能引起睡意。美国国立睡眠基金会的研究者发现,把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与碳水化合物搭配食用,会让大脑更容易获取到这种氨基酸,所以你可以把奶酪与饼干或面包一起食用。
(10)燕麦降压降脂
食用燕麦有助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燕麦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大量吸附体内的“坏胆固醇”并排出体外。
(11)黑巧预防心脏病
瑞士学者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食用巧克力有助于缓解压力,从而预防心脏病。同时,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也有助于保护心脏和降低癌症风险。

养生秘诀的要点

养生秘诀的要点

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都在谈论养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养生”旗号的保健品和机构。其实,养生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中医养生只需记住8个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既简单易行,又诠释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养生人人可为,不需要花大钱,其关键在于心态和坚持。怎么做呢?一起看。

一、中医大师的八字养生秘诀

童心:即拥有一颗儿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古人就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丽的,童心代表着天真无邪、充满快乐、思想单纯,并且没有*的恶习,整天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观察周围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妙和奇幻的,对未来总是充满了期待。保持童心,能使人脱离杂念,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童心其实每个人都有,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童心就容易被现实的社会慢慢耗尽,保持童心就是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并得以休息。

蚁性:就是指人不要孤僻,并且吃饭要细嚼慢咽。蚂蚁是自然界中同类交流频繁的一种动物,虽然不能发声,但并不妨碍它们用触角相互传递信息。在蚂蚁看来,再大的工程,只要齐心协力都能完成,可见同类之间的交往有多么重要。另外,蚂蚁的食物非常不固定,往往就地取食、不分精粗,并且蚂蚁一般饮少食微、细嚼慢咽,而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顽强。独木难成林,人在社会中生存,过于孤僻会伤身;如果与人交往,就能排忧解困。此外,中医讲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语也强调了暴饮暴食的危害。因此,人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过度节食或大吃大喝。

龟柔:指的是与人和蔼相处,不因小事动怒。乌龟被养生学家视为吉祥物,因其寿命长而被奉为祥瑞的象征。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绝不能做缩头乌龟,但在一般问题上,应该像乌龟那样,有与世无争的胸襟、不求奢华的淡泊、宽怀大度的节操,一静制百动,以不变应万变。人到老年,唯有健康和家庭最为重要,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完全不必较真,更不要去奢求,尽量少与他人争论,多让步,少争先,要像乌龟那样保持平静的心态。

猴行:说的是要坚持锻炼身体。猴子多动,所以身手也最为敏捷。多动是猴子的天性,人当学之。老年养生学猴行,是指要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机敏,不能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要勤于思考、勤于锻炼,随时活动筋骨。运动是健康之本,但要做到猴行,必须注意要有健康的心脏、良好的体力和无忧无虑、欢乐天真的童心。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放下年龄包袱,轻装上阵,就会拥有不老的身心。

二、中医养生防病六大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三、养生粥大全之养生粥

养生粥大全之夏季养生粥

1、木耳大枣粥:香糯米150克,黑木耳30克,大枣20颗,葡萄干、冰糖适量。将木耳浸泡半天撕碎,然后用粳米、大枣煮粥,待煮沸后,加入木耳、冰糖,煮沸后成粥。此粥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补血,补脑强心。

2、五彩虾仁粥:糯米150克,鲜虾仁100克,嫩豌豆、玉米粒、香菇、胡萝卜各50克,精盐、葱花少许。将糯米洗净,鲜虾仁、嫩豌豆、玉米粒洗净,香菇、胡萝卜切碎,先将糯米文火煮20分钟成粥状,再放入鲜虾仁、嫩豌豆、玉米粒、香菇、胡萝卜,煮沸5分钟后即成。此粥鲜香滑润,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

3、山药枸杞粥:粳米150克,山药200克,枸杞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文火熬煮30分钟成粥状。此粥绵软爽口,能消除疲劳、补血明目。

4、桂圆粟米粥: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将准备好的桂圆肉洗干净后和粟米一块放进锅中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5、五谷养生粥:荞麦、薏米、黑米、芡实、脱皮绿豆、糙米、红豆、麦仁各1大匙,红枣10粒,桂圆10粒,粳米100克。将准备好的荞麦、薏米、黑米、芡实、脱皮绿豆、糙米、红豆、麦仁等洗干净后放入水中浸泡大概两小时左右,再把桂圆去壳,红枣、粳米等洗干净后备用;将刚准备好的材料都一起放入高压锅中,放入1500ml的水盖盖压阀,等到大火喷气后再关火关火。待气全部泄光后,再开火煮至喷气,再关火。这样三次后就可以食用了;如果是喜欢吃甜食的人群,则可以在吃的时候稍微加点糖,但在加糖的时候要注意最好是放红糖,这样才更具有补血益气的效果。

温馨提示: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心静自然凉”,这所说的就是夏季养生中的精神调养。

四、跪着也可以养生

跪膝法可引血下行,治疗各种关节炎、腰膝痛、高血压。此外,它能帮助我们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等,还能让我们的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跪膝可预防膝盖磨损

老百姓常说的膝盖,实际上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没那么多了,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气血不通,不活络顺畅,阻塞了。

这时寒气再进来,在缺血的情况下再去练蹲起、爬山、走远路,膝关节只能更磨损了。这就是很多人在锻炼后膝关节越来越疼的原因。如果在膝关节已经磨损的'情况下去锻炼,会雪上加霜,越练越坏。

要保健膝关节,就是要补充并且活络这个部位的气血。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它一开始就不磨损,就让新鲜血液润泽过来。而让血液过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

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关节处,膝关节就会因为有新鲜血液的供养,而使寒气散,积液消,肿痛可化。若有人膝关节有伤痛,那就最好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

跪膝能滋养肝肾

跪膝是大补肝肾、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关节,膝关节处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只要这么一跪,您就会发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

“跪膝法”与敲打左侧心包经相结合效果更好。心包经是个血液输送通道,可以给全身供血,跪膝是把血引下去,所以敲打心包经有利于引血下行。有高血压的朋友,再点揉一下肺经的尺泽穴,您会立刻感到头脑清明。

跪膝治疗“老花眼”“近视眼”

“跪膝法”加按摩后溪穴,治疗老花眼,近视眼。有人练了2周“跪膝法”,还不是每天20分钟,有时候就跪10分钟,不久他去换眼镜的时候度数下降了50度。他都30多岁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练跪膝法养了肝,肝主筋,而膝盖是筋之会,肝开窍于目,所以通着眼睛。

跪膝法减肥

“跪膝法”走还能减肥。跪着走把气血引到腿上去,引到膝盖上去的。女士总抱怨赘肉都在大腿上,确实,这就是一堆废物,不是肌肉。这时候我们得把新的气血引过去,让它把垃圾吸收起来排出去,所以“跪膝法”走能减大腿肥。

怎样跪膝?

“跪膝法”有二种做法:

第一种:大腿与小腿成90度,膝盖与小腿接触到地面。首先在地板上铺一条毛巾,膝盖就跪在上面,这样膝盖才不会直接碰触到地板上而感到疼痛。从来没做过的人,可能膝盖会很痛,所以刚刚开始先从1分钟、2分钟......慢慢的增加,最多做个10来分钟就可以啦。 做完结束起身时,一定要动作缓慢、注意安全。

第二种:就像日本人的跪坐,动作要求是上身、*、大腿重量,全部坐在小腿与后跟的凹陷处,身体微微往后倾,也是从1分钟、2分钟.......慢慢的增加,最多做个5分钟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最大的功效是拉开、伸展整个膝盖部位的筋骨,让它柔软,增强其弹位。

锻炼“跪膝走法”时,还可配合将双手掌撑地,或用十指尖撑地走。经常接受手指尖端的撞击、刺激,对于人体脑部细胞的兴奋、刺激、强化、活络十分有效。

以上方法很简单,适应症也极为广泛,腹胀的人、头痛的人、脚寒的人,失眠的人,都可试用;另外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人,练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心里平静,头脑清晰。

养生秘诀的要点

养生秘诀的要点

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都在谈论养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养生”旗号的保健品和机构。其实,养生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中医养生只需记住8个字:“童心、蚁性、龟柔、猴行”,既简单易行,又诠释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养生人人可为,不需要花大钱,其关键在于心态和坚持。怎么做呢?一起看。

一、中医大师的八字养生秘诀

童心:即拥有一颗儿童之心。“人之初性本善”,古人就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灵是最纯洁最美丽的,童心代表着天真无邪、充满快乐、思想单纯,并且没有*的恶习,整天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们观察周围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妙和奇幻的,对未来总是充满了期待。保持童心,能使人脱离杂念,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童心其实每个人都有,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童心就容易被现实的社会慢慢耗尽,保持童心就是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并得以休息。

蚁性:就是指人不要孤僻,并且吃饭要细嚼慢咽。蚂蚁是自然界中同类交流频繁的一种动物,虽然不能发声,但并不妨碍它们用触角相互传递信息。在蚂蚁看来,再大的工程,只要齐心协力都能完成,可见同类之间的交往有多么重要。另外,蚂蚁的食物非常不固定,往往就地取食、不分精粗,并且蚂蚁一般饮少食微、细嚼慢咽,而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顽强。独木难成林,人在社会中生存,过于孤僻会伤身;如果与人交往,就能排忧解困。此外,中医讲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语也强调了暴饮暴食的危害。因此,人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过度节食或大吃大喝。

龟柔:指的是与人和蔼相处,不因小事动怒。乌龟被养生学家视为吉祥物,因其寿命长而被奉为祥瑞的象征。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绝不能做缩头乌龟,但在一般问题上,应该像乌龟那样,有与世无争的胸襟、不求奢华的淡泊、宽怀大度的节操,一静制百动,以不变应万变。人到老年,唯有健康和家庭最为重要,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完全不必较真,更不要去奢求,尽量少与他人争论,多让步,少争先,要像乌龟那样保持平静的心态。

猴行:说的是要坚持锻炼身体。猴子多动,所以身手也最为敏捷。多动是猴子的天性,人当学之。老年养生学猴行,是指要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机敏,不能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要勤于思考、勤于锻炼,随时活动筋骨。运动是健康之本,但要做到猴行,必须注意要有健康的心脏、良好的体力和无忧无虑、欢乐天真的童心。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放下年龄包袱,轻装上阵,就会拥有不老的身心。

二、中医养生防病六大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三、养生粥大全之养生粥

养生粥大全之夏季养生粥

1、木耳大枣粥:香糯米150克,黑木耳30克,大枣20颗,葡萄干、冰糖适量。将木耳浸泡半天撕碎,然后用粳米、大枣煮粥,待煮沸后,加入木耳、冰糖,煮沸后成粥。此粥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补血,补脑强心。

2、五彩虾仁粥:糯米150克,鲜虾仁100克,嫩豌豆、玉米粒、香菇、胡萝卜各50克,精盐、葱花少许。将糯米洗净,鲜虾仁、嫩豌豆、玉米粒洗净,香菇、胡萝卜切碎,先将糯米文火煮20分钟成粥状,再放入鲜虾仁、嫩豌豆、玉米粒、香菇、胡萝卜,煮沸5分钟后即成。此粥鲜香滑润,能滋养肝肾,润燥滑肠。

3、山药枸杞粥:粳米150克,山药200克,枸杞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文火熬煮30分钟成粥状。此粥绵软爽口,能消除疲劳、补血明目。

4、桂圆粟米粥: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将准备好的桂圆肉洗干净后和粟米一块放进锅中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5、五谷养生粥:荞麦、薏米、黑米、芡实、脱皮绿豆、糙米、红豆、麦仁各1大匙,红枣10粒,桂圆10粒,粳米100克。将准备好的荞麦、薏米、黑米、芡实、脱皮绿豆、糙米、红豆、麦仁等洗干净后放入水中浸泡大概两小时左右,再把桂圆去壳,红枣、粳米等洗干净后备用;将刚准备好的材料都一起放入高压锅中,放入1500ml的水盖盖压阀,等到大火喷气后再关火关火。待气全部泄光后,再开火煮至喷气,再关火。这样三次后就可以食用了;如果是喜欢吃甜食的人群,则可以在吃的时候稍微加点糖,但在加糖的时候要注意最好是放红糖,这样才更具有补血益气的效果。

温馨提示: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心静自然凉”,这所说的就是夏季养生中的精神调养。

四、跪着也可以养生

跪膝法可引血下行,治疗各种关节炎、腰膝痛、高血压。此外,它能帮助我们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等,还能让我们的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跪膝可预防膝盖磨损

老百姓常说的膝盖,实际上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没那么多了,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气血不通,不活络顺畅,阻塞了。

这时寒气再进来,在缺血的情况下再去练蹲起、爬山、走远路,膝关节只能更磨损了。这就是很多人在锻炼后膝关节越来越疼的原因。如果在膝关节已经磨损的'情况下去锻炼,会雪上加霜,越练越坏。

要保健膝关节,就是要补充并且活络这个部位的气血。治本的方法就是让它一开始就不磨损,就让新鲜血液润泽过来。而让血液过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跪膝法,跪着走!

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关节处,膝关节就会因为有新鲜血液的供养,而使寒气散,积液消,肿痛可化。若有人膝关节有伤痛,那就最好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

跪膝能滋养肝肾

跪膝是大补肝肾、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关节,膝关节处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只要这么一跪,您就会发现气血轻而易举地跑到膝盖上来了,而且在跪着走时会发觉腰也在扭动,肾也跟着补了。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就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

“跪膝法”与敲打左侧心包经相结合效果更好。心包经是个血液输送通道,可以给全身供血,跪膝是把血引下去,所以敲打心包经有利于引血下行。有高血压的朋友,再点揉一下肺经的尺泽穴,您会立刻感到头脑清明。

跪膝治疗“老花眼”“近视眼”

“跪膝法”加按摩后溪穴,治疗老花眼,近视眼。有人练了2周“跪膝法”,还不是每天20分钟,有时候就跪10分钟,不久他去换眼镜的时候度数下降了50度。他都30多岁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效果?因为练跪膝法养了肝,肝主筋,而膝盖是筋之会,肝开窍于目,所以通着眼睛。

跪膝法减肥

“跪膝法”走还能减肥。跪着走把气血引到腿上去,引到膝盖上去的。女士总抱怨赘肉都在大腿上,确实,这就是一堆废物,不是肌肉。这时候我们得把新的气血引过去,让它把垃圾吸收起来排出去,所以“跪膝法”走能减大腿肥。

怎样跪膝?

“跪膝法”有二种做法:

第一种:大腿与小腿成90度,膝盖与小腿接触到地面。首先在地板上铺一条毛巾,膝盖就跪在上面,这样膝盖才不会直接碰触到地板上而感到疼痛。从来没做过的人,可能膝盖会很痛,所以刚刚开始先从1分钟、2分钟......慢慢的增加,最多做个10来分钟就可以啦。 做完结束起身时,一定要动作缓慢、注意安全。

第二种:就像日本人的跪坐,动作要求是上身、*、大腿重量,全部坐在小腿与后跟的凹陷处,身体微微往后倾,也是从1分钟、2分钟.......慢慢的增加,最多做个5分钟就可以了。这种方法最大的功效是拉开、伸展整个膝盖部位的筋骨,让它柔软,增强其弹位。

锻炼“跪膝走法”时,还可配合将双手掌撑地,或用十指尖撑地走。经常接受手指尖端的撞击、刺激,对于人体脑部细胞的兴奋、刺激、强化、活络十分有效。

以上方法很简单,适应症也极为广泛,腹胀的人、头痛的人、脚寒的人,失眠的人,都可试用;另外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人,练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心里平静,头脑清晰。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四季养生的16句口诀是什么?

四季养生16句口诀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日需清补,诸病皆能除。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

违背春生之气就容易少阳经不能蕴养生气,肝气不足则肝脏出现不好的变化。违背夏长之气就容易太阳经不能运行通畅,心气不足则心脏容易内虚。

违背秋收之气就容易太阴经不能及时收敛,肺气不足则肺脏焦而胀满。违背冬藏之气就容易少阴经不能收藏阳气,肾气不足则肾脏负担过重。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中医《内经》有曰:“春三月此为发陈,逆之则奉长着少,夏为寒变。夏三月此为蕃秀,逆之则奉收者少。秋三月则为容平,逆之则奉藏着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奉生者少。”

四季养生的16句口诀是什么?

四季养生16句口诀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日需清补,诸病皆能除。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

违背春生之气就容易少阳经不能蕴养生气,肝气不足则肝脏出现不好的变化。违背夏长之气就容易太阳经不能运行通畅,心气不足则心脏容易内虚。

违背秋收之气就容易太阴经不能及时收敛,肺气不足则肺脏焦而胀满。违背冬藏之气就容易少阴经不能收藏阳气,肾气不足则肾脏负担过重。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中医《内经》有曰:“春三月此为发陈,逆之则奉长着少,夏为寒变。夏三月此为蕃秀,逆之则奉收者少。秋三月则为容平,逆之则奉藏着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的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是什么意思?

一 “顺”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医书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二 “静”

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医书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三 “修”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四 “调”

多做深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五 “补”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六“固”

固精、固气、固神。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六字诀:顺、静、修、调、补、固是什么意思?

一 “顺”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医书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二 “静”

让心安静下来,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医书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三 “修”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四 “调”

多做深呼吸,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五 “补”

古人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脏腑、气血,原则有三,一是先辨证,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六“固”

固精、固气、固神。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固气,一要减少耗气,少说话;二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睡眠能养五脏之气,绝对不能熬夜;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里面加入了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大黄米、大麦米以及桂圆、红枣、核桃、莲子、葡萄干等天然有机食品,坚持喝能达到气血双补的目的!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古代中医十种养生方法

古代中医对于养生早有认识,也 总结 过不少养生的 方法 ,有哪些可以让我们参考的呢?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中医说的十种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医的10种养生方法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 太极拳 、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 措施 ,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 秋分 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秋季中医养生的方法: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1、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2、少*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3、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 谚语 。“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1、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5、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什么是养生学

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学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学的基本内容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中医)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说情志.

二、戒私欲.

三、远房室.

四、适四时.

五、节饮食.

六、常运动.

七、顺性情.

八、服药饵.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则学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内经》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利己,逆则为害。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一起,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呼应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正因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就像鱼在水中,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养生重在养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气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气的。而正气何来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心气平和,不怨不悔,不惊不怖。不要因处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较来比较去,越比较越心不平,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公平,很委屈。这就是没有放正自己的心态,任其发展,甚至会致使心态扭曲,产生严重的异常心理。很多不幸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则行端,行为端庄,自然浩气充盈,浩气充盈,自然慧根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你的气息就会畅通无碍,诸病难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欲;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欲”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这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遵循“金钱至上”这个法则才能过的滋润一些。其实,这个不是一概而论的,很多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是照样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挣扎,透过他珠光宝气的矫饰,你会看到他的苍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买不来的。

窃以为,万事随缘多好,来就来了,顺其自然,去就去了,无须挂怀。本来名利就是浮云,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两袖清风、潇洒自在的好,尽量少受些名利的羁绊,尽量让自己的身心清净些,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安详、清静、寡欲、自在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恐怕是很多名利场中人梦寐以求的。

做到这个很容易,两个字“放下”就是了,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们的负累本来已经很重,尽量的给自己身体、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不好吗?如果你愿意,谁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码要做到“明理”的,俗话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达理。要做到这个,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为明心才能见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观照出“是非曲直”来,才不至于被各种幻象所误导,才会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误解和矛盾,也能尽可能的为他人廓清迷雾、认清*,并找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码,心气清明,会使你面对世事无常时,冷静分析、理智对待、正确处理。由于明心则不昧,不昧则事理圆融,圆融则诸事顺畅。同时,由于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能够沉着应对,就不会因此而损伤自己的情志,情志伤,则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气、舒筋通络;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糟糕,都要设法让自己处于一种舒畅的心态。舒心的状态下,气息自然舒顺,有了以上几方面的修养,自然就会常常保持一种舒心的状态,这个状态非同小可,如果能时时保持,没有阻碍,那就等于进入了一种很高层次的功态,什么病也会离你远去的。同时,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尽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络,保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避免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尤其是办公人员,更要注意这个。就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要坚持每工作1到2个小时,就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做哪怕是十分钟的不太剧烈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其他一些总是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同样要努力做到这些,对你的身体、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业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在一些办公环境里,设置一些适宜的健身器材,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效减少了员工病假率,一举几得,真是明智之举。

5、安——安心、安逸、随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现如:心神不定、彷徨、惊慌失措、心惊肉跳等等,你看,这些词语都是对身心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安心的状态,安心,不仅是定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世情洞悉的结果。由于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随遇而安,安然处之。一方面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让心境处于一种安之若素的状态。这是大家风范、大家气派,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素养为前提的,也是“善于养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这样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处境。

安心是养心的关键,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气壮”,自然身心康健。

6、静——静心、松静、平心静气;

到处都是浮躁的,人们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挥霍着自己,六神无主。于是现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时候,逃离城市的喧嚣,远涉千山万水,甚至穷乡避壤,就为了寻求一份宁静。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静的地方还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静的心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平心静气的看看书、听听音乐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种奢望。“做人当有静气”,这个静不只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养的*。“清静无为”说着容易,又有几人能做到?在浊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静,颇有“我自闲庭信步”的范儿。这样的心境自会营造一种静谧的环境,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无比的愉悦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对身心也是一种难得的陶冶。

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个机缘,可以与清风为伍、与明月作伴,赏雅士抚琴、听鸟儿问答,这该是何等的萧逸,何等的惬意啊。

常处于这样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无比,病从何来?

静,是养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养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辅相成,又互为因果;即承前启后,又互为促进。乃养心的“六字真经”,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辅以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勤加练习,以做到“养练结合、动静结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佛学养生秘诀是什么

简介:《佛教养生秘笈》为一部集佛教养生精华的大众实用通典。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印度),广传佛法。自那时,佛法以其精湛的智慧、博大的胸襟、大众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其开导,觉悟人生,出离束缚者,不计其数。 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