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治未病如何养生保健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23 21:05:27
文档

中医治未病如何养生保健

“治末病”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1. 未病先防:通过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体质锻炼、调摄饮食等方式,增强正气,预防疾病。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治疾病传变,如阻止疾病传播途径等。3. 愈后防复:在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复发及后遗症。建议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休息、保护肾脏、避免邪气侵袭、药物预防等方面。
推荐度:
导读“治末病”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1. 未病先防:通过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体质锻炼、调摄饮食等方式,增强正气,预防疾病。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治疾病传变,如阻止疾病传播途径等。3. 愈后防复:在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复发及后遗症。建议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休息、保护肾脏、避免邪气侵袭、药物预防等方面。

“治末病”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

1. 未病先防:通过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体质锻炼、调摄饮食等方式,增强正气,预防疾病。

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治疾病传变,如阻止疾病传播途径等。

3. 愈后防复:在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复发及后遗症。建议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休息、保护肾脏、避免邪气侵袭、药物预防等方面。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帝内经》告诉你:治未病,如何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治未病重在“四调”

其一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其二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其三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治未病重在“四调”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其一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其二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治未病重在“四调”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其一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二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其三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治未病重在“四调”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黄帝内经》告诉你:治未病,如何调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注重 养生 是到达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桥梁。 养生 治未病重在四调:调精神;调呼吸;调起居;调饮食。

一、调精神

治未病重在“四调”

其一

虚静益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经常保持思想清静,心态平和,不为名利和物质所累。

《黄帝内经》记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静养作用。精神内守,有助于肾精封藏,精气充盛,可以内养五脏,外御邪侵,则身体强健,病无从由生。

《黄帝内经》说:“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其二

省思养神

“思则气结”思虑过多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环流通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耗伤精血,从而导致肾中精血亏损。省思作用: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能保全肾中精气,使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神清气爽, 健康 长寿。

其三

畅怀怡神

畅怀是指舒畅情怀,即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七情过极危害 健康 ,《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从而影响到肾中阴精之藏守。

舒畅情志的方法有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 旅游 垂钓等。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 健康 的心理状态,促进 养生 长寿。

二、调呼吸

治未病重在“四调”

调呼吸(调息)是道门 养生 的入手功夫。

其一

调息的作用

通过气息的调整可以达到护肾 养生 的目的。“呼出心于肺,吸入肝于肾。”天地之精气通过口鼻吸受,入藏于肝肾,对肾中精气有培补充益之作用。体内浊气则通过心、肺的作用而排出体外,从而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清浊气体交换。

其二

调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 养生 护肾的目的。调息如与调神联用,效果更佳,即《黄帝内经》所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现代医学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脏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调起居

治未病重在“四调”

起居失宜是中医学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证。

其一

起居有常

道医认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之后是医院就诊高峰。此间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二

顺应四时

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使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节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强体质,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 养生 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人们 养生 必须遵循四时变化规律。

其三

劳逸适度

道医认为过劳过逸皆可致人于病。过劳包括体劳、神劳和房劳过度等方面。致病特点一是耗气,二是伤形。

耗气:劳力太过,导致内脏精气耗损,功能减退,可见少气懒言、气喘汗出、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症。

伤形:长期用力太过,劳伤筋骨,组织损伤,久而积劳成疾。

四、调饮食

治未病重在“四调”

道医主张人的饮食应该适时适量,不可过饥过饱;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洁净;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补法原则,主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能够收到药补同样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药物性能的偏胜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思想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798"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aa1910dd217b92a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 健康 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

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 养生 。

把精、气、神视为 养生 的核心,强调 养生 之道必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和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综合调养。

养生 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增进 健康 、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508" img_width="587"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4441ccdad9204a74.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既病防变”是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 健康 。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463" img_width="686"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3fe9efde53dab04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要防止疾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疾病。

例如,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鼻炎、咳嗽等人群,可以在夏季贴“三伏贴”来预防冬季疾病复发或加重,即“冬病夏治”;发热、感冒初愈时,应先清淡饮食,尽量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复发。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472" img_width="722"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3bdbbdf2518980f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文/吴大真 王凤岐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800" img_width="1920"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a98ecd5e63f89a2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思想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798"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aa1910dd217b92a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 健康 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

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 养生 。

把精、气、神视为 养生 的核心,强调 养生 之道必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和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综合调养。

养生 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增进 健康 、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508" img_width="587"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4441ccdad9204a74.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既病防变”是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

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 健康 。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463" img_width="686"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3fe9efde53dab04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要防止疾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疾病。

例如,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鼻炎、咳嗽等人群,可以在夏季贴“三伏贴”来预防冬季疾病复发或加重,即“冬病夏治”;发热、感冒初愈时,应先清淡饮食,尽量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复发。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472" img_width="722"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3bdbbdf2518980f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文/吴大真 王凤岐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养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 img_height="800" img_width="1920"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4/a98ecd5e63f89a2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有哪些中医养生的实用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柱神经和脏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

面宜多擦气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数十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经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还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时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眼球转动为运眼。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阳气,是中医经络督脉及膀胱经所在之处,常暖可使阳气运行并畅达全身经脉,防病治病。日常可采用按摩、晒太阳等法。保护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肾强腰。中老年应加强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年起床时给背部的锻炼与调养,晚间起床时给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肢体常摇筋骨壮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皮肤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肤,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将两手搓热,常搓摩周身皮肤,像洗澡一样。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治未病”专家给出夏季养生宝典

武汉晚报6月13日讯 端午节假第一天迎来阵雨,但下雨不仅没有带走暑气,湿热感反而更加明显。夏季应如何科学 养生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黄金元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中医调理五个维度给出建议。

黄金元介绍,《黄帝内经·素问》中对夏季 养生 有一段论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这长日酷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黄金元说,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可以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中医调理五个方面,给市民一些 养生 建议。

起居: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尽管天气炎热,但不宜贪凉。在起居方面,可以适当晚睡早起,但不宜熬夜。避免风扇和空调直吹,也不要在穿堂风的风口坐卧。考虑到这一时节湿气较重,建议空调打开除湿功能,温度设定不低于26摄氏度,衣服应选择吸汗透气的面料,促进湿气散发。

饮食: 夏季应少吃肥甘厚腻,少吃或不吃冷饮,这些食物生寒生湿,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可以适当多吃四季豆、青豆、苦瓜等时令蔬菜,食“苦”有助于养心。

运动: 赶在日出前去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量出汗耗损津液。白天以室内活动为主,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以及瑜伽、 养生 操等轻运动项目。运动出汗后,不要对着冷风直吹或喝冷饮。

情志: 夏季 养生 “使之无怒”,一动不如一静,须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可以多培养读书、书法、绘画、唱歌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的兴趣爱好。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治未病”专家给出夏季养生宝典

武汉晚报6月13日讯 端午节假第一天迎来阵雨,但下雨不仅没有带走暑气,湿热感反而更加明显。夏季应如何科学 养生 ?武汉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黄金元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中医调理五个维度给出建议。

黄金元介绍,《黄帝内经·素问》中对夏季 养生 有一段论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季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这长日酷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黄金元说,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可以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中医调理五个方面,给市民一些 养生 建议。

起居: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尽管天气炎热,但不宜贪凉。在起居方面,可以适当晚睡早起,但不宜熬夜。避免风扇和空调直吹,也不要在穿堂风的风口坐卧。考虑到这一时节湿气较重,建议空调打开除湿功能,温度设定不低于26摄氏度,衣服应选择吸汗透气的面料,促进湿气散发。

饮食: 夏季应少吃肥甘厚腻,少吃或不吃冷饮,这些食物生寒生湿,容易影响脾胃运化。可以适当多吃四季豆、青豆、苦瓜等时令蔬菜,食“苦”有助于养心。

运动: 赶在日出前去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量出汗耗损津液。白天以室内活动为主,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以及瑜伽、 养生 操等轻运动项目。运动出汗后,不要对着冷风直吹或喝冷饮。

情志: 夏季 养生 “使之无怒”,一动不如一静,须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可以多培养读书、书法、绘画、唱歌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的兴趣爱好。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宇宙之中的人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才能趋利避害。如西医讲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得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乘虚而人,导致疾病。

中医治未病体检,实际上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各人的体质,通过中医各种手法,包括各种非药物自然疗法的调理,使人体达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人的体质可分成多种类型

阴阳平衡体质,又称阴乎阳秘、平和体质,是人最健康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耐严寒酷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就是生了病,也好得快。这种人除遗传因素之外,与后天对身体的保养密不可分。调理原则:只要能长期坚持现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定能健康长寿。平和体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失衡的现象。

阴阳亏虚体质,调理原则:虚则补之,调补阴阳。

阴盛则寒体质,调理原则:实则泻之,温阳散寒。

阳盛则热体质,调理原则:攻其有余,清热泻火。

阳虚内寒体质,调理原则:壮阳补之。

阴虚内热体质,调理原则:滋阴补之。

以上只是对人的体质作简要的分析,以同样是热证的阳盛则热和阴虚内热来看,从外表上来看,都可能出现相同的热证的表现,但调理原则和方法截然不同:阳盛的热证是“实火”,要清热泻火;阴虚的热证,不能泻,因为阴虚的人是体内阴液缺少而导致的是“虚火”,只能滋阴补之。如一见热症就不问缘故地大喝凉茶泻火,就使阴虚内热越泻“虚火”会越严重。

中医调理体质不是越盛越好,而是讲究平衡为好。具体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上述的不同体质作辨证调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体检。中医建议,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和中老年人,在每年进行西医健康体检的同时,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到中医治未病门诊,进行中医体检,请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了解自己的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调理,及早采取中草药或中医自然疗法,改善气血的盛衰,达到阴阳平衡,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2008年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地设立了专为市民提供咨询的治未病门诊。

提供的服务包括:

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哪种体质(如虚、寒、湿、热),使人自知体质和易患疾病,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理,达到改善体质、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调养咨询。

根据各人的体质,提供个性化疾病预防和调治方案,如平衡膳食、情志治疗、经络拍打、运动保健、调整生活方式等。

中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如有调理需要,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膳、食疗等综合疗法调理体质。

从2010年广东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广东省将把中医治未病和经络穴位平衡治疗纳入医保门诊。这是广东省走向中医药治病大省的一个重要开端,可喜可贺。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发展要靠中医的头脑,还要搭上今天高科技的高速列车,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和治未病理念及中草药赋予新的内容。可以预言,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医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在世界防治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本期刊发一篇专家文章,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①患者肿瘤本身偏晚,乳癌术后有高复发的危险因素,预计患者存活时间短者;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③大面积胸壁放射性损伤者;

  ④瘢痕体质者;

  ⑤正在妊娠或哺乳的患者;

  ⑥未发育成熟的女性;

  ⑦年老体弱的妇女。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预防为主: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二、防治结合: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养生|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 拥享健康幸福生活

养生 之论

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 养生 重

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是指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

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

合性的强身益寿

活动。

说 情 志

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 情感 的变化,亦有利有弊。人想要 健康 长寿,必须要学会清志调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陶弘景在《 养生 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换一句话来说,人生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方能长寿。

戒 私 欲

养生 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当然,改变心态是最关键的,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太着魔执着追求,不要贪图声色犬马。摆正心态,才能排除自己的私欲杂念,才能真正做到 养生 ,拥有 健康 人生。

远 房 室

性生活要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倘贪恋美色,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节 饮 食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可加速早衰,使人夭折损寿。若饮食搭配不当、过度过量食用等,均有可能损伤脾胃以及食物中毒,若能饮食有节,对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多 运 动

西方有句古话说:西方有句古话说: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它治疗的不止有身体,还有内心。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如果你不早运动、多运动、常运动,早晚还是得生病,不论是将来还是未来,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顺性情 顺时节

养生 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 健康 一辈子。 健康 养生 ,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适时 养生 、择时 养生 、顺时 养生 。除此之外,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看了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获益匪浅?今天的内容就到此为止了,中医 养生 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关于更多 养生 干货尽在公众号:成都青羊御生堂中医馆

养生|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 拥享健康幸福生活

养生 之论

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 养生 重

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是指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

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

合性的强身益寿

活动。

说 情 志

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 情感 的变化,亦有利有弊。人想要 健康 长寿,必须要学会清志调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陶弘景在《 养生 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换一句话来说,人生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方能长寿。

戒 私 欲

养生 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当然,改变心态是最关键的,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太着魔执着追求,不要贪图声色犬马。摆正心态,才能排除自己的私欲杂念,才能真正做到 养生 ,拥有 健康 人生。

远 房 室

性生活要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倘贪恋美色,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节 饮 食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可加速早衰,使人夭折损寿。若饮食搭配不当、过度过量食用等,均有可能损伤脾胃以及食物中毒,若能饮食有节,对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多 运 动

西方有句古话说:西方有句古话说: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它治疗的不止有身体,还有内心。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如果你不早运动、多运动、常运动,早晚还是得生病,不论是将来还是未来,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顺性情 顺时节

养生 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 健康 一辈子。 健康 养生 ,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适时 养生 、择时 养生 、顺时 养生 。除此之外,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看了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获益匪浅?今天的内容就到此为止了,中医 养生 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关于更多 养生 干货尽在公众号:成都青羊御生堂中医馆

养生| 中医养生的7个小技巧 拥享健康幸福生活

养生 之论

是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 养生 重

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是指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

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

合性的强身益寿

活动。

说 情 志

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 情感 的变化,亦有利有弊。人想要 健康 长寿,必须要学会清志调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陶弘景在《 养生 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换一句话来说,人生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方能长寿。

戒 私 欲

养生 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当然,改变心态是最关键的,不要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太着魔执着追求,不要贪图声色犬马。摆正心态,才能排除自己的私欲杂念,才能真正做到 养生 ,拥有 健康 人生。

远 房 室

性生活要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倘贪恋美色,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节 饮 食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可加速早衰,使人夭折损寿。若饮食搭配不当、过度过量食用等,均有可能损伤脾胃以及食物中毒,若能饮食有节,对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多 运 动

西方有句古话说:西方有句古话说: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它治疗的不止有身体,还有内心。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如果你不早运动、多运动、常运动,早晚还是得生病,不论是将来还是未来,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顺性情 顺时节

养生 就是顺天时!过好每一天, 健康 一辈子。 健康 养生 ,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适时 养生 、择时 养生 、顺时 养生 。除此之外,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看了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获益匪浅?今天的内容就到此为止了,中医 养生 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关于更多 养生 干货尽在公众号:成都青羊御生堂中医馆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中医如何“治未病”?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治未病如何养生保健

“治末病”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1. 未病先防:通过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体质锻炼、调摄饮食等方式,增强正气,预防疾病。2.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治疾病传变,如阻止疾病传播途径等。3. 愈后防复:在病情稳定或病愈之后,要注意预防疾病复发及后遗症。建议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休息、保护肾脏、避免邪气侵袭、药物预防等方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