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经络养生的意识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5 05:58:00
文档

中医经络养生的意识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

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

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

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

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

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

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

”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后,再次重新制定,1912年,北洋 *** 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

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 *** 的医学教育,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

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家的治国方略。

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 *** 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使用。

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

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

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

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

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

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

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

”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后,再次重新制定,1912年,北洋 *** 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

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 *** 的医学教育,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

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家的治国方略。

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 *** 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使用。

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

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

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

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

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

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

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

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

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

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

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

”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后,再次重新制定,1912年,北洋 *** 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

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 *** 的医学教育,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

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家的治国方略。

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 *** 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

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下的医学发展。

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

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

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使用。

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影响了一代学者。

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经络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畅通的经脉就像良好的'交通一样,是人体生命运转正常的关键。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的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通过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便可经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生病无非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破坏的因素很多,有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煤邪、火邪,也有来源于七情内伤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外邪内伤侵犯机体,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经络的养生原理是什么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畅通的经脉就像良好的'交通一样,是人体生命运转正常的关键。经络是联系人体的桥梁,是人类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经络的形式如网状遍布全身,通过经络循行于人体的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人体有若干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便可经过经络作用于全身。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生病无非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破坏的因素很多,有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煤邪、火邪,也有来源于七情内伤一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外邪内伤侵犯机体,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从而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经络养生推拿专业知识?

1. 十二经络养生关键点是什么

1.关键点——小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于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关键点——拇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3.关键点——手掌*

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4.关键点——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能 *** 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洗澡时利用热水柱 *** 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5.关键点——曲肘外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曲手肘, *** 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特别推荐有贫血症状者经常 *** 此处。

6.关键点——鼻翼两侧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7.关键点——脚底中心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睡前 *** 能提高睡眠质量, 清晨 *** 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 *** 更有利于泌尿和生殖系统健康。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8.关键点——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并有助于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

9.关键点——大腿根部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为避免皮肤受损,建议在润肤露或沐浴露的滋润下进行。

10.关键点——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11.关键点——臀横纹*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按压臀横纹*有利膀胱健康,还可治疗痔疮、坐骨神经痛、便秘,并且有提臀功效。注意按压时先垂直向下用力,再用指力向上勾。

12.关键点——足背横纹*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用力按压足背横纹*能促进胃的蠕动,调节胃液分泌。胃疼、胃胀时按压或热敷此处,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 推拿 的基本要领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领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 *** 膏、 *** 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 *** 、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 *** ,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3. 人人都会的经络养生技巧是什么

经络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也是人体的秘密武器,多锻炼经络,能医治百病,只要自觉地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过锻炼经络,便可达到青春常驻、精力充沛的效果。经络养生理论告诉我们:“人活百岁不是梦”。

经络是什么?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们经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知道你是否观察到,现在的马路都四通八达,基本上每一条主干道都有很多分支,马路畅通,交通才可以运行。我们人体的经络就像这些四通八达的马路,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人体要健康,各个器官要正常运转,首先就是要经络畅通。经络在中医中有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经络是人体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我们通过 *** 体表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捶胸顿足”。人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足,为什么呢?因为胸口有一个穴位叫膻中穴,人悲痛的时候,气就郁结在此,敲打膻中穴,就可以把郁气震出来,心情就会改善。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你不妨试一试,生气的时候拍一会,心情就会变得舒畅,为什么要顿足呢?因为我们的脚底有涌泉穴。顿足可以打开涌泉穴,令肾的的精气充沛,肾精气振奋升起,人就会从郁闷之气中解脱出来。

在人体脏腑里,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都能从经络上窥出端倪。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比如:对于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发作,马上点按梁丘穴有立时止痛的疗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于胃脘,要再多揉足三里。偏于小肠部位则多揉下巨虚。若属于慢性胃肠病的治疗,丰隆穴则效果最好。

很多人可能会问,像我们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需要掌握哪些经络养生技能呢?我们先来介绍简单的手足经络养生。

经络在我们的手和脚分布得非常多,我们很多心和脑的疾病都能在经络上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 *** 十个手指,其实就是我们的十个穴位,来保护我们的大脑和心脏。我们可以经常 ***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此穴可以养生,还可以治呕吐、口臭。 *** 少府穴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小便不利等。

还有我们的脚,也有六条经脉。其中三条经脉,是从脚走到人体内部的。所以我们的脚不能受寒,尤其是起源于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的肾经。肾里边是藏火的,藏着我们生命的火种。我们有一句话说:“人老脚不老”,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虽然很大,但是他行走如飞,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身体肯定好,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还没老,走路已经是步履蹒跚了,那说明他身体不好,这里给你一个 *** 穴位的巧妙方法,因为 *** 穴位,就可以打通经络,平时你可以经常脱了鞋走石子路,让小石头 *** 你脚底板的穴位。我们看脚底板其实就是一个躺着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可以在脚底板当中反映出来,如果我们通过脚底板走石头运动,对我们五脏是个良性 *** 。

关于经络,医学上还有一种“312”疏通经络的说法,很多人尝试过,得到的效果也非常的显著。

一个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失眠症的患者,大约在练了“312”三周以后,他的安眠药很少服了,兜里的速效救心丸也很少动了,心脏频发的期外收缩不见了。又经过一个多月的“312”经络锻炼,他的空腹血糖恢复了正常,尿糖不见了,血压也趋平稳。过去上街买菜、购物常常得在半路上休息一会儿,现在能一口气走到家。他还感悟到,所有这些变化可能是“312”的功劳,是经络的作用使身体恢复了平衡。

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能有如此明显的效果?首先要承认老祖先传下来的经络学说是科学的,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证明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身体上标出的经络走向是十分准确的。

“312”经络锻炼法是运用三种中医医疗健身的方法,即穴位 *** 、腹式呼吸和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来激发经络的经气,使失控的经络系统恢复正常,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3”就是每天 *** 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按压合谷穴对大肠经循行之处(如头、面部和上肢)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如头痛、牙痛、肩周炎等)有一定疗效;内关穴(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按压内关穴对其循行之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头痛、牙痛、颈椎病、乳腺疾病、腰痛、中风等)有一定疗效;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 *** 足三里穴,除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有疗效外,对全身的疾病都有疗效,故足三里有“长寿穴”的美称。

“1”是做一次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加大了肺的通气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时激发循行于腹部的9条经脉与气血运行,促进人体健康。

“2”是指做一次从锻炼两条腿到全身经脉的蹲起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当进行下蹲运动时,通过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带动全身经络活跃起来,实现全身的全面经络锻炼。

4. 生活常识: *** 能疏通经络吗

推拿: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系统。也叫 *** 。

推拿的来源和基本资料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 “案杌”诸称号。

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巳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 *** 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 *** 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推拿发展简史

1.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黄帝歧伯 *** 》

2.推拿手法与药酒合用最早出现在 《素问·血气形成篇》

3.隋唐时期
a.开展了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并出现 *** 博士、师、工
b.出现膏摩

4.宋,金,元时期
a.重视手法分析与选择利用。
b.利用器械进行 ***

5.明代
a.手法临床家出现
b.推拿一词开始出现在万全的《幼科发挥》
c.手法应用由*向小儿发展。
d.小儿推拿形成与发展。

6.清代
《医宗金鉴》中正骨手法的终结与正骨手法的提出,以及“错骨缝”理论的提出与脊柱手法

中医的推拿 ***

推拿的作用及特点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 *** ”,说明 *** 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 主要是通过 *** 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 *** 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 *** 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 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 *** ,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 *** 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 *** 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 *** 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点
推拿 *** 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 *** 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 *** 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 *** 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无论用 *** 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 *** 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推拿 *** 常识

*** 的来历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作 *** 疗法。
我国史记上记载秦代名医扁鹊,曾用 *** 疗法,治疗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 ***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 *** 专书,当推《黄帝 *** 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 *** 。如《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 *** 醪药。”又《异法方宜论》:“*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洽宜导引按跷。”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 *** 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 的优点
*** 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 *** 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由于 *** 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 *** 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 *** 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肿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发病凶急,速转医院急诊,决不可应用 *** 而延误病情。对于闭经二月左右,突然发生下腹部剧烈疼痛的已婚妇女,为了确诊是否有宫外孕或其他急性病发作的可能,也应该急速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耽误。

5. 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 *** 的

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6. 美容师给客人做肩颈时该说什么'专业知识

一、肩颈的重要性
1颈椎位于头部、*与上肢之间,是人体、经络的十字路口。是生命的中枢段内 3连着我们容的心脏和大脑,肩颈堵塞,大脑供氧供血就会不足,大脑一缺氧人就会健忘,爱睡觉,有的还会头痛头晕,严重的肩颈堵塞的人会呕吐恶心。
2 长期受到头部的重压和运动牵拉,加上颈椎的椎间盘窄、韧带薄,所以颈椎最容易受压迫和劳损。而整条脊柱长期受到自身重量的压迫,承受着人体运动的牵拉,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椎劳损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3节颈椎主控面部,有些人身上皮肤很好,可是面部不是长痘就是过干或过油,这就是由3,4节颈椎堵塞引起的。肩颈问题不解决,面部问题也不好解决
二、肩颈病症表现
三、 原理、作用
要讲的知识比较多,自己组织一下语言,重要的对顾客说下,说明白就行。

7. 请问经络推拿是怎样推拿

推拿的名称出现于明代,在这之前称为 *** 。中医 ***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回,通过推拿答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其作用部位可以是病变部位、压痛点、经络、穴位、甚至全身。根据其目的可以分为治疗 *** 和保健 *** 。 经络推拿也可以叫经络 *** ,是应用各种手法在经络上面进行操作,调理经气,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其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络,但也可以在其他部位进行操作。 经络推拿属于中医 *** 的一个部分,中医 *** 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中医 *** 还是经络推拿,都是要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才能操作,社会上的那些所谓的经络推拿多数都是一些骗人的,是不正规的,他们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其手法也都谈不上好到那里去。所以,我建议,不管是治病或者是保健都最好到正规的、有资质的 *** 店或推拿所去,这样你才能得到正规的、有效的治疗或者真正保健作用。

8. 什么是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运用针灸、刮痧、拔罐、 *** 、中药、药膳、内气功及导引、和容武术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 少林拳) 以及当下流行的各种经络锻炼操等方法,来打通人体经脉,同时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延寿之目的。

9. 全身经络养生保健推拿

用ect雷电电摩电疗通经活络,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经络通了之后,能把体内的血液氧化物垃圾通过加强流速和流量通过肾排泄掉,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10. 经络推拿需要注意哪几点

现在全民都处于养生的阶段,所以很多人对于中医养生并不陌生。在中医养生里面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说艾灸,针灸,经络推拿等等。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只是了解一个表面,并不了解实内里,就比如说经络推拿。虽然说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在做经过推拿的时候也是有相关注意事项的,比如说经络推拿可以每天都做,另外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力度等等。下面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经过推拿的过程当中到底需要注意哪几点?


3、根据疗程进行

经络推拿要是每天都做的话,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大家也是要注意,一定要连续坚持下去,只有长期的做经络推拿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另外,虽说长期的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大家也是要把握好具体的量,比如说我们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最好是根据疗程来进行。

虽然说经络推拿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大家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另外还需要保暖,避免因为经络推拿而着凉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经络养生推拿专业知识?

1. 十二经络养生关键点是什么

1.关键点——小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

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于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关键点——拇指尖端

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

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尤其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3.关键点——手掌*

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

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4.关键点——肩窝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

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能 *** 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洗澡时利用热水柱 *** 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5.关键点——曲肘外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曲手肘, *** 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特别推荐有贫血症状者经常 *** 此处。

6.关键点——鼻翼两侧

所属经络:手阳明大肠经

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鼻翼两侧对大肠健康有益,便秘或腹泻时按压此处对症状也有一定改善。

7.关键点——脚底中心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睡前 *** 能提高睡眠质量, 清晨 *** 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 *** 更有利于泌尿和生殖系统健康。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8.关键点——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并有助于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

9.关键点——大腿根部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为避免皮肤受损,建议在润肤露或沐浴露的滋润下进行。

10.关键点——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11.关键点——臀横纹*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按压臀横纹*有利膀胱健康,还可治疗痔疮、坐骨神经痛、便秘,并且有提臀功效。注意按压时先垂直向下用力,再用指力向上勾。

12.关键点——足背横纹*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用力按压足背横纹*能促进胃的蠕动,调节胃液分泌。胃疼、胃胀时按压或热敷此处,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2. 推拿 的基本要领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领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 *** 膏、 *** 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 *** 、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 *** ,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3. 人人都会的经络养生技巧是什么

经络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也是人体的秘密武器,多锻炼经络,能医治百病,只要自觉地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过锻炼经络,便可达到青春常驻、精力充沛的效果。经络养生理论告诉我们:“人活百岁不是梦”。

经络是什么?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们经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知道你是否观察到,现在的马路都四通八达,基本上每一条主干道都有很多分支,马路畅通,交通才可以运行。我们人体的经络就像这些四通八达的马路,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人体要健康,各个器官要正常运转,首先就是要经络畅通。经络在中医中有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经络是人体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我们通过 *** 体表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捶胸顿足”。人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足,为什么呢?因为胸口有一个穴位叫膻中穴,人悲痛的时候,气就郁结在此,敲打膻中穴,就可以把郁气震出来,心情就会改善。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你不妨试一试,生气的时候拍一会,心情就会变得舒畅,为什么要顿足呢?因为我们的脚底有涌泉穴。顿足可以打开涌泉穴,令肾的的精气充沛,肾精气振奋升起,人就会从郁闷之气中解脱出来。

在人体脏腑里,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都能从经络上窥出端倪。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比如:对于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发作,马上点按梁丘穴有立时止痛的疗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于胃脘,要再多揉足三里。偏于小肠部位则多揉下巨虚。若属于慢性胃肠病的治疗,丰隆穴则效果最好。

很多人可能会问,像我们工作繁忙的上班族,需要掌握哪些经络养生技能呢?我们先来介绍简单的手足经络养生。

经络在我们的手和脚分布得非常多,我们很多心和脑的疾病都能在经络上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 *** 十个手指,其实就是我们的十个穴位,来保护我们的大脑和心脏。我们可以经常 ***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此穴可以养生,还可以治呕吐、口臭。 *** 少府穴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小便不利等。

还有我们的脚,也有六条经脉。其中三条经脉,是从脚走到人体内部的。所以我们的脚不能受寒,尤其是起源于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的肾经。肾里边是藏火的,藏着我们生命的火种。我们有一句话说:“人老脚不老”,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虽然很大,但是他行走如飞,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身体肯定好,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还没老,走路已经是步履蹒跚了,那说明他身体不好,这里给你一个 *** 穴位的巧妙方法,因为 *** 穴位,就可以打通经络,平时你可以经常脱了鞋走石子路,让小石头 *** 你脚底板的穴位。我们看脚底板其实就是一个躺着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可以在脚底板当中反映出来,如果我们通过脚底板走石头运动,对我们五脏是个良性 *** 。

关于经络,医学上还有一种“312”疏通经络的说法,很多人尝试过,得到的效果也非常的显著。

一个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失眠症的患者,大约在练了“312”三周以后,他的安眠药很少服了,兜里的速效救心丸也很少动了,心脏频发的期外收缩不见了。又经过一个多月的“312”经络锻炼,他的空腹血糖恢复了正常,尿糖不见了,血压也趋平稳。过去上街买菜、购物常常得在半路上休息一会儿,现在能一口气走到家。他还感悟到,所有这些变化可能是“312”的功劳,是经络的作用使身体恢复了平衡。

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能有如此明显的效果?首先要承认老祖先传下来的经络学说是科学的,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证明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身体上标出的经络走向是十分准确的。

“312”经络锻炼法是运用三种中医医疗健身的方法,即穴位 *** 、腹式呼吸和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来激发经络的经气,使失控的经络系统恢复正常,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3”就是每天 *** 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按压合谷穴对大肠经循行之处(如头、面部和上肢)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如头痛、牙痛、肩周炎等)有一定疗效;内关穴(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按压内关穴对其循行之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头痛、牙痛、颈椎病、乳腺疾病、腰痛、中风等)有一定疗效;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属足阳明胃经, *** 足三里穴,除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有疗效外,对全身的疾病都有疗效,故足三里有“长寿穴”的美称。

“1”是做一次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加大了肺的通气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时激发循行于腹部的9条经脉与气血运行,促进人体健康。

“2”是指做一次从锻炼两条腿到全身经脉的蹲起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当进行下蹲运动时,通过全身骨骼肌的活动带动全身经络活跃起来,实现全身的全面经络锻炼。

4. 生活常识: *** 能疏通经络吗

推拿: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系统。也叫 *** 。

推拿的来源和基本资料

推拿又有“按跷”、“跷引”、 “案杌”诸称号。

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巳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 *** 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包含着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

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 *** 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推拿发展简史

1.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黄帝歧伯 *** 》

2.推拿手法与药酒合用最早出现在 《素问·血气形成篇》

3.隋唐时期
a.开展了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并出现 *** 博士、师、工
b.出现膏摩

4.宋,金,元时期
a.重视手法分析与选择利用。
b.利用器械进行 ***

5.明代
a.手法临床家出现
b.推拿一词开始出现在万全的《幼科发挥》
c.手法应用由*向小儿发展。
d.小儿推拿形成与发展。

6.清代
《医宗金鉴》中正骨手法的终结与正骨手法的提出,以及“错骨缝”理论的提出与脊柱手法

中医的推拿 ***

推拿的作用及特点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 *** ”,说明 *** 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 主要是通过 *** 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 *** 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 *** 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 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 *** ,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 *** 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 *** 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 *** 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点
推拿 *** 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 *** 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 *** 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 *** 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无论用 *** 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 *** 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推拿 *** 常识

*** 的来历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作 *** 疗法。
我国史记上记载秦代名医扁鹊,曾用 *** 疗法,治疗虢太子的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 ***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 *** 专书,当推《黄帝 *** 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可借早已亡佚。但在现存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里,许多地方,谈到 *** 。如《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 *** 醪药。”又《异法方宜论》:“*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洽宜导引按跷。”可见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 *** 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痿症、厥症、湿症和寒热等症。

*** 的优点
*** 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 *** 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由于 *** 有利于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 *** 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 *** 只能起配合作用。如果患有肿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发病凶急,速转医院急诊,决不可应用 *** 而延误病情。对于闭经二月左右,突然发生下腹部剧烈疼痛的已婚妇女,为了确诊是否有宫外孕或其他急性病发作的可能,也应该急速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耽误。

5. 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 *** 的

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6. 美容师给客人做肩颈时该说什么'专业知识

一、肩颈的重要性
1颈椎位于头部、*与上肢之间,是人体、经络的十字路口。是生命的中枢段内 3连着我们容的心脏和大脑,肩颈堵塞,大脑供氧供血就会不足,大脑一缺氧人就会健忘,爱睡觉,有的还会头痛头晕,严重的肩颈堵塞的人会呕吐恶心。
2 长期受到头部的重压和运动牵拉,加上颈椎的椎间盘窄、韧带薄,所以颈椎最容易受压迫和劳损。而整条脊柱长期受到自身重量的压迫,承受着人体运动的牵拉,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椎劳损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3节颈椎主控面部,有些人身上皮肤很好,可是面部不是长痘就是过干或过油,这就是由3,4节颈椎堵塞引起的。肩颈问题不解决,面部问题也不好解决
二、肩颈病症表现
三、 原理、作用
要讲的知识比较多,自己组织一下语言,重要的对顾客说下,说明白就行。

7. 请问经络推拿是怎样推拿

推拿的名称出现于明代,在这之前称为 *** 。中医 ***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回,通过推拿答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其作用部位可以是病变部位、压痛点、经络、穴位、甚至全身。根据其目的可以分为治疗 *** 和保健 *** 。 经络推拿也可以叫经络 *** ,是应用各种手法在经络上面进行操作,调理经气,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其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络,但也可以在其他部位进行操作。 经络推拿属于中医 *** 的一个部分,中医 *** 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中医 *** 还是经络推拿,都是要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才能操作,社会上的那些所谓的经络推拿多数都是一些骗人的,是不正规的,他们多是一些非专业人士,其手法也都谈不上好到那里去。所以,我建议,不管是治病或者是保健都最好到正规的、有资质的 *** 店或推拿所去,这样你才能得到正规的、有效的治疗或者真正保健作用。

8. 什么是经络养生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运用针灸、刮痧、拔罐、 *** 、中药、药膳、内气功及导引、和容武术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 少林拳) 以及当下流行的各种经络锻炼操等方法,来打通人体经脉,同时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延寿之目的。

9. 全身经络养生保健推拿

用ect雷电电摩电疗通经活络,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经络通了之后,能把体内的血液氧化物垃圾通过加强流速和流量通过肾排泄掉,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10. 经络推拿需要注意哪几点

现在全民都处于养生的阶段,所以很多人对于中医养生并不陌生。在中医养生里面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说艾灸,针灸,经络推拿等等。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只是了解一个表面,并不了解实内里,就比如说经络推拿。虽然说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在做经过推拿的时候也是有相关注意事项的,比如说经络推拿可以每天都做,另外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力度等等。下面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经过推拿的过程当中到底需要注意哪几点?


3、根据疗程进行

经络推拿要是每天都做的话,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大家也是要注意,一定要连续坚持下去,只有长期的做经络推拿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另外,虽说长期的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大家也是要把握好具体的量,比如说我们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最好是根据疗程来进行。

虽然说经络推拿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大家在做经络推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另外还需要保暖,避免因为经络推拿而着凉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说实话,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不容置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对中医养生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

  中医养生看法2:中医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看法3:中医养生影响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膳食平衡首选即个性化科学食疗,检查偏食后补缺食、限过食达到膳食平衡——异病同治。个性化科学食疗可以预防近百种常见身心智疾病,对于已病人群有促进康复作用。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养生看法5:药浴的好处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御众堂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具体而言药浴有以下功效:

  1、检测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亚健康,在打通的过程中);

  2、检测患病状况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时候体检的数据是无法检测出身体最真实的健康状况的,诸如亚健康、一些慢性病、身体*疾病及发展趋势);

  3、疏通经络、打通全身血脉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气血路、经络路、脏腑及组织系统等通路;

  4、祛风寒、除湿热、散内毒、通过发汗排除体内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协调脏腑、通利关节、调理五行、平衡阴阳;

  7、活化细胞、增强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强肌肤弹性和活力、美容肌肤、抗衰老。

  中医养生看法6:中医对灵芝药用价值的认识

  在中医沿革的历史中,灵芝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以“太上之药”的高贵形象和灵验功效深入人心。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共收录了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医认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气不足、精亏神伤、齿落、发白、腰膝酸痛、关节不利、头晕、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气短、乏力、纳呆、腹胀等等,均可服之。

  由于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此在中医里,它被视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经络养生的意识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