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养生知识文字介绍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02-24 21:52:43
文档

中医养生知识文字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导读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小知识

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中医基本常识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渊源极深。在中医第一部经典巨作中,就提到了很多的中医养生方法。那么,中医有哪些养生的常识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常识

  中医养生的常识 生活规律顺应自然

养生专家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中医养生的常识 动脑动手形神受益

养生专家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中医养生的常识 揉搓经穴养生防病

养生专家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中医养生的常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定性

养生专家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中医养生的常识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养生专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书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2017年春季中医养生的常识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2017春季饮食养生的方法

早春 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中医养生小知识大全

2.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3.中药养生的常用知识

4.如何学习中医养生

5.中医养生之冬季篇

6.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7.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小知识

中医养生小知识

中医养生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养生了,俗话说身体是*的本钱,那么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是一个最基本的事情了,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中医养生小知识,快来看看吧。

  中医养生小知识1

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中医养生小知识2

首先,要说冬季如何养生,我们肯定要从《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中找指引,我从《黄帝内经》中悟得一首小诗用来释义养生: 养气养血养形神, 生长收藏和阴阳 , 顺其自然天人合, 养生之道顺四时。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有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就能远离疾病,远离医院。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医这四家都强调养生就是要养人的“三宝”:精、气、神。儒重气,道重精,佛重神,医家重保养和治疗,只有精气神三者合养“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如中医养生、经络养生、食疗养生、体质养生、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瑜伽养生、泡脚养生等等,其道都在《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里有详细介绍。

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最后,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命潜伏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除了南方的城市,各地会出现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因此,我们应冬气之养藏之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养气养阴”。冬应肾而养藏,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因为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肾气要充足,肾气旺,机能强健,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中医养生小知识

中医养生小知识

中医养生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养生了,俗话说身体是*的本钱,那么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是一个最基本的事情了,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中医养生小知识,快来看看吧。

  中医养生小知识1

1、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中医养生小知识2

首先,要说冬季如何养生,我们肯定要从《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中找指引,我从《黄帝内经》中悟得一首小诗用来释义养生: 养气养血养形神, 生长收藏和阴阳 , 顺其自然天人合, 养生之道顺四时。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认真学习《黄帝内经》,有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就能远离疾病,远离医院。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医这四家都强调养生就是要养人的“三宝”:精、气、神。儒重气,道重精,佛重神,医家重保养和治疗,只有精气神三者合养“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养生。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如中医养生、经络养生、食疗养生、体质养生、四季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瑜伽养生、泡脚养生等等,其道都在《黄帝内经》这部养生宝典里有详细介绍。

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告诉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最后,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命潜伏闭藏的季节,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较盛,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寒风凛冽,天寒地冻,除了南方的城市,各地会出现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因此,我们应冬气之养藏之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

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冬季天气寒冷,阴气最盛,因此肾与冬气相通应,此时寒邪最易侵袭的就是肾,所以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养气养阴”。冬应肾而养藏,肾是人体生命之源,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的府第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故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此外,肾主水液,主纳气。

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亏损,就会表现为腰膝酸软,易生疾病、易衰老。《医方集解》说:“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肾经决定你的寿命长短”,因为肾脏是五脏中最后衰老的器官。所以要想身体健康,肾气要充足,肾气旺,机能强健,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什么是养生?(养什么?怎么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1. 什么是 养生

1.1 养生

原指道家或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 养生 ”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1.2 养生 还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人生是做人的过程, 养生 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过程。 养生 只说不做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生活中持之以恒地练习与实践。

养生 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怎么讲, 谈 养生 就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养什么?”(理论),二是“怎么养?”(方法)。

2. 养生 养什么?

中医认为生命有三个要素,那就是精、气、神。所以 养生 就要养精、养气、养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是 健康 长寿的基础;而我们中国人的三大 养生 法宝——养精、养气、养神,是对长寿之路更高深的总结。在实行四大基石的基础上,大家还应当向三*宝迈进.

2.1 养精

精是构*体与营养人体的物质,是人体的三宝之一。贯穿人的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精在人体内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滋生,维持了人体的生命。一个人的 健康 程度怎样,就要看人体内的肾精是否充足,也就是说,肾精直接影响着人的 健康 和生命,所以,保精是 养生 的关键。

类经·卷一》中说:“善 养生 者,必定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人把精、气、神看作构*体的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为精是气的根,而气又是精所化生的,如果精衰,必然气虚,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精又是神之源,人有精才能有神,神充足必然身强壮,如果神衰,自然是身体虚弱。精、气、神三者皆不能少,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是肾精,肾精是人体生命的主宰者。

2.2养气

大家知道,气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三宝之一,所以说“气”是生命之根。"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另外,每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都要呼吸。人活的就是一口气,不呼吸了,就是“断气”, 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故 养生 必养气!

2.3养神,

人有精、气、神三宝,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是其物质基础,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 养生 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故有“ 养生 先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中医 养生 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淮南子》中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只注意加强营养,不懂得养神的话,也是难以 健康 长寿的。这些都说明养神是非常的重要。

养神有如下含义:(1)古人养神:是把心里的各种杂念清扫出去,使身体不受到人为意识影响,让身体回归自然的这个过程。(2)现代养神: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排除杂念,静心守神不胡思乱想,以此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3.怎么养?

3.1 养生 原则

(1)顺应自然(顺时 养生 、因地 养生 );(《灵枢·本神》):“智者之 养生 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3)保精护肾(养先天之本):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调养脾胃(养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3.2怎么养精?

强肾保精的办法品种很多,如饮食、药物、针灸、气功等。依据不同状况选择相应办法保健,都可收到良好成果。下面引见几种简单易行,成果明显,不出偏向的*,只要保持锤炼,坚持不懈,就能够到达强肾保精,祛病延年的目标。

( 1)寡欲养肾:寡欲养肾,意欲太过,虽不交合则精自走,这可称为暗耗阴精,照样伤肾,损生折寿。精神内守,养肾保精,贵在寡欲。(2)节劳养血:   养生 之道,还要节劳,劳逸适度,才是保精之法。(3)息怒养筋骨:人若时常发怒必伤肝,肝、肾二脏有相火,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火妄动肝脏疏泄太过,肾不得封藏,虽无房事也伤阴精,故养精必息怒。(4)节精补脑:可内守神志,固护精气,还能使耳目聪明,有益于 养生 。(5)其他:叩齿咽津翕周法;按摩下肢涌泉法;双掌摩腰法;畅通任督法。

3.3怎么养神?

3.3.1神志 养生 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 健康 长寿的方法。(1)养神先养德(性);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2)养心与调神:养心、保护心脏

3.3.2情志 养生 法:(1)戒骄戒躁(2)善调情绪(3)避生三气(4)养肝与调畅情志

3.3.3睡眠与养神: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这充分说明了睡觉的重要性。

3.3.4以静养神: 养生 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只有神志安静,才能“病安从来”。 养生 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激刺激。此外,“以恬愉为务”也必须牢记,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否则“百病生于气”。这便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

3.4怎样养气?

3.4.1补养元气:元气是所有气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无求以培元气,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另外,女性 养生 也必须培补元气,补养元气就是要调补脏腑阴阳之气血,调畅情志使心情畅舒,调节饮食使脾胃健旺。《黄帝内经》便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其内容便是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而进行人体自身的调节,使自身的元气充足。

3.4.2固护精气: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及至死亡的全过程,为此养气必须节欲养精。特别在女性的性生活中,就要注意固护精气,不能纵欲过度。性生活要有规律,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行而为。身体虚弱时,更要注意固护精气,以免其外泄。这样才能保证先天肾精的充足。

3.4.3养脾胃之气: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气都需要脾胃的水谷精气来滋养。养气一定要养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等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最终影响到全身的 健康 。

3.4.4平心静气: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 与精神情志关系密切。遇事不急躁、不赌气、不发脾气,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阴阳调和,气机通畅,益寿延年。

3.4.5运动养真气:中医认为,真气要运行通畅,人体才能不受疾病侵袭。促使真气运行的方法有:一是调息运行真气,即调整呼吸的方法;二是通过锻炼形体以促进真气运行,从而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达到 健康 长寿之目的。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通过中医养生知识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了,这种养身方式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养生知识的基础来源于中医理论,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前提就是先来了解中医。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知识 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是什么呢?中医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与 经验 总结 出来的一些疾病理论和知识,这种知识经过漫长岁月的反复探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相关的记载和研究了。比如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都对后世的中医养生知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论,在这里人们将人体当作形气神的统一体,所以中医养生知识里面也比较注重形气神的培养与健康,一切中医养生知识都离不开养形、养气、养神。

中医养生知识中比较注重脏腑的功能,认为要调理身体首先要将脏腑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中医养生知识中的脏腑指的是什么呢?脏腑指的是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脏和六腑还形成了表里关系,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了解这些脏腑的表里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根本,下面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知识中脏腑这一部分。

中医养生知识注意事项

肝与胆:肝脏主要起到储藏和调节血液的作用,是人体精力旺盛的根源所在。肝脏功能强大,对人体的视力也比较好,能够让人眼睛明亮有神;肝脏还对人体的筋比较重要,肝脏好才能保证躯体运动灵活;肝气不足会导致有气无力,肝火旺盛会让人一声怒火。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注重肝与胆的调理。

心与小肠:中医里面“心”不止是心脏,还包括大脑。所以心对于人体来说,不仅主导其他脏腑的功能,还主导人体精神运动。心气足的人才能积极向上、声音洪亮、面色红润;心气不足的人往往就会看起来中气不足、虚弱郁郁。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也比较关注心与小肠的调理。

此外,脾与胃主管供应人体的物质需求,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源;肺与大肠主管人体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足则必然导致血枯;肾与膀胱主要是排水的场所,所以起到很大一部分排毒的作用,体内无毒则自然能够延年益寿,毒素侵蚀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知识中,这几个脏腑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只要将人体的脏腑功能调理好,疾病自然远离,所以有关于中医养生知识这一部分,我们只要了解脏腑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维持好,让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就能轻松达到养生的目的了。

中医养生知识 技巧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李格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关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 文章 :

★ 中医养生知识100条

★ 中医养生知识

★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 中医养生知识50条

★ 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有哪些

★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 常见的中医养生知识介绍

★ 中医养生小常识

★ 中医养生知识顺口溜精选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中医药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

文档

中医养生知识文字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