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刘宗敏简历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5 05:17:37
文档

刘宗敏简历

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刘宗敏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后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十二三岁时,拜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到蓝田,一路上杀贪官、济贫民。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英勇作战,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十三年(1640年),辅臣杨嗣昌督师夷陵,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刘宗敏为了挽救义军,杀二妻誓与李自成共存亡。次年,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询。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农民军,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宫吏拷掠索饷。后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被迫于同年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由于农民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次年,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时年38岁。
推荐度:
导读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刘宗敏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后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十二三岁时,拜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到蓝田,一路上杀贪官、济贫民。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英勇作战,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十三年(1640年),辅臣杨嗣昌督师夷陵,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刘宗敏为了挽救义军,杀二妻誓与李自成共存亡。次年,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询。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农民军,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宫吏拷掠索饷。后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被迫于同年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由于农民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次年,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时年38岁。

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刘宗敏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后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十二三岁时,拜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到蓝田,一路上杀贪官、济贫民。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英勇作战,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十三年(1640年),辅臣杨嗣昌督师夷陵,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刘宗敏为了挽救义军,杀二妻誓与李自成共存亡。次年,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询。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农民军,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宫吏拷掠索饷。后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被迫于同年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由于农民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次年,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时年38岁。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刘宗敏简历

刘宗敏(1607年-1645年),字捷轩,陕西蓝田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名将。刘宗敏出身于贫苦农家,父亲因官府逼租税自缢,其母沦为乞丐,后母亲因冻饿而死,刘宗敏由其舅父韩清收养。十二三岁时,拜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学习锻铁手艺。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到蓝田,一路上杀贪官、济贫民。刘宗敏投入李自成部队,英勇作战,累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与器重。崇祯十三年(1640年),辅臣杨嗣昌督师夷陵,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刘宗敏为了挽救义军,杀二妻誓与李自成共存亡。次年,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询。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农民军,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推翻明王朝后,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节制文官,主持对明朝宫吏拷掠索饷。后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农民军被迫于同年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由于农民军内部的离心离德,节节败退。次年,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时年38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