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什么是中医养生方面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3-04 19:43:49
文档

什么是中医养生方面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一、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象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象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三、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 收藏 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 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 、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四、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枢·顺气一日分十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象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细胞的总数,表现为白天逐渐升高,夜晚降低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生气通天说的内容之一。根据此理论,人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养生服务。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五、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它把《白虎通》听说的“天之为言镇也,居之理下,为人镇也”的观点做了明确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是这种思想 文化 环境为养生实践提供了认识 方法 和思想基础。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养生史上一个响亮的 口号 ——“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黄白》)。强调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自身。这一口号包含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养生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后世的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他们多方采撷、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 经验 。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即,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以延长,而现今越来多的人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不断加深,所以对中药养生越来越了解,下面是关于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欢迎大家阅读和了解。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

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

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

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

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

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三、一语道破健康养生*

1、人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标准体重。一旦超重了,就要减肥。减肥的关键是控制嘴,迈开腿。走路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法。当然,走也是有讲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达到1分钟走130步,心跳要达到1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坚持半年,则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体重也会明显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有的人甚至为一点小事整天不愉快,郁郁寡欢。这样不生病才怪呢。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就不健康。但千万记住:一是不要过度,二是过度了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学会很快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3、科学吃好三餐。俗语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有些人却秉行“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过饱,易诱发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一定要吃营养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浆)、蔬菜、水果、鸡蛋等。如只吃两种以下,就属于低质量早餐。

4、健康生活记住“1~8”:即每天一盘蔬菜、两种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过25克)、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五种优质高蛋白(肉、蛋、奶、鱼、豆),每天食盐总量不超过6克,每天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医养生保健

一、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

什么是清补呢,其实,清补就是指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荠菜等之类的。

二、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三、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四、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芹菜以及红枣煮水当茶喝。

五、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八、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2

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养生学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学说体现。是研究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逸,并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药饵调养,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获取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养生方法分析,养生的基本内容有心身修养、*锻炼、药饵补养、祛病养病几个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外环境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所致。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等内外环境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今中医把致病因素分为五大类:

1、 自然因素:包括天时因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包括情志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劳逸、饮食、药邪、环境等几个方面。

3、 意外因素:主要是指外伤、一些物理因素致伤和一些化学因素致伤。

4、 病理因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

5、 体质因素:是人体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存在着潜在的致病倾向因素。

由于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一种或同时多种)的影响,造*体中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失调,因而产生各种疾病。如:

肾虚时:会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白发、健忘、耳鸣、盗汗、遗 精、月经不调、骨代谢发生障碍、造骨功能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等。

脾虚时:会出现食后饱胀、腹部冷痛、腹泻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贫血、气短无力、易患传染性疾病等。

肝虚时: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发麻、面脸苍白、胸胁隐痛、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

心虚时:会出现心悸、气短、肢冷、浮肿、疲乏无力、心烦失眠等。

肺虚时:会出现咳嗽、咽干、痰血、盗汗、气短无力、体软等。

当今推崇的各种养生措施,如食疗养生、药疗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娱乐养生、心理养生、生活起居养生等,其实质就是保持或恢复人体五脏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本馆用食品胶囊对顾客进行中医养生调理,目的是使顾客保持或恢复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调理的作用:

一、预防疾病。预防疾病的实质,就是预防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失调,保持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得病,所以经常进行中医养生体检和调理很有必要,一出现失调,马上调理。

二、祛除亚健康状态。由于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体都处在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进行调理,则能迅速恢复健康,否则任其发展,则会向疾病方向转化,很有可能酿成大病。

三、美容养颜。特别是年轻女性,通过中医养生调理,保持了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谢、微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容颜红润、皱纹少、皮肤细腻和润泽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人体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于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而产生的,有病通过中医养生调理,恢复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渐自愈,就连疑难杂症(包括癌症),也会慢慢痊愈。

五、延缓衰老。中医理论讲,人的衰老是由于肾气虚(先天之本)、脾气虚(后天之本)等脏腑虚损造成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可以减慢肾、脾等脏腑的虚损速度,就能起延缓衰老作用,人会显得更有精神、更年轻,所以长期坚持养生调理的人不易老。

“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养生调理必须要坚持,才会产生效果。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什么是中医养生方面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