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如何避免肇事逃逸罪?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采 时间:2023-11-05 11:04:21
文档

如何避免肇事逃逸罪?

推荐度:
导读

本文探讨了交通事故逃逸的行为及其认定标准。根据相关标准,肇事逃逸包括多种行为,如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酒后驾车、无证驾驶、不履行现场等待义务等。而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交通事故不知情的情况,可以认定为不知情。但判断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综合考虑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因素。

法律分析

以下不属于肇事逃逸的行为包括:

1. 虽然逃离现场,但可以证明其主观上无逃逸的故意;

2. 离开现场后,经调查证实其并非肇事者;

3. 在逃离现场后,主动向相关部门或目击者报告肇事情况;

4. 逃离现场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向相关部门报告或寻求帮助,以避免或减少肇事造成的损失。

2、虽然驶离现场,但离开是为了设法报警的行为;

3、虽在离开现场途中,但主观故意动机尚不明确的行为;等等。

一、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哪些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开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涉嫌酒后驾车、无证驾驶,报案后不履行现场等待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返回;

3、虽然行为人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然将伤者送往医院,但在离开医院后,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

5、行为人在调查期间逃跑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不承认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害怕法律责任离开现场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有逃逸行为,就是肇事逃逸。若离开现场请求救援,并返回现场,则不得逃逸。

二、交通肇事逃逸是否可以不知情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不知情的方式: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发生的交通事故并不知情的,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不知情。即逃逸当事人主观上不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心态,客观上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但认定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以仅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根据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方面综合判断。

结语

虽然以上行为都不属于肇事逃逸,但只有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并逃离现场时,才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若行为人离开现场时对交通事故不感兴趣或不知情,则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但当事人若在离开现场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向相关部门报告或寻求帮助,以避免或减少肇事造成的损失,则可以被认定为有责任并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现场目击人员和其他知情人员应当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交通警察举报。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如何避免肇事逃逸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