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意义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10-02 23:00:33
文档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意义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符合主客观一致的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能为正确处理犯罪提供理论根据,使某些犯罪现象在刑法理论上得到合理解释。如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已认识到所放任的危害行为一旦发生,必然要发生某种特定犯罪结果。客观上放任的危害行为业已发生,并足以发生行为人所预见的某种特定危害结果。只是由于行为人预料之外的客观原因的阻却,致使危害结果未能最终发生的现象,作为犯罪既遂处理,显然违背主客观一致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其结论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实践中也难能被人接受。然而,如将其作为犯罪未遂处理,在理论上能得到合理解释,实践中也容易被人接受。
推荐度:
导读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符合主客观一致的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能为正确处理犯罪提供理论根据,使某些犯罪现象在刑法理论上得到合理解释。如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已认识到所放任的危害行为一旦发生,必然要发生某种特定犯罪结果。客观上放任的危害行为业已发生,并足以发生行为人所预见的某种特定危害结果。只是由于行为人预料之外的客观原因的阻却,致使危害结果未能最终发生的现象,作为犯罪既遂处理,显然违背主客观一致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其结论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实践中也难能被人接受。然而,如将其作为犯罪未遂处理,在理论上能得到合理解释,实践中也容易被人接受。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主客观一致的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能为正确处理犯罪提供理论根据,使某些犯罪现象在刑法理论上得到合理解释。如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已认识到所放任的危害行为一旦发生,必然要发生某种特定犯罪结果。客观上放任的危害行为业已发生,并足以发生行为人所预见的某种特定危害结果。只是由于行为人预料之外的客观原因的阻却,致使危害结果未能最终发生的现象,作为犯罪既遂处理,显然违背主客观一致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其结论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实践中也难能被人接受。然而,如将其作为犯罪未遂处理,在理论上能得到合理解释,实践中也容易被人接受。

二、能够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中止犯罪。确立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也就自然产生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问题。因为放任的危害行为发生,并不一定同时发生放任的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定间隔。在危害行为发生后至危害结果发生前这一间隔期间,行为人如真诚悔罪,可以采取有效的办法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前例某甲,在其妻吃毒食后,他人发觉前,出于真诚悔罪,将妻抢救脱险,则属间接故意杀人中止,应当依法免处或减轻处罚。如果不承认间接故意有未遂,在甲妻吃了有毒食物之后,甲已构成犯罪既遂了,甲则无中止犯罪的余地了。既使甲采取了有效的方法防止了更为严重的结果发生,也得认为是既遂,这样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采取有效方法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能更为有效地打击犯罪。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一律按结果定罪,会导致把性质严重的犯罪作为性质较轻的犯罪处理,或者将有罪作无罪处理。犯罪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只有从犯罪的主观动机、目的、手段、后果等多方面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犯罪结果并不能准确体现犯罪性质和危害程度。如对间接故意杀人,只发生伤害结果的,按结果定罪,就会定为伤害罪;对有些伤害程度不明显的,就会作无罪处理,这就会放纵犯罪。推荐阅读:犯罪未遂刑事责任诈骗未遂中情节严重的规定相关知识: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各国刑事立法规定不同间接故意犯罪有没有未遂各国刑事立法规定不尽一致。学者认识尚未统一。从各国立法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

1、承认间接故意可以存在犯罪未遂。如《捷克斯洛伐克刑法典》第8条;

2、认为犯罪未遂只存在于以犯罪为目的直接故意犯罪之中,从而排除间接故意未遂。如原《苏俄刑法典》第15条2款;

3、多数国家只规定犯罪未遂存在于故意犯罪中,没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分。在刑法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对间接故意犯罪有无未遂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意义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符合主客观一致的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能为正确处理犯罪提供理论根据,使某些犯罪现象在刑法理论上得到合理解释。如对于行为人主观上已认识到所放任的危害行为一旦发生,必然要发生某种特定犯罪结果。客观上放任的危害行为业已发生,并足以发生行为人所预见的某种特定危害结果。只是由于行为人预料之外的客观原因的阻却,致使危害结果未能最终发生的现象,作为犯罪既遂处理,显然违背主客观一致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未遂理论。其结论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实践中也难能被人接受。然而,如将其作为犯罪未遂处理,在理论上能得到合理解释,实践中也容易被人接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